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除了八大样板戏之外,当年具体有多少部样板戏?都有哪些样板戏?

 与春天同行 2021-02-20

提到样板戏,文化界的评价总有一种一言难尽的尴尬,官方渠道讳莫如深,民间舆论莫衷一是,有人为其大唱赞歌,认为它是那个特定年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的一种另类繁荣,应该给予正面肯定;反对者则认为,作为官方出于意识形态动机而强加于大众的一种文艺形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摧残与荼毒,必须加以批判和清算。

样板戏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艺术瑰宝?笔者认为,对一种业已成为历史的文化现象的评价与分析,不应割裂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单纯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审美对其进行简单的衡量,有失武断和片面。

WG运动滥觞于对“十七年”(即1949年建国到1966年)文化教育和艺术路线的全盘否定和批判,在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实践服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路线”的导引下,以“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为主要题材的传统戏曲被冠以“封资修”的罪名遭到全面封杀,并从理论上被深入批判和围剿。

在这种形势下,当时负责文艺工作者中央级领导在北京和上海钦点了几个样板剧目和样板演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创作和演出资源的总体调配,扶持出了一批样板剧目,其中,根据故事片《自有后来人》改编而成的《红灯记》、由沪剧《芦荡火种》改编的《沙家浜》和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智取威虎山》成为最早的三部样板戏,统称革命现代京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智取威虎山》和《红灯记》的“母体”小说《林海雪原》和电影《自有后来人》却在同时都被打成“毒草”而遭封禁。)这三部现代京剧的内容都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故事,《红灯记》说的是地下党员李玉和一家三代为革命不怕牺牲的事迹,《沙家浜》的故事是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人民群众帮助下与日伪军展开斗争,而《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林海雪原剿灭国民党顽匪。

在上述三部“革命现代京剧”问世的同时,为了营造剧种的繁荣景象,样板戏的主导者又先后组织排演了两部“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根据田华主演的同名故事片改编)和《红色娘子军》(根据祝希娟主演的同名故事片改编),这样样板戏的阵容就扩大到了五部,都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故事为题材的。

后来加入样板戏行列的三部戏都是京剧,分别是反应海港工人与暗藏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海港》和歌颂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龙江精神”的《龙江颂》(当然也少不了对不甘心失败的地主阶级进行无情斗争的内容),根据电影《奇袭》改编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奇袭白虎团》的出现已经是WG后期了。

至此,当时的“样板戏”的主力阵容已经形成,习惯上将京剧《沙家浜》(最早为交响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统称为“八个样板戏”。此后,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又先后推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红色娘子军》、舞剧《沂蒙颂》、交响乐《智取威虎山》、舞剧《草原儿女》、京剧《平原作战》、京剧《杜鹃山》和京剧《磐石湾》等作品,使样板戏的总数目增加到了十八个。WG末期还有一批影响不太大的剧目也被算入了样板戏之列,如《红云岗》、《战海浪》、《审椅子》和《津江渡》等,后续这些剧目之所以影响不大,是因为还没来得及拍成电影加以推广,WG就结束了。

以工农兵为主角的样板戏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全面取代和压制了传统戏剧,古装剧几乎绝迹,百花齐放成为一句空话,一时间中国文艺舞台上万马齐喑百花凋零,一片肃杀凋零,全国舞台和银幕上除了样板戏之外,几乎再无其他作品,传统戏曲文化的正常传承与延续被粗暴阻断。一大批以传统曲目见长的戏剧艺术家不仅无戏可唱,还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到无情打击和批判,有些人甚至被迫害致死。

相反,同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以戏上位的政治投机者,某些样板戏的主角得到上层青睐而平步青云,其中有些人后来还充当了政治打手,迫害同行。当然,客观而言,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这些人的命运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握,他们有风云一时炙手可热到最后的凄凉结局,既是个人性格心理使然,也是身不由己的时代悲剧。

不过,样板戏虽然是当时中央WG文艺领导小组一手策划和推动,但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首先,与传统戏剧相比,在艺术创作上的确有较大幅度的创新,这些新创作的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剧目,反应是现实生活和斗争的题材,与观众的距离感更近,当代技术在舞美、布景、灯光、音效上的运用使戏剧从传统向现代迈进了一大步,传统戏剧的程式化套路化特点得到很大改变,唱腔和结构上也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加上普遍的电影的推广,可以说样板戏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戏剧,喜爱上戏剧。

由于整个文艺舞台内容高度集中,推广宣传力度的空前强大,样板戏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不但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哼几句“这个女人不寻常”(《沙家浜》)、“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智取威虎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红灯记》),能把整本戏中所有角色的台词和唱段都完全背唱下来的文艺积极分子也大有人在(笔者便是其中之一)。

直到今天,样板戏仍然是很多中老年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话题和内容,对样板戏的喜爱与怀念未必都是对样板戏所代表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的赞同,而是样板戏本身就是他们青春与年少时期的一种记忆,那个年代不一定美好,样板戏也不一定美好,但那个年代里的他们、样板戏里的他们很美好。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

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

八大样板戏的宣传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