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困境的思维模式

 郭一炜 2021-02-20

我最近状态不好,提不起劲去见客户。遇到了一些困难,自尊心很受挫,对熟人怕讲得不好,对生人又怕被拒绝,怎么办?

这周五,一个刚做销售的小伙伴问了我这个问题。这让我想到今年自己在思维上的一个重要转变。

先讲个故事。

《富兰克林自传》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棒的书之一,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自传。书里写到的一件小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年轻的时候,富兰克林和好朋友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辩论,于是两个人通过书信陈述自己的观点,来回交换了三四封信。

这几封信碰巧被富兰克林的父亲看到了,于是父亲和他聊了聊,给出的评价是:“在文笔的优雅、章法的严谨、表达的清晰方面,比朋友差了一大截。”而且,父亲还“一一举例印证”。

读到这里时我就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是什么反应?

作为旁观者,我们现在可能会说:我会听取建议呀,然后不断改进呀,这样就能写得更好呀……

但仔细想想,过去我们在听到反对意见、听到批评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我自己以前是典型的三段式反应:

  1. 愤怒:太没面子了!

  2. 否认:不是我写得不好,是你不会欣赏!

  3. 反驳:你自己写得那么烂,有什么资格说我!

你看,很多“互怼”就这么来的。

但富兰克林的反应,非常经典:

“我发现他的话十分公正,从此以后就更加注重文笔,下定决心努力改进。”

他真就这么干了。他找到当时北美的《旁观者》报纸,选了几篇文章,记住要点,然后自己去写;写完以后,拿出原文对比,找到自己欠缺的地方然后改进,反反复复这么练。

这后来成了一种经典的写作练习方法。他用这种办法,成了当时美国文章写得最好的人之一。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因为我发现,富兰克林在面对批评、反对意见时的反应,是一种典型的「成长型思维」

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成长型思维者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 幸亏遇到了这个问题,要记住教训,以后就不会再犯了。

  • 幸亏他没有表面上夸我,而是直接指出了我的问题,否则我一直都没注意到。

  • 幸亏这个客户提了这么多问题,要记下来,以后遇到客户提问就知道怎么处理了。

  • 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 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 我现在水平还不行,但这只是一个阶段;只要坚持学习,不断改进,以后会变得更好

    ……

一个关键点是:成长型思维者相信「未来」。他们相信当下的困难只是一个阶段,只要保持成长,未来会变得更好。

所以困难和挫折就没什么可怕了。

说到这里,我想问这个小伙伴:

作为一个从来没做过销售的人,刚开始销售工作一个月,你的预期是熟人觉得你讲得很好,生人觉得你讲得很棒,订单一个接一个,签都签不过来吗?

肯定不是啊!

那我们遇到困难,不是很正常吗?遇到困难,找到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变得有经验一点,再遇到更难的问题,再继续解决问题,再变得更有经验一点。

真正厉害的大咖,谁不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小伙伴说:“佩服你的行动力,我缺乏行动力,心里很害怕。”

说实话,我没在北京生活过,7月刚来到这座城市,8月开始正式工作,从一个财务变成一个销售,开拓一片陌生的市场。

我说我完全没有压力,你信吗?

当一个朋友为了几百块钱的小方案给我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在两天里查遍各种资料、反复请教更专业的同事、结果最后他劝我去香港做理财的时候,我心里想的真是:我去你大爷。

但是,我转念一想:我学到了什么?

幸亏他这么有耐心,向我提了一大堆问题,我才被逼着对中端医疗险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紧接着,在面又一个客户时,这些知识真的就用上了。

所以,当小伙伴问我状态怎么样的时候,实话实说,我的心情也会有一些起起落落。

但我知道,在遇到困难时,没必要特别纠结。人一辈子总是要遇到一些困难阶段的。当我们碰巧处于这些阶段时,关键是不要陷入情绪里,而要把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去观察这个过程,去体会内心的起落,体会那些迷茫、压力、困惑甚至打击;去体会,但不陷入其中。

然后,认真复盘,总结经验,变得更好一点,再更好一点,一步一步走出最开始的困难阶段。

有什么事情不是这样的?

我们没必要沮丧,因为自己当下还不够好;我们应该高兴,因为未来会变得更好。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上一篇:理财的基础,以及我去了哪里

相关文章:

从年入50万到无底薪

现在的工作很痛苦,怎么办?

“别人的工作”:收入和情怀,不必二择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