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夏季早晨5点多天就亮了,旅行团出发一般在8:30或9:00。 中间有3个多小时的空档,干吗? 出门扫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像《朱子家训》说的那样? 不,是拿着相机,一路扫过去。 停车的地方是我们住的旅馆。 先留一张影,不要到时候回来找不着门。 我对建筑艺术、公共艺术感兴趣。 比如好看的房子、街头的雕塑,都可以当“早餐”。 这幢房子外形一般,但彩色玻璃很漂亮,白玻璃上映着的朝霞更漂亮。 有雕塑! 卷曲的人坐在律师事务所门口干吗? 走近一看,吓了一跳! 还真有紧箍咒? 比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还厉害。 真有这样的刑具? 还是暗喻思想的禁锢? 地上嵌着许多铜碑,有许多人名,生卒年份不一。 气氛有点压抑。 还是做梦好。 立陶宛文“梦”。 俩人在梦中相见? 高高在上的渔夫。 捕到这么大一条鱼,没有一丝笑容。 太严肃了! 这钟放在草地上, 属于雕塑,还是装置艺术? 圆球上的同心锁, 后人的再创造。 抽象的东西, 大多数人看不懂。 好看就行! 克莱佩达凯旋门,也叫拱门纪念碑。 不是拱形的,但都这么叫。 上面用立陶宛文刻着“我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土地,一个立陶宛”。 克莱佩达曾属东普鲁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共管,1923年归属立陶宛。 2003年,为纪念克莱佩达加入立陶宛80周年建此碑。 红色柱子象征着立陶宛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遗产,灰色部分象征立陶宛,被折断处代表加里宁格勒州,目前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碑高8.5米,重150吨,是立陶宛最大的花岗岩纪念碑之一。 这是拍建筑,还是拍雕塑? 看到屋顶上的人了吗? 青铜雕塑“扫烟囱的人”。 扫烟囱曾是过去的一种职业。 他们给老城带来了清洁和温暖, 雕塑给人们带来了惊奇和快乐。 想不到当年扫烟囱的人这么绅士,穿着西装还戴着礼帽。 雕塑看完了,看建筑。 这线条,老远老远就看到了。 一抹阳光射在墙上, 这建筑造型够奇特了吧? 造型平常的,通过色彩、块面的调节,也变得不平常起来了。 树和建筑,有机统一。 这幢高楼,怎么削掉了一个“〉”符号? 另一半在这里吗? 整幢房子切开后,另一半似乎又扭了一下。 这下看清楚了吧? 有时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楚。 观察需要距离。 有的房子,看看简单,仔细品品,还是很有味道的。 简单的铁门,也不简单。 很有设计感。 这是装置艺术吗? 非也,这是老房子的支撑。 撑到马路上,场面有点大了。 如果当初就造成这样,像金字塔那样一层层往里缩,大概就不用支撑了吧? 已经走这么远了,那两幢怪房子还探出头来跟我打招呼。 这幢房子,对称的门头,不对称的屋顶。 独立屋的架构,连排的结果。 衔接的不错,连颜色都统一了。 钟表博物馆, 可惜我来得不是时候。 没关系,看看墙上的雕塑也好。 教堂里应该有精美的雕塑。 教堂在修, 今日无缘。 广告亭, 也是街头一景。 如要看海上游侠以前或以后的文章,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免费订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