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金色年华554 2021-02-19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磨难与辉煌》《约翰·克利斯朵夫》《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交响乐欣赏十八讲》《聆听音乐》《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穿T恤听古典音乐》《音乐的极境》《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篇请关注回看……

(三)交响曲的余音

贝多芬之后,交响曲只剩下余音,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柏辽兹、布鲁克纳、马勒、德沃夏克等作曲家接过了交响乐创作的旗帜,但没有人能够超越贝多芬,“交响不过九”的诅咒如影相随。

NO6:《b小调第六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创作的交响曲,又名《悲怆[chuàng]交响曲》,同年在圣彼得堡首演。柴可夫斯基在首演九天后去世,这部交响曲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老柴的绝笔《悲怆交响曲》,是他的一生和他所写的音乐的总结,听这部交响曲绝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然而它的艺术魅力又吸引着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去聆听。《悲怆交响曲》与《田园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即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自新大陆》一起,成为最普及最雅俗共赏的交响曲。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进行了完美融合,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旋律,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直追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一位真正的旋律大师,他的《天鹅湖》《睡美人》等圆舞曲在中国非常流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是一名同性恋者,在他的那个年代,同性恋还不被世人所接受。柴可夫斯基曾经非常草率的和一位女学生结婚,最终这段婚姻在半年之内无疾而终。抑郁一直跟随着他,导致他后期创作的音乐都带有一种抑郁黑暗的风格。

《b小调第六交响曲》的开头由巴松管奏出阴暗悲伤的低音旋律,第三乐章旋律优美,却散发着悲伤的宿命感。末章结尾,大提琴和低音号奏出葬礼曲般的低音旋律。

第一乐章,慢板,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温柔的快板,5/4拍,三部曲式。第二乐章里有一段,应和着古怪的五拍子节奏,定音鼓漠然地敲击着,传达了一种无可遣怀的忧伤。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G大调、E大调、G大调,12/8及4/4的复合节奏,谐谑曲与进行曲相混的奏鸣曲式。

第四乐章,悲伤的柔板,3/4拍,自由三段式。

柴可夫斯基在他的日记上形容四个乐章为:青春,爱情,失望和死亡

NO7:《幻想交响曲》是法国浪漫主义乐派柏辽兹的代表作,是标题音乐配器法的巅峰之作,由此奠定了柏辽兹作为配器大师的地位。这部交响曲还有一个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的一生”,作品具有自传性质,表达的是爱情之苦。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与柏辽兹的爱情经历有关。1826年,柏辽兹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并热衷于莎士比亚。1827年,他迷上了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哈丽特·史密森,从此陷入单相思,整日被“强烈的和不可抗拒的痛苦所困扰”,以致“不能睡眠,不能工作”。

柏辽兹是这样解释音乐内容的:一个过分敏感而充满想象力的音乐家,因为失恋,在绝望中服鸦片自杀,但是因为剂量不足没有死成,于是开始产生了幻觉,看到了各种光怪陆离的情景,而他所爱的人则变成了曲调,萦绕在自己身边。

柏辽兹最终还是获得了史密森小姐的芳心并结婚,但是两人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在一起生活九年之后,最终还是以离婚的方式结束了这场婚姻。

这部交响曲共有五个乐章,分别是“梦想与激情”、“舞会”、“田野情景”、“赴刑进行曲”和“女巫安息日的夜会之梦”。“赴刑进行曲”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乐章,描写疯狂的艺术家梦见自己杀死了自己的情人,被判死刑并押赴刑场的情景。这个乐章中有一记轻轻一击的钹声,那毛发悚人的效果,胜过了最后一章妖魔乱舞的喧嚣。

NO8:《c小调第八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最为成熟的作品,他一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尤以后三部最为成熟完美,其中又以“第八”为代表。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是他的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有人因其深刻的戏剧性而将其称作“悲剧”,也有人管它叫圣经“启示录”,深具哲理性,充满了崇高的信仰和宗教热情,直达人的灵魂深处。《c小调第八交响曲》用丰富的音色变化与纵向和声关系转折,展现出宏大的宇宙观,给人带来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

