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明端:民间收藏露真相 史上名帖见硬伤(上)

 泊木沐 2021-02-21

古书画是古玩类高端收藏,古书画收藏一方面要有文化基础与经济实力,另一方面要谨防市场陷阱,如绕开陷阱也是有排沙拣金的机遇。

民间古书画存量众多,藏龙卧虎,也不乏真假混杂,鱼目混珠。民间也有与馆藏品或拍品相同的古书画历史名作,该怎么看呢?馆藏与民藏哪是真的、哪是假的呢?当然不是以谁收藏作为真假依据,是以作品艺术水准及相关信息作为判别依据。在此本文列举几件书帖,受篇幅限制略去整体图片介绍、书帖内容释文及题跋钤印等,摘选部分书迹进行对比,以简要图文指出馆藏与民藏书帖的不同或疑点,书帖的真赝瑕瑜由读者思考解悟。

第一例:唐代怀素《四十二章经》

唐代书法家怀素(737—799年)于大历十三年(778年)云游至浙江雁荡山,借宿雁荡精舍,应施主索字欣然提笔写下《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即为怀素抄录佛说的四十二段话。《四十二章经》书迹曾于上世纪初现身,1928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古今名人墨迹大观》收录此卷,目前社会流传版本《四十二章经》书迹,就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影印本。社会对该版本有伪作质疑,认为书艺与怀素书风差异明显,书法布局凌乱,运笔呆板生硬,缺失大师作品的神韵风范。在民间收藏发现《四十二章经》另一版本,与中华书局版本有明显差异。以下对民间藏品简称“民藏版”,对馆藏或拍品等统称为“馆藏版”。《四十二章经》局部及个字书迹放大图示如下。

图一、图二是馆藏版(上)与民藏版(下)书帖局部概貌对比,红圈标出处是提示两版书帖上的相同文字。

图三是两版连写的三个“五何”字样笔迹对比,民藏版(左图)“五何”是一笔写成,馆藏版“五何”是三笔写成(见右下图蓝字标号),第二、三笔划似是相连,放大显示前笔顿止、起笔续写完成(见右下图红圈标出处)。“五”字右下拖带有续接笔划的尾巴(见右图箭头指处)。两版“五何”连写三次,字迹一致,说明有书写差异不是偶见,是作者书写笔法习惯所致。

图四“谛”字书写,民藏版(左上图)是一笔圈绕写成,馆藏版(右上图)粗看像狂草疾书一笔成形,细看有草书少见行楷笔法的顿笔、接笔续写痕迹(见右上红圈标出与箭头指处),故作拖带笔锋前、后笔无对应关系(见右上图笔锋趋向箭头),“谛”字中竖笔(见上图长方框),民藏版一笔而下,枯墨显丝,笔痕见力。馆藏版是缓笔拖写,墨迹不匀,柔弱无力。再看下图“自”字,馆藏版粗看似一笔书成,细察却是两笔接写(见右下图红圈处)。

几处笔迹对比,高下即见分明,民藏版龙蛇飞舞,恣意狂书,圈转成字,神功妙手。馆藏版笔划生硬,转折陡然,组字不稳,书写呆板。以上图示把书法鉴别的神秘简单化,让不懂书法者也能看明白,两个版本是不是同一作者书迹?两件作品是不是书法功力、书艺水平不相上下。

第二例:宋代苏轼《寒食帖》

苏轼(1037—1101年)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造诣深厚,著述丰富,被誉称唐宋八大文豪与宋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中年仕途受文字狱案牵连,被贬职来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生活上穷愁潦倒,精神上忧郁寡寂,在经历人生起落、感叹世态炎凉之时,挥笔写下《寒食帖》。历代书家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是一篇绝代之珍,旷世神品,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寒食帖》现存于某博物馆。同时在民间收藏也发现有《寒食帖》,且与馆藏版有所不同,两个版本《寒食帖》不论是谁收藏、是何来历、有何故事都可忽略,在此把两个版本书迹进行对比,或许李逵与李鬼即现原形。

图五是馆藏版(上)与民藏版(下)局部对比,红圈标出的相同字在以下放大单字对比。

图六上是馆藏版“灶”字(繁体)放大察看,显见多处书写缺陷(参阅以下文字提示与对照图示红圈处、白色延长线、蓝色箭头指处察看):

1、笔划边缘有尖角、毛刺、波浪起伏;

2、上三横并列笔划写成左低右高不平行状;

3、下二竖平行笔划写的歪斜、弯曲,中间有不明笔锋勾连;

4、右下竖弯钩转角陡然,笔划疑似接笔续写等。

馆藏版“灶”字书写缺陷,如说是正常书写产生的,难以作合理解释,毫无疑问不是大师手笔所为。下图民藏版“灶”字,上三横书写平行,回锋一致,下二竖笔划平行立直,字体笔划清晰,边缘整齐,组字规正,端庄媚秀,具有大师书法风范。

