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苏|心理咨询道与术之十八:规律(中)

 阿苏心理工作室 2021-02-2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二部分我们讲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首先,其实从这里面我要先说“发展不是永恒的。”“月满则亏,物盛则衰。”这是说第一句话,反者道之动,或者是我会把这一部分转化叫:阳极阴生,阴极阳生。

反者道之动它实际上是讲阴阳转换的规律,它是指世间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所以说发展它不是永恒的,它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它实际上就开始衰落衰败。

一个人功名成就到达一个极致你会发现他就会走下坡路,一个人的体能成长到一个极致你会发现身体的素质会慢慢地往下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这叫物盛则衰。所以中国有句话说“花无白日红,人无千日好。”我们人的运气际遇也会变化。所以他们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所以正反正反,它永远在不停地循环变化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辩证化地去看一个东西。所以老子就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以为这个东西是善实际上它不一定是善,所以它实际上就用反面状态去了解一个东西,所以叫反者道之动。

黑格尔的历史辩证观也是这样的,黑格尔的历史辩证观实际上跟中国古代的这些智慧是同一个意思,比如说秦朝,它用法家,非常的严苛,你犯了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会遭受很严苛的惩罚,它也有非常严苛的制度,服兵役呀,服劳役呀,所以可以说是,后来就逼得所有的人不得安生,所以它二世而亡。然后汉朝,它就把秦朝的那些反过来用,他用休养生息的黄老学说来对待民众,慢慢地集聚了巨大的财富,人心也开始安定起来。所以你会看到我们的政策,历史他往往也是在这种正反循环的变化当中。

任何一个道理,它实际上都会有所缺陷,有所漏洞,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按反者道之动,和黑格尔的历史辩证观来发展的,比如说刚开始的时候,1879年实际上不是1879年,也许是1875年或者更早的时候,冯特啊,詹姆斯他们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冯特他注重意识的构造,所以他叫构造学派,所以他把意识分类啊,感觉知觉啊,然后里,分为很细微的东西。然后构造学派占主流,但是后来就有人提出质疑了,他说你这个构造结构,就会把人的意识或人性解释清楚吗?所以后来有人就提出了布伦塔诺的意动学派,也就是说意识的东西他不完全只是构造的,它是有它的作用,它的动作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所以它就有意动学派,然后,像冯特研究意识,发展到后来就变成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因为他说意识不完全是人的所有,它还有潜意识,从潜意识之后呢,你会发现它在美国,认为意识和潜意识都是在大脑的黑箱操纵,我们无法判断,所以我们不能研究这些东西,所以华生就说我们要研究看到的,可以实验验证的,所以他就提出行为主义,但是行为主义只研究外在的时候,认知主义就说行为外在还不够,人还会有认知,所以他就开始从行为转向认知的研究,然后它很强调认知,它说人是一台计算机,按照一个计算机的理论去研究的时候,马斯洛就觉得这个不对,他说人不只是一个机器,所以他就提出了人本主义,要把人当成人来研究。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人类的历史和心理学的发展规律他也是按照这个反者道之动的这种方式去发展,正反正反正反,它不停也循环发展,当然它是逻辑上正反的一个状态,它会不停地吸收原来的东西再正反,然后再吸收,再正反。叫反者道之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要只看到一部分,只看到一个面,很多时候我们要去看到它的另外一面它的反面是什么。因为道,它所蕴含的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正反之间不停地变化的一个过程。

正的,它只是道的一面,反的,它也只是道的一面。

弱者道之用,其实老子很少说狠话的,但是他在道德经里面说了一句狠话,它叫“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说强横的人,霸道之人啊,不得好死,所以老子他会说“知其白守其黑”。

守弱守黑,不敢为天下先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懂这内在的这一部分,所以我们往往都会陷入到一个不停地在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过程当中,殊不知这些东西它总会最后回复到自己身上去的,所以我们守弱,守柔,所以柔弱胜刚强。也许强梁,刚强啊,你会取得一时之势,一时之力,但是久而久之他自然而然会出问题的。

比如说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吧,美国他自诩为国际警察,他会去炸中国的南斯拉夫大使馆,他会插手世界各地,挑起战争纷争,比如说把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给打垮,但是你会发现他出现了911事件,两架飞机撞到了大楼上,其实这是一种弱者的复仇啦,这种复仇可能是数百年都会不变的,也许他现在奈何不了你,但是他停留发民众心中世世代代的仇恨,它是不变的,所以美国人出境旅游都会非常小心,他甚至有些地方都不能去的,所以才会有恐怖分子,不停地去袭击他。刚强他往往只能盛一时啦。能量留下来,他总会回归到自己身上去的。

所以中国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所以很多时候他只是举些例子告诉大家,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咱待会我们会在后面说到。

所以老子才会说,守柔守弱,因为守柔守弱是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当然这个柔弱并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说你不行,他只是种为人处事的方式,弱者道之用。因为守柔守弱的这种方式他对他人不太会造成伤害,当然这种弱它不是我们所说的要用弱去要挟对方,它只是说在关系当中在处事当中他用一种低矮下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比如中国古代会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步,”“谦让”“谦逊”“谦虚”“满招损,谦受益。它实际上是一种这样的道理,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力量,也不是代表他是柔弱可欺的,它只是一种弱、柔、顺的方式在处理事情或问题。

其实“弱者道之用”在我们俗语里面是很多的,比如说“吃亏是福”啊,或者“退步原来是向前”啊,其实它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实际上你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去理解我们人世间的很多道理,实际上你会发现它就是这几句话衍生出来的。你只要了解了这几句话,你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为人处事的规则都在这个里面。

所以记得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且反者道之动里面很多时候他也是叫我们去反思,学会去怀疑,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我们治学的一个规则。

一个什么样的规则呢?

