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无是处的25岁,谁没有过?

 涛哥杂谈 2021-02-20

习以为常的偏见

前段时间,一则来自台湾的视频在朋友圈引起不小波澜,讲述了某公益基金会进行了一项真实的社会实验:找来各行业的企业家和高管,对几份匿名简历进行评价。

这些简历毫无疑问有着人们通常认为的缺点:比如年龄偏大、工作经验却很少;比如学历不佳、从很低端的杂工做起;比如跳槽频繁、连续几家公司只待一年就换;比如期望高、刚毕业却要求上万的薪水。

从企业管理者和HR的角度看,这些简历确实存在明显硬伤,难以给予面试机会。然而当揭晓这些简历主人的名字时,实验中的企业家和看视频的我们都被结果所震惊。


年龄偏大却缺少工作经验的,是国际著名导演李安。李安毕业后没能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不得已赋闲在家,靠妻子微薄的薪水度日,那时他每天除了在家阅读、看片、写剧本外,还包办了买菜、做饭、带孩子等家务。直到拍摄第一部电影前,李安在家中当了整整6年“家庭主男”。

学历不佳从低端的杂工做起的,是台湾知名面包师吴宝春。吴宝春生于贫穷的乡下,在家中排行老八,12岁时父亲过世,中学毕业就到台北赚钱养家,辗转做过菜市场学徒、4S店洗车员、面包店学徒等。2010年,他代表台湾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杯面包大师赛,获得欧式面包组世界冠军。

而跳槽频繁连续几家公司只待一年就换的C先生,和期望高刚毕业却要求上万薪水的C小姐,则分别是实验中高管的朋友和子女。

这部短片真实的记录了企业管理者和HR们在看简历时所带的偏见,而在真相揭晓后也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深深的沉思。

时间让我们学会敬畏

我做了七年的招聘,面试过几千人,也拒绝了其中的大多数。

在我工作的前几年,随着经验积累,我对招聘越来越自信,所有应聘者都要通过我的面试才能进入下一轮,那时的我很少会质疑自己的判断。

然而,时间是验证真理的良药,当我工作到第六第七年,再回过头看三四年前的决策,却往往发现,很多我们曾经欣赏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优秀,而一些当年我们不看好的人却变得光芒万丈。

三年前,曾合作过的一位90年的猎头小姑娘找我吃饭,告诉我她要创业做猎头公司,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心里很惊讶,因为那时的她才23岁,工作不到两年,言行举止还很稚嫩,在上海没什么亲戚朋友,也没多少行业积累,这不应该是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打基础攒人脉的时候么,创业是不是过早了?

然而三年后,她的猎头公司一年收入几百万,她一边读着MBA一边操作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单,中小单员工会帮她做好,俨然已经实现财务自由。

两年前,我招聘一个市场研究主管,这个职位在行业里成熟的人才不多,有深入研究能讲出独到见解的更是少有。当时面试了一位其貌不扬,但很有想法、对市场有自己理解的男生,那年他27岁,有个自己的公众号偶尔写写文章。

我和业务总监都觉得他不错,但因为他任职的不是行业里的大公司,没有闪亮的背景,因此我们只给出了一个普通的offer,离他的期望差一千块,但是就这一千块,我们不愿意加,他也没有来。

然而两年后,他的公众号在地产垂直领域已经大有名气,写的文章我几乎每期都看,篇篇都有几万的阅读量,找他做广告推广的项目络绎不绝,成为地产界的网红大V。

一年前,我为公司招聘运营总监,面试了很多人,其中一位知名公司的城市总思路敏捷也很有激情,但他当时已经40岁,管理的城市公司规模却很小,我们担心他缺乏集团管控经验并且可能潜力不足,没有录用。

然而一年后,他负责了那家知名公司的一项开拓性的新业务,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用创新的模式杀出一条血路,取得了令行业瞩目的成绩。

HR们在看一份简历时,往往从教育经历、公司背景、工作年限、岗位职责、项目经验、稳定性、发展速度等因素评估是否合格。到面试时,HR和业务总监又会考察候选人的经验质量、能力强弱、潜力高低等。

从简历到面试,所有的评估都是根据候选人过去的经历,去推测其未来的表现。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错,甚至是唯一合理的方法。然而,以过去推测未来,真的很有效吗?

马云25岁时在做英语老师,30岁前都没听过互联网,35岁才创立阿里巴巴,我们如何从当年的马老师,推测今天的马爸爸?

王石25岁还在兰州铁道大学念本科,属于典型的学校一般读书又晚,如果以这个简历毕业去应聘万科,肯定是见不到面试官的。

任正非25岁是一名建筑工人,40岁时还在石油后勤服务基地上班,直到43岁创立华为,而这个年纪已经超出了今天很多公司的招聘年龄上限。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时间长河面前,基于过去经历的招聘判断显得苍白无力。

Be A Giver 学会给予

我曾写过一篇《招聘A级人才的奥秘》,从数理统计的角度说明了单个面试官的录用成功率不高于50%。

阿里资深副总裁兼菜鸟网络首席执行官童文红,几天前在湖畔大学的分享中也提到,即使以她的面试功力,招人也就一半的把握。

HR做的越久,越懂得敬畏他人。我们无法预测一个人十年后的样子,也难以知道今天我们拒绝的人,是否其实是未来的明星。

面对众多求职者,企业总免不了要进行筛选,公司无法给每个人职位,HR们也难以改变当前基于经验与能力的行为面试方法。

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是否能多给一些人选面谈的机会,多与他们聊几分钟,在拒绝时多说两句鼓励的话,在需要用人时多相信现有员工的潜力。

回想当年,25岁的我们,在去应聘时也往往没有漂亮的简历。而今天你已成前辈,在这不那么容易的职场中,是否能透过薄薄的简历,看到求职者身上的闪光点?

Be A Giver,少一点骄傲,多一点谦卑;

Be A Giver,少一些批判,多一些信任;

Be A Giver,少一份拒绝,多一份给予。

涛哥杂谈

聊聊真正有用的HR干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