分享

意在笔前不是提前想好所有细节!这个方法才是正确的理解,很实用

 凤凰山居士 2021-02-19
发布时间:20-09-2217:30文化达人,优质创作者

怎样才能做到“意在笔前”?是在书写之前就把所有的字形都想好吗?

在历代书论中“意在笔前”这个概念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但是真正做出解释的却很少,故而很容易让人想当然的认为:在书写之前就必须得把所有的细节都弄清楚了再下笔。

但是就实际操作而言,除了少字数能做到,要是大篇幅就很难了,即使你花大量的时间去做所谓的集字,写出来的字还是缺乏生动,一看就是集出来的,所以个人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太恰当的。

那么古人所指的意在笔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阅读书论是在欧阳询篇的《三十六法》时找到了答案: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第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前,文向思后是也”

意思是:每当书写作字,第一笔落下,就应该想到第二第三笔如何去呼应,如何把字的结构做好,这个就是书法(指八诀)所说的“意在笔前,文向思后”的意思。

从这一点不仅让我们对意在笔前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还非常具有操作性,另外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古人对书法的理解是一种动态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平常的临摹学习中,也要有这样一种思维,更多的是想一下其背后原因。

比如说就字形方面,古人在书法上对于字形的理解只有两种状态:第一平正,第二险绝,基于这样的逻辑我们去理解字形就很好的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安排了

下面举个结构大师欧阳询的例子:去字

大家看这个字的造型是不是很奇特,但是又给人很平稳的感觉,接下来分析你就明白了

从我做的标记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上面的横左长右短,所以为了平衡,第二个横就变成了左短右长。下面的撇折写得很小,所以最后的点的位置很重要,大家看下到这两个点画的起笔到横两端的距离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字看起来很有奇趣,但是最后很平稳的原因!

根据这个逻辑你再看欧阳询你会有更多的发现,同样的你也可以根据他的这个逻辑写下相类似的,比如“者”“老”“孝”“聖”“賢”字等等,欢迎下方评论发出你的成果。

欧阳询的书论虽然只是说的单字的意在笔前,其实由此拓展到整行,行与行,整篇也是一样的。

所以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这个意思

历代书论对我们学书者而言真的是一个宝藏,包含了用笔方法,心法,书法字体和流派迁流等等,也许刚开始读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但是坚持读下去,随着书写经验的提高,也就自然有更深的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