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新冠疫苗接种经历与如何看待疫苗安全性

 我思故我在hyp 2021-02-20

申明: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两周前接种了新冠疫苗的第一针,分享一下个人经历,也谈谈面对各种信息,如何分析疫苗的安全性。

1. Y博算接种的哪一拨?

最近美国多个州进入新冠疫苗phase 1b(1b期)接种计划。分期是基于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指导意见,然后各州具体制定并执行。在CDC指导意见里,最早的1a是在医护人员以及老人院(包括里面的工作人员与老人)中推广。1b是老年人以及一线或必须工作人员。

各州执行时是有自由度的,特别是定义谁算哪个人群。比如CDC的1b中给的老人定义是75岁以上,我所在的伊利诺伊州把这个年龄下调到65岁。理由是少数族裔中65岁到75岁年龄段的人,新冠预后并不比75岁以上的人好,考虑到新冠本身就对少数族裔社区冲击更大,州政府把年龄下调到65岁。

一线或必须工作人员的定义也因地而异。伊利诺伊的定义包括了工作必须与人接触,或无法避免“集群”的人。有在监狱工作的狱警,也包括了在监狱服刑的人。是的,包括服刑的。不少人听了会不痛快,咋犯罪的还优先了。展开估计要成“三观”讨论,就不多说了。要注意的是监狱由于其特殊性,也是美国新冠重灾区。在监狱、看守所爆发的疫情,还会影响周边社区。

从人群分类来说,我属于无法远程工作的,被列到了州政府定义的1b期接种人群。说这些是想解释一下,即便都在美国,各地接种计划也会有区别。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目前接种的人群,最佳方法是查阅自己当地的疾控中心公布的信息。

我所在的企业组织了在公司接种。就美国而言,随着疫苗的推广,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提供接种。比如药房,包括很多超市的药房,可能会逐步成为社区的接种中心。体育场馆会也会成为集中打疫苗的场所,像美国橄榄球职业联盟(NFL)的所有30个球场都会如此。需要注意在不同地方接种,具体经历会挺不一样。

2. 接种经历

伊利诺伊州是在1月25日进入开始1b期的接种。公司也是这一周开始向符合标准的员工发送接种的预约通知。我是1月29日周五收到的预约邮件。点开一看,周六周日已经都被约满了,周一还剩下早上7点不到一个空位。想到周六周日预告了降雪量近30公分的暴风雪,不得不佩服大家的积极性。作为懒人,我约了周二中午。

预约时会收到一个知情同意书,要填完并在接种时出示。里面除了个人的姓名年龄,还涉及到一些健康状况的信息。如接种当天是否生病,以前是否有过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过去三个月有没有接受过新冠抗体治疗。这些不能在公司接种(大概是无法提供医疗保障服务),不过可以自己去医院预约,那里可能会允许接种。里面也有问是否怀孕或处于哺乳期的,不太清楚处于这些状况的是否允许接种,因为美国有些地方现在是允许处于高感染风险的孕妇接种的,但多属个案处理,未必普适。

在接种当天拿着知情同意书到接种点。进去后是单向通行,连着走过两三个相距不过一二十米的“检查点”,每次都被问一遍“今天是否身体状况良好”,才到了核查知情同意书的地方,坐下来查体温,然后又被问了一遍身体是否舒服。接下来工作人员把知情同意书每一项都念一遍,与我核对,无误后则问要不要再看一遍疫苗的说明书信息(这个预约时也提供了,可以不必再看)。一切都没问题后到接种区。

在接种区,护士会再核对一遍知情同意书上的每一项内容。美国现在上市的是两个mRNA疫苗,具体哪一个我们这里是看当天运到的是哪家。我这一天是辉瑞/BioNTech的。

接种是肌肉注射在上臂。本来想这么多年来流感疫苗每次都打在左胳膊上,左手实在有点太不幸,就说这次打在右边吧。结果护士提醒注射点可能有疼痛,为了防止造成不便,一般选自己的非主用手,也就是说右撇子打在左胳膊上,哪怕痛了对生活影响也小。于是左胳膊又倒霉了。