布鲁克纳的母亲生过很多子女,可惜都夭折了,年幼的布鲁克纳看到身边弟妹们一个个离去,于是皈依上帝,在交响乐中雕塑上帝和天国的模样,让他早夭的弟妹们在天国里得到安慰。布鲁克纳是出名的“考证狂”,不停地参加各种考试,一直到他在维也纳就任音乐学院和声与对位法教授。布鲁克纳是个大器晚成的音乐家,40岁之前他主要做管风琴师和教师,几乎没动笔写过什么作品,40岁后写了三部大型弥撒和《第一交响曲》,一举成名。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安东·布鲁克纳

布鲁克纳过于勤奋、执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和“瓦格纳症”。什么是“瓦格纳症”?又称“音响震颤麻痹”,指听觉、视觉神经受到德国作曲家、指挥家理查·瓦格纳的作品及言论刺激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突变心理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位于神经系统末梢部位“黑质”中的细胞群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功能降低,同时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心理情绪的“震颤麻”,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不稳定,面对目标对象(即瓦格纳)爱憎易极端化、偏激化、非理性化。著名的“瓦格纳症”患者还有尼采、希特勒、张伯伦等人。

布鲁克纳把瓦格纳看作是“男神”和“爱豆”,在观看了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后,竟然激动得跪在瓦格纳面前。布鲁克纳对瓦格纳的崇拜众人皆知,他的《第三交响曲》是献给瓦格纳的,《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是“瓦格纳的挽歌”。瓦格纳也高度赞扬布鲁克纳的交响作品,说“只有布鲁克纳同贝多芬最相近”。

有人说,没有什么时代比现在更需要布鲁克纳的音乐。因为没有什么更好的音乐能给这干涩冰冷的工商业时代和喧嚣浮躁的当代人带来慰藉,注入温暖。为什么希特勒到死都要听《帕西法尔》和布鲁克纳,而不是巴赫和莫扎特?各种宗教经验中都有某种精神上的快感、欢乐和满足,一种道德甘甜,令人感到自己与神同体的愉悦。但宗教的本质,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只能归为对于他者的领悟,“爱人如己”“同体大悲”,宗教感要回归到对于痛苦的领受上,但也必须表现为对苦难的拒绝,套用尼采的话就是:“提防受虐狂!”

NO9:《D大调第九交响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的代表作,作于1909-1910年,由布鲁诺·瓦尔特(德裔美籍指挥家、钢琴家)于1912年6月26日在维也纳指挥首演。马勒在作此曲之前,还写过一部交响乐套曲《大地之歌》,本应称为《第九交响曲》,考虑“交响不过九”的命运,故舍第九不用。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古斯塔夫·马勒

马勒一生共创作九部交响曲和一部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展现了极其宏大的规模编制和音响效果,大大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作品是《D大调第一交响曲》,最初命名为“泰坦”交响诗,其中第三乐章中国人都很熟悉,由民间歌曲《两只老虎》改编而成的小调版本。马勒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响曲,需要千人同时演奏,故也被称为《千人交响曲》

《D大调第九交响曲》是马勒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总结,是他所有交响曲中思想深度最为深邃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超越死亡的觉悟之作。美国音乐评论家唐斯认为,《D大调第九交响曲》四个乐章好比浩大的死亡之舞,按每乐章顺序分别为:死亡作为解放者,死亡作为死亡舞的伴奏者,死亡作为战场上的敌手,以及最后死亡作为一个起慰藉作用的友人。

第一乐章,悠闲的行板,D大调,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以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C大调,谐谑乐章,全乐章有3种兰德勒舞曲风格旋律。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A小调,回旋曲。

第四乐章,慢板,降D大调,回旋曲式。

马勒与布鲁克纳亦师亦友,与弗洛伊德交往甚密。马勒40多岁才结婚,妻子比他小很多,加上自己身体不大健康且神经质,经常怀疑妻子对自己不忠,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弗洛伊德通过对马勒梦境的研究,创作出《梦的解析》这本心理学巨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