其实我说的每一句话大家都不要去相信,你一定要学会去怀疑学会去思考,如果我说的每一个字你都认为是对的的话,实际上会害了你的。

所以一定要学会去怀疑,所以治学反者道之动,用在治学方面,首先要去怀疑,学会独立思考,就是说不管这句话是谁说的,我们都要学会去怀疑,怀疑之后那我们要干嘛呢?我们要去求证。我首先先想他说的这句话是对还是错,然后学会去求证。你可以去博学之,去看很多很多的书,去思考去体会,如果是对的,你就认同,是不对的你就反对,不停地求证之后,你就会知道真理,知道真理是什么,最后我们才能去践行。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去怀疑,然后再去求证它,当然这个求证的过程实际上是漫长的,可能你会去涉猎很多很多的书,去思考很多很多的问题,然后经过你的检验之后,或者跟很多很多人的思考都达成一致的时候,特别是那种古圣今贤达成一致之后,最后你才能去践行。但是如果你没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直接就听信了他人的话,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当幼稚的行为。“三反昼,用师万倍。”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反复求道----反思,求证,去思考这些东西,不要听信任何人的一句话,因为语言它实际上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中国会说“言语道断”,因为他跟语气、语境、对象跟适用范围都有关系。

同一句话,你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是不一样的。语境,他在不同的对话过程当中,他的语境是不一样的。对象,对不同的人,他要说不同的话。

所以你去看论语的话,你会发现孔子对同一个东西,比如说人哪,意啊,他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因为他因材施教,他要根据跟他对话的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他要来表达这个话,同时每一句话他都是有适用范围的,他不是说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也许这句话他只是放在那个时代那个时空,那个因果关系里面它才有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原来每一句话都不是真的。

因为对不同的人他要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事他要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层次、水平、素质的人对话,他都要有变的。也许可能对这个人说的话,对另一个人会完全相反地说。也许他对这个人说勇敢是好的,他可能对另外一个人说勇敢是不好的。他可能对这里说善就是善,他可能对另外一个人说善就是恶。他会对自信的人,可能有的时候他太自恋了,他会把意思反说,对自卑的人,他可能要鼓舞他,他可能会用另外一种东西来表达。对缺乏爱的人来讲,他可能会用温柔的方式,他可能那种爱过度的人来讲,他可能用严苛的方式。所以呢很多时候呢我们一定要知道,就是每一个人所说的话可能都是不可信的,但是他到底可不可信他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不要因为从一段话里面截取了一个东西,你就认为他是真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断章取义。这有点像记者采访一个人一样,可能他采访的那个人说了三个小时的话,但是他可能就把别人其中的一句给摘取出来进行报道,但是这种报道可能完全就曲解了别人的意思是什么。

所以一定要知道每个人说的话都不是真的。就像小朋友说话一样,他说“我恨死你们了,我再也不跟你们玩了。”但是你不要以为他是真的哦,他可能下一刻就会说:“哎,姐姐,我们一起玩好不好?”所以啊,很多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反者道之动”这个道理。

学会去用反的方式去思考,这个叫逆向思维,但是逆向思维他无法解释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反观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学会一个东西,一定要学会反者道之动,从正反两个方面不停地去推理去感受去体会,才能够感受到这个东西的真实的作用,所以有的时候我经常会说, 一些反复的话,比如说大家经常听的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实际上这就是反者道之用的一种运用,当然实际上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我只是借用然后延伸,其实我发觉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因为已经有很多人说过,我只是一个搬运工,我只是把他从那里搬运到这里,从那本书上能搬到这个课堂上来,所以一定要学会反者道之用的作用,反者道之动的原理,不要相信任何人所说的话。一定要自己怀疑求证然后才能践行,这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然后一定要记得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事物发展到一定规律,特别繁荣之后他就会衰败。

事业到达一个顶峰的时候他就会下落。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都是这种原理。

荣华富贵不可恃,贫穷低贱不可欺。都是一样的。都会变化的。比如说老师和学生的身份,他可能也会变化的,也许现在你认为你是老师,可能下一刻你可能就是学生了。好,这是从易经的三解到道德经的这一部分。

阅读延伸:

阿苏:心理咨询师的真正品质

阿苏:豆腐涨价了,爸妈却老了

阿苏:你不求助,我不出手,没有建立咨询关系去分析别人,等于找抽

阿苏|自我分析文章集锦

作者介绍:阿苏,红尘俗世一庸人,一枚普通的心理咨询师,以心理咨询为终生事业,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行走了20年时光。

2015年度壹心理最佳专栏作者,北京晚报"心理行者"专栏作家。

北京凤凰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2007-2011年),长沙阿苏心理工作室创始人(2011-至今),在东西方智慧中默默求索,体悟心理咨询之道,融合心理咨询之术,将心理学的感悟活成自己的人生。

如须预约咨询,敬请阅读 阿苏|心理咨询:陪伴你阅读你自己

让心苏醒

与爱同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