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83)中国管理到底会不会输给印度?

 刘安伦先生 2021-02-20

孙子(83)管理的尺度

上一章说了管理的境界,这一章说一下管理的尺度。

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里对管理作了几个定语?管理就包含了:人、目标、责任、实践等一些要素,从而形成了组织的特质。组织特质决定了其成员会不断成长,还是停滞不前;会抬头挺胸,顶天立地,还是弯腰驼背,丑态毕露。组织精神卑劣,则产生的管理者也言行粗鄙;组织精神崇高,则能培养卓越的管理人才。

日本的战国名将武田追求的管理境界可以用“风、火、山、林”四个字来形容,而如何做到几万大军,动静如同一个人呢?

孙子:《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中国的管理思想是从孙子兵法开始逐步进化到整体家族,从家族管理又进化到整个国家。

名将吴起,就是一个非常在意军队闻鼓而动,闻金而止的将领,有一次,魏军和秦军对垒,吴起还没有下令进兵,有一个勇夫就冲过去杀了两个秦兵,拿着别人的人头回来领赏,吴起大怒,命令立刻斩首,有军官上来求情,认为其是人才,可以戴罪立功,吴起说:我知道谁是人才,军规不认识谁是人才!

吴起从鲁国赴魏,并在魏国进行了一系列军队改革,这些改革非常有成效,强调管理,重视训练。

魏国一度成为战国人才输出大国,很多厉害的人才都是魏国人才,商鞅变法,变的就是管理思想,把一个国家当成一个军事机器,用极严厉的军法来管理老百姓,打击士族和豪强,秦国的君王,厉害的可施展鸿图,不强的,只要不犯错误,这国法自己会管理国家。

很多人今天还在批评斯大林,说他是个恶魔,但是斯大林借助于军事管理的思想,却是最适合俄罗斯这个北方民族特性的,俄罗斯人散而好斗,没有纪律,虽然国土面积大,但边远的农村几乎成了无人区,年青人都往莫斯科等大城市集中,这就使得整个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反而没有人。

斯大林的管理就是军事管理思想,其在位期间俄罗斯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科技都成为世界之一极。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强大的组织纪律性,集体农庄带来的效率等。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这句话解释一下,就是内部信息感知,万人如一,将军在指挥台上,只要一动一静,全军都会立刻知道,就像一个人。

《军政》是说一本失传的古代兵书,中国管理思想从黄帝时代就已经具备了极高的水平,那个时候中国从采集完全转为农耕,而农耕就要求人要勤俭,才能相互不侵犯别人劳动成果。

所以黄帝时代就有了一系列的管理书籍,军事上有著名的风后八封阵,八封阵就是用金鼓和旌旗来保证整个阵法中每一个人的动静攻守如行云流水。到孙子时代,这个传统已经历了几千年。

金鼓、旌旗就管理的尺度。

张预说:夫用兵既众,占地必广,首尾相辽,耳目不接,故设金鼓之声,使之相闻,立旌旗之形,使之相见,视听均齐,则虽百万之众,进退如一矣,故曰“斗众斗寡,形名是也!”。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要素,西方管理强调个人,中国管理强调集体,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这和很多电影里的英雄是不一样的,电影里的英雄往往要孤身犯险,去完成普通人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

而中国管理却不是特别强调这个,首先强调的是要统一,跟着集体,众人如一人。

追求的上下一心。

中国的管理思想本身就有中国特征,所以很多人看到印度人不断担任一些世界500强的CEO,非常担心,中国在管理上被印度超越,事实上,中国本身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管理思维的大国,开放后中国全面吸收欧美优秀的管理经验,但并没有就把中国的管理思想给全盘否定了,这一点与印度是有不同的。

印度是被英国殖民了多年的国家,连民族语言都变成了英语。所以印度是全盘放弃了自己原来的很多管理思想的,用的是全盘西化的一套,印度的管理学院是每一个学生的必须,如同中国要读语文一样。这个传统是印度这几年出来不少优秀的500强高管的原因。

但中国企业管理有着中国特殊的东西,近几年中国的管理正在全面复古,很多企业家在学论语、大学、中庸等四书,也有人在学孙子兵法。

中国一流私企,你说是西方管理其实也不对,应该是中西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