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六章:化而欲作无为自成

 廿氏春秋 2021-02-21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六章(无为篇第二章)
化而欲作  无为自成
(原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指没有事情是它做不到的。
2、守之:即守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我生长,乃至全自动化。“道”翻译成科学的语言就是全自动化,可以自动更新与升级。
4、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欲望有膨胀等偏离道的情况出现,自然得到纠正。镇:通“贞”,安定、纠正。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质朴。

【释义】

道,从不刻意去做什么,但没有什么是他不能做的。君王若能顺道而为,万物将自动化运行。即使有人好像脱离了“道”,我们也不去过分强调对方“背道”之名,不去回应和强化,对方的行为得不到关注和支持,慢慢就不再生出杂念。当妄念去消,重归于道,万物再归于自然运行。


【释意】
化而欲作是关键。法做事,就想改变,改变人、改变事物。道不改万物本性。道从“欲”入手,欲如果依靠自制能力强行压制必不长久,当经验过并圆满之后,就无需再体验,会自然剥离。欲,是谷+欠。谷分别有形之谷、无形之谷。有形之谷提供我们生命中成长的物质能量,无形之谷提供我们生命中成长的精神能量。每个人内在都是圆满具足的。内在圆满,外在有“欠”,造成一个“欠”的感觉。如果把“欠”补上并体验完整,一个人内在和外在就都完整且圆满了。“欠”的感觉就是宇宙运行的动力,“欠”与“谷”彼此相辅相成,永无止境。
欲本是中性的,欲的好坏取决于满足“欲”的方式,是以和谐的方式达到,还是以破坏的方式达到。“和”是道运行的方式,破坏及争斗则代表着法,包含着有能量的对抗和挫折。当你知道众人之所欲,则无需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别人身上。道把“欲”看成集体意识,要根据集体意识创造DNA。宇宙赋予的“欲”,都不难得,因为都源于自然。人为了自己头脑创造出来的假“欲”,通常是“贵难得之货”,要很费力地去推广与传播。将“难得之货”变成“不贵难得之货”就做到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此句意为:做到不欲,即可无为取天下。满足代表着内在的知足。如果内在不知足,拥有再多的钱也是不知足。为何不知足?因为有后顾之忧,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人不知足。因此,道的核心,是要让与系统相关的人无忧,天之道可以让众人无忧。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五章(无为篇第一章)
有之为利,无之为用
(原第11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用,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解】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自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法。
2、毂: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可以插轴。
3、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这个“无”指毂中间空的地方。下面二个“无”分别指淘器中空和门窗的中空。
4、埏埴:用水和陶土做成器皿。埏,以土和泥;埴,制陶器的粘土。
5、户牖:门窗。
6、利:便利,利用。
7、用:用处,用途。

【释义】
万物有无相生,无有为用。就像车轮和车匝,因为它有“无”(空),也有“有”轮,所以车轮可以使用。又如器皿,因为它有“无”(空),也有“有”(型),才可以当器来用。还比如房子,因为它有“无”(空间),也有“有”(墙壁),所以才可以当房子用。所以有“有”才可以利,有“无”才可以用。

【释意】
本章讲的是“有”与“无”的原理,其核心是“有之为利、无之为用”,要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之为利,无之为用,是为“利用”。何为敝则新?利是“敝”,用的是外部的保护盾牌,但后面的空间可以为我所用,敝一方面是防范危险,一方面是支持成长。用是“新”,“利”服务于“用”。用好其利,即是用天之利。利的法则:天之道,利而不害,不要与天争利。用的法则:用的越多,宇宙支持你越多。因此要替天行道,要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真正的无为不是不做,而是要布好局,建好水龙头,让水变成自来水,这是大智慧。无为最终是建立一个自动化的系统。“有无”是阴阳法则,生生不息,讲求阴阳之间的平衡。为何今天很多商业的人无法突破?因为太多关注“有”的层面。有利,代表着有限的面相;无用,代表着无限的面相,而更高境界的一个词是“用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