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的故事让我好感动 从教近30年,演绎和经历过无数故事。其中,大多数已经在记忆中消失,而有的却如散落在泥沙里的金石,时常在人生长河中闪闪发光,让人感动,给人鼓舞。 第一个故事是原许庄中心校校长靳小斌讲给我的。那年秋天,他去辖区一个村小检查工作。大老远就听见校园里传出的歌声。在流畅的风琴伴奏中,孩子们规范的演唱让整个村子有了灵动和生机。这么偏远的地方,竟有这么优秀的音乐老师!惊叹之余,他便循声去看究竟。到了现场,眼前的一幕更是让他震惊:由于教室漏雨,学生不能按座位就坐,十几位孩子拥挤在讲台右前方不足三平方的空间。一位女教师坐在破旧的风琴前边弹边唱,不时用丰富而夸张的表情提示引导学生。孩子们几乎是完全陶醉了,最外圈的两个男孩子的肩膀已经被雨水打湿了一大半,但他们似乎全然不知…… 这是一位支教老师,靳校长清楚地记得该老师报到时的场景,他本以为拿到去偏远村小任教的调令后,这位城区老师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或托人说情,至少会流露出不满情绪。然而,出乎意料,该老师欣然接受了,并且很有礼貌地向他道别。当时,尽管自己并没做错什么,但在那样的人格面前,靳校长还是觉得不自在。他会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向她致敬。 这位老师是我的同学,当我和她谈到此事时,她淡然一笑,“领导有领导的难处,能开调令,必是经过多方考虑的。”言语中充溢着高度的信任和理解。 至于音乐课,她说:“乡村学校的孩子,资源相对较为匮乏,能在孩子一生最纯真、最烂漫的时段让他们与音乐结缘,让音乐将来伴随他们的一生,这是老师最大的价值所在,教育,没有得失,不是为别人看的。”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校长。我做学生时,初三120余名学生,他能叫上每个人的名字,且知道他们的家庭状况。我当老师时,他经常在农忙季节,率我们几个年轻人为困难教师“突击”农活,多年来,大家只知道他是好领导,好教师,却很少了解他的家庭,以及他的生活故事。 张老师是老三届学生,家庭背景不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高中毕业的他只能回家务农。到了婚嫁的年龄,他因家穷、弟兄多等原因,迟迟没有成家。终于,有人提亲了。对方是一富农家的女子,人憨厚老实。相亲时,对方那真诚而坚定的眼睛让他感动了,以至于为能遇上这么一个痴情女子而感动得泪流满面。他默默发誓,一定要让她过上好日子。婚后,他做了民办教师,和普通人一样生儿育女。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上了渭南师专。临上学时,他却犹豫了。他放不下勤快老实的妻子和孩子,就这样,高考的激动很快便在心里消失,他撕掉了录取通知书,让爱情的初衷变得更为坚定。 后来,他成了正式教师,再后来,儿女相继考上了大学,儿子还在陕西科技大学留校任教。当日子刚有起色的时候,他53岁的妻子患上了中风。张老师每天促使她坚持锻炼,为她,还特意学会了针灸。“我把这人拖累了一辈子,你咋不和我离婚?你咋不打我?骂我?怨恨我?这样,我还能好受些。”面对妻子的责怨,他总是宽厚地一笑,“你这样子,离了,谁要你”,言语中透露着浓浓的爱意。 至现在,他们还相依相偎,每天早上在县城中心广场上锻炼,尽管妻子与张老师在外形上极不相称,但他们默契的神情,彼此欣赏的眼光,常引来怨男忧女的羡慕。 第三个故事是一位城区老师的亲生经历:那一年,她带四年级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叫李兰馨的女孩,他的爸爸做房地产生意,开着豪车,经常拦住她对学校及班级的管理提各种意见要求。面对这样的家长,她总是有礼有节,不吭不卑地接待。可是,第二学期的一个傍晚,李兰馨的父母带着孩子敲开了她的家门,孩子爸爸全没了往日的气焰,良久,才道出了来意:他们在这里的投资失败了,想换环境,但又觉得外地教育质量没这儿好,打算将孩子留在当地上学,希望老师能每星期天能到托管替他们照看一下孩子。当时,这位老师的孩子才刚刚一岁,婆婆又身体不好,一天到晚真的是累得喘不过气来。但是,面对家长的渴求,面对无辜的孩子,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于是,每到周五,她便抱着自己的孩子到托管把李兰馨接到家里,周日又送回托管。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两年,孩子的家长感激地鞠躬说,当初见第一面,他们就坚信老师一定是富有爱心的,真没想到竟这么负责,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份恩德。 三个故事分别是教师在家庭、社会、学校的缩影,我常为这些纯朴与善良感叹和感动。 故事讲完了,我忽然想起一位教师与以前教过的学生之间的对话,他问“咱们学校,你认为最好的老师都有哪些?”学生一致把目标集中在他认为当时并不出色的几个教师身上,或说人品好,或说责任心强,或说教学严谨,当他提起当年的名师时,他们反而摇头,问为什么?他们回答,这些人太“灵”了!他再问,这些你们怎觉察到的?学生反问,谁觉察不到? “秉承本分,遵规守道,为师为学,宁拙勿巧。好教师,时间会给出答案的!”这是工作调动时,老校长对我的赠言。话虽不多,但却厚德载物,足让人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房怀山,陕西大荔人。大荔县教育工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