打针过程和流感疫苗一样。这里得说,打针本身是个有挺大变数的事,比如同样是流感疫苗,肌肉注射由于是打在肌肉组织里,一般不该出太多血,但我以前也遇到过被扎流血的。就我个人而言,这次注射过程没啥大感觉,也没有特别的疼痛。当然,就像刚才说的,打针过程本身会有挺多差异,每个人遇到的可能会有区别,而且即便遇到的情况一样,个人感受也未必一致。

3. 接种后

接种完成后,护士会提供一个小卡片,上面写着接种人的个人信息,接种的是哪个疫苗,第几针,背面则有大概什么时候要接种第二针——辉瑞/BioNTech是3周后,Moderna则是4周后。第二针是差不多到时候再预约,3周与4周不是死板的,前后差个几天也没什么(临床试验时也一样,只不过是遵循以3或4周为目标的一个合理范围)。

由于新冠疫苗实在很新,接种后不像流感疫苗那样立刻走人,会被要求在接种的地方观察15分钟。像我接种的地方专门有一块场地,放着“社交隔离”得非常完善的椅子。大家戴着口罩坐着等15分钟。

每张椅子背上还贴着二维码,扫了之后是到CDC的V-Safe系统。V-Safe是CDC专门为收集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而设计的一个工具,利用发送短信提醒用户在智能手机上做网上签到,填写接种后的身体状况与不良反应。

第一次进V-Safe的网站只是填写一些个人信息与接种疫苗的信息。大概三小时后会收到短信,提醒做第一次签到,这时点进去就是问身体感觉如何,有没有发烧,然后罗列了其它常见的副作用,让你选择。最后还会问是否发生了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工作或需要求医的情况。

第一次签到完了后每隔24小时收到短信签到的提醒,持续1周,询问内容是一样的,之后会一周问一次,顺便提醒第二针接种。V-Safe是自愿性质,有人会选择去填,也肯定有人懒得去管(特别是接种后没身体不适的估计去签到的动力要小不少)。这算是跟踪疫苗轻微不良反应的补充——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过敏性休克,哪怕接种人不上报,碰上的医生护士也上报了。但轻微的不良反应比如注射点疼痛、红肿,一般人不会因此就医,只能自我报告。

4. 跟踪不良反应

我个人接种时没遇上严重不良反应。连打针都没觉得疼,打完也没感觉,在第一次V-Safe的签到就没一个不良反应符合的。晚上撕了注射位置的创可贴也没看到红肿。

第二天的时候接种的地方也没有红肿,不过发现如果按压接种处的肌肉,很有酸爽的感觉。。。按压后的疼痛感比较轻微,不碰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也不影响手臂活动。为了严谨考虑,我还按压了右臂对应的位置,疼痛感确实限于接种一侧。


这种按压后的疼痛感持续了三天,无论是剧烈程度还是影响范围都在减弱,到周末时已经消失了。像影响范围,最大时也不过是接种位置附近上臂靠近肩的一块地方有感觉,后来逐渐缩小到几乎只在接种的点有感觉。至于剧烈程度,如果说不疼,那有点装,如果说非常疼,那有点矫情。

5. 如何看待疫苗安全性

我个人接种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我周围的人也有不幸碰上了严重的不良反应,至于新闻报道里的疫苗接种后各种“危险”更是数不胜数。

既然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该怎么看待疫苗的安全性呢?或者说轮到自己接种时,该有什么心理准备呢?