有位资深书画人士看过馆藏版“灶”字放大书迹,直言不讳指出,如是初学书法控笔不稳写的,毛笔字横竖笔画就是一笔平稳挥写,哪有什么毛刺、波浪、打弯,如是摹写手颤笔抖或会形成。三横是每笔独立摹写,摹写未顾及照应平行。下竖笔写的奇怪了,直笔怎么写出来了波浪打弯、笔锋勾连?反正不会是正常书写出来的。两个“灶”字笔迹不同,是书写与摹写的笔痕差别。这些说法仅供参考,是解读馆藏版书法缺陷的一家之言。

图七是两版“破、寒、渔、云”四字对比,馆藏版(右图)笔划粗陋,字体偏斜,特别是红圈标注处多笔相交笔划,笔触轻重把握不当,重合粘连,状如墨团。

曾有人对馆藏版《寒食帖》提出质疑,字写的歪扭松散不像大师书风,于是有学者文人解读,看似歪扭松散,实是大师豪放恣肆、不拘法度的风格。看来没有民藏版对照,实在为难各路专家不具慧眼。

第三例:宋代黄庭坚《砥柱铭》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所写行、草书法独树一帜,尤擅写大字行书,对后世书法具有很大影响。

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是抄写唐朝名相魏徵原作,书帖曾流出国门,存放日本,辗转台湾,返回大陆,十年前在京某拍卖行以总成交价四亿多元,创造出书画拍卖巅峰之价,成为书法艺术品价值新标杆。艺术品真伪从来与价格高低没有关系,天价拍品吸引眼球也引来质疑,质疑观点主要有,书卷的书法风格有异,书写有多个错字,纸张墨色不符古风,印鉴疑是伪造,题跋疑是伪作等等。对此,当然有拍卖机构、两岸鉴定专家以及黄庭坚后世家人作出回应,确认此件属于真迹。

《砥柱铭》真伪纷争的当年口水战胜负未分,多名权威专家参战对阵,列举史实,阐明观点,专家名人出场也未能扭转事态,最后随时间渐逝,真伪纷争淡出社会热点,“信则真、不信则假”这句俗语或是结局的落幕词。现在这件拍品的后续故事已真相大白,某老板不在乎天价,买下来拿去金融机构抵押贷款,贷出数亿资金投入房地产,套牢了金融机构。

民间也有多件《砥柱铭》书卷,在此展示一件民间收藏《砥柱铭》与拍品对比(拍品沿用简称馆藏版)。

图八所示两个版本《砥柱铭》局部图,看似大小相当,实物规格相差很大。馆藏版(上图)纵高38厘米,单字高5厘米左右。民藏版(下图)纵高65厘米,单字高12厘米左右。民藏版要比馆藏版单字规格大出一倍多,真正体现黄庭坚大字行书的苍雄气势与艺术震撼力。

黄庭坚独创的大字行书,写出的字中宫敛收,结字险绝,气势开张,笔划四展,长横长竖,大撇大捺,横写不平,竖划不正,随心挥就,纵横奇崛,继承传统,不拘古帖,这一书法特色后世称为“山谷体”,并誉为是晋唐以后书法史上又一书学艺术宝藏,奠定其书坛大师巨匠地位。

两个版本《砥柱铭》书迹,各具“山谷体”书风,几乎看不出差别,然而放大字迹细察对比,可见某些单字的书写笔法还是有明显差异(见图九、图十)。

图九是竖弯钩笔划放大,馆藏版(上、右、下图)上弯钩提笔陡然,内外弯呈直角状(红圈处),显有接笔续写痕迹(见箭头指处再放大图),民藏版竖弯钩笔划是自然书写,弧形弯转,一笔书成。

图十是放大的横折笔画,馆藏版(左上、右图)多字横折是先写横笔,再起笔写竖划,在横折连接处可见两笔有断开间隙(见图示“词、纲”红圈处),或是横折分写连接无间隙(见图示“司、骄、禹”红圈处)。民藏版“词、禹”(左下图)是自然书写,横折一笔完成。

图九、图十馆藏版例字,把一笔而成的竖弯钩、横折笔画分笔续写,这在黄庭坚传世碑帖书迹未见有此写法。竖弯钩、横折笔画的书写本是简单问题,规范写法就是一笔写成,那么大师为什么分成两笔写,倒是个复杂问题。

社会对馆藏版真伪质疑,正、反方多是在书迹、墨色、印章、题跋、款名等方面列举疑点,最终无果收场,因为口水战多谈主观看法,缺乏有效证据支撑,假如有上图书迹证据,问一问正方出现此种写法是大师的笔法习惯,还是书艺创新,或是正方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

民间收藏露真相 史上名帖见硬伤(下)

第四例、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

第五例、元代邓文原《题伯夷颂诗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