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助力抗疫】学会放手,才能真正拥有

 道德经学用 2020-04-13

当我们始终充满着法喜心、慈悲心、包容心的时候,您会感受到时空中的能量瞬间就在源源不断地注入您的身体。

反之,当您内心充满着怨恨、恐惧、嫉妒和烦恼时,您也会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能量迅速流失,人的精气神都没有了,整个人似乎都苍老佝偻了……

如果一个人的负面情太过压抑,而超过临界点,一旦爆发,那么刹那间他的生命能量就有可能丧失殆尽,导致人直接死亡……

生命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能量的获取与消耗的过程。

能量的获取很简单,就是一个字:静!

静才能稳,稳字藏了“急”,就是不急才能稳。静又相对于忙,忙字中藏了“亡”,就是不死才能忙。

人只有静下来,才能吸收能量。而能吸收到什么样的能量,则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您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感召什么样的能量。

当您具备法喜心、慈悲心、包容心时,这就是一种具有大成功感召力的上德能量。

为什么上德的能量能不召而自来、不言而善应?“上德”的概念是什么?在《道德经》中能寻找到方法论吗?能!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就隐藏着“上德”的三条规律。

规律一:已经拥有上德的人,就不会经常把德挂在自己嘴上。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说,已经拥有上德的人,不会经常把功德挂在嘴上;而经常讲自己的功德,执着于有德,喜欢用德去衡量别人的人,越是想不失德,越是说明自己缺乏德。

因此,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理解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人们渴望的东西,通常是自己缺乏的。

所以,好人一生平安是怎么获得的?

就是做了好事,还能把功劳归于大家,还能总是立德、总是归零。人生中的大平安、大自在,不能只靠聪明才华,只有厚德深种,才能长久。

在生活中,真正做的人,不会经常说;而经常说的人,通常是因为自己没去做。

规律二:越执着的东西,越容易失去;不执着,反而能拥有。

原文:“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老子说,越执着于德,为了德而作为的人,就越容易失去仁、义、礼。这是道一层一层衍化的规律。

把这个道理沿用到生活中,您就会发现:当一个人真正清静的时候,就不会去追求清静了;那些向往清静、着急让自己静下来的人,则是因为内心很浮躁。

同理,那些骗子为了引人上钓,总会强调自己是有诚信的、是好人,甚至开头的几单小生意里,都会给你真正的好处,好让你尝到甜头,放松警惕。一旦你松懈了,在下一单大生意开始时,骗子马上就会卷款潜逃了……

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心,要学习规律。在生活中,当一个人越执着一种东西,说明他越缺乏这种东西。当一个人缺乏一种东西时,就越会用这种东西去掩饰自己。

什么时候放下自见、自贵;什么时候学会放手,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拥有。

规律三:朴实无华的东西才最接近道,才能承载大福报。

原文:“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华丽的东西,总是夺人耳目;而朴实无华的东西,才最接近道。

所以,失去道的人才会强调德;而没有大德的人,才会讲仁义——道德仁义都沦丧了,到了只能用“礼”来约束行为、掩饰自己的时候,那就已经到了祸乱之首了!

因此,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在生活中,一杯鸡尾洒和一杯白开水,前者肯定卖得更贵,价值更高,更吸引人。因为后者太过平淡无味、随处可见,所以人们并不珍惜。但人可以一辈子不喝酒,可是一天都离不开水!地球上的所有生灵植被,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

道就是这样,虽然道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但是万物都离不开道。绝大多数人是天天在道中,而不知“道”而已。

所以,做人,要厚道,要“居其厚而不居其薄”;要实在,要去掉浮华,才能承载上天不求而自应的大福报。

这就是《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全文所说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抗疫期间,每天走进一章《道德经》,如果不知不觉间走完了八十一章,相信“上德不德”的大道能量,将成为您自己的力量,照亮您的平安路、幸福门!

感恩有你,让我们共同筑起本次防疫抗病的健康防火墙!世界好、中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赵妙果(作者授权转发)

备注:文章属于版权所有,作者授权转发,欢迎大家转载,您只需注明出处即可,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