首先,我觉得咱们要从大概率能碰上的事情开始考虑。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可以在临床试验里发现的。像两个mRNA疫苗,在几万人的三期临床试验里发现肌肉疼痛、发烧等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而且明显在疫苗接种组更多,确实是疫苗引起,不是随机出现。对于这些常见不良反应,我们在接种前就可以做好心理准备。你不能说专家们说疫苗安全,就觉得我打了后一点不良反应都不会有。安全是指常见的不良反应从医学上并不严重,但接种后遇上这些不良反应是很正常的。

把大概率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纳入心理预期后,再来看那些小概率事件,一些新闻报道里的疑似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大体属于此类。临床试验是很难把小概率的不良反应揪出来的。原因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写过,要是一个严重不良反应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几万人的临床试验里面怎么可能发现得了?就算碰上了,可能也就一两例,怎么知道真是疫苗造成的还是偶然出现?一个例子是新冠疫苗试验里出现的面瘫,试验里是碰上了,但没几例,说不清是不是和疫苗有关。

小概率的不良反应在疫苗大规模开始接种后就比较容易看明白了。像美国已经接种了超过2200万剂的疫苗,之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严重过敏,在这么一个大数据下,可以搞清楚不少。辉瑞/BioNTech疫苗接种里,严重过敏平均到每百万次接种是5例,Moderna是2.8例。一百万次接种只发生了个位数,虽然我们去接种时不能说绝对不会遇到,但至少概率非常非常小,是否有必要为此而担惊受怕呢?个人觉得不太需要。

严重过敏的概率那么低,还能再引申一点。很多人听说打疫苗有过敏的情况,会想我有过敏史怎么办,对某个食物严重过敏的怎么办?你可以考虑一下,食物过敏是非常常见的,美国估计有10%的人有某种食物过敏,这和如此低概率的苗严重过敏能有啥联系?真没啥联系。

关于小概率的疑似不良反应,还要考虑一点,就是这是不是真和疫苗有关。像之前报道说挪威8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后出现了20多例死亡。看着很吓人,但我们冷静一下,可以想想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事情是不是全都是疫苗引起的。好比我半夜看电视,看着看着睡着了,说这电视催眠,有道理吗?我不看电视半夜就不会睡着了?搞不好还更早开始打呼呢。像新闻里单独把接种疫苗后死亡的人数列出来,我们就要考虑如果不接种疫苗,这个人群里出现死亡的概率是多少。

临床试验有对照组,什么都可以和对照组比,看看是不是疫苗引起。不在临床试验了,没有对照组,我们要考虑和“背景”状态比。像80岁以上的人群里,死亡率是多少?如果你说疫苗接种后一个月出现了多少例死亡,那么我们要根据本身这个人群的死亡率去倒推,不考虑疫苗,“自然背景”下一个月发生的死亡事件会有多少?如果没有比这个自然背景高,说是疫苗造成,未免莽撞。

分清了什么是要有心理准备的大概率事件,小概率是多小的概率,以及哪些事情与疫苗相关,哪些或许无关,最后,我觉得还有一点要考虑的,就是这一切的一切,与你个人情况结合后,要不要做些调整。

像新冠疫苗目前是两针的,第二针的不良反应比例与严重程度会比第一针高。我打第一针的时候没感觉,但如果是打第二针,可能就要在心理预期上做调整。

回到8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人年纪大了,身体状况也会下降。到了具体接种的人,就要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是否稳定。如果老人本身身体比较虚弱,同样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否还能算不必太担心的“不严重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个人身体状况会改变疫苗安全性的分析。而同样的人群,面对不同的环境,也可能要做不同的权衡。比如孕妇是否该接种疫苗的问题。处于高感染风险的孕妇,感染新冠后的凶险程度是要高于一般人群的。对于她们来说,接种或许是个更优解,特别是现在美国CDC的数据显示有超过一万名孕妇接种,并未出现特殊的安全问题。但对于感染风险并不高的孕妇来说,利弊权衡可能就得改一下了。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疼痛、发烧,一般人群有很多药物可以来做针对性的缓解,但对孕妇来说,限制会多很多。

总之,疫苗的安全性不是玄学,我们稍微花点时间思考分析,不难得出一个合理的利弊权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