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治疗妇科疾病医案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2-21

火神派治疗妇科疾病医案

陕西西安火神派中医2021-02-21 11:53:34

火神派治疗妇科疾病医案

火神派治疗妇科疾病医案

·

一、火神派四逆汤加味治疗产后虚寒医案

吴某之弟妇,产后虚寒,吝于调补,缠绵半载,状势弥深,两耳无闻,头目昏眩,舌端卷缩,卧床不起。吴召余诊,拟决后事。余甫入门,闻其家人哭声,知病将殆,排众而入,按其脉细如丝,应指模糊,且出汗如雨,气息奄奄。

曰:虚极脱阳,脉症又恶,恐难为力。家人力恳开方,余曰:死里求生,孤注一掷,或能挽回。急投大剂四逆汤:附子二两、干姜两半、炙甘草二两。服后脉涩细缓,应制昭昭,大汗已止,帐中之魂返矣。仲师云:“脉微续者生”,此之谓乎?

又投前方,加入人参三钱,以荣阴维阳。盖元阳初复,有如浪子之无家,苟非人参阴寒,扶其元气,有不再脱者几希,调养月余,沉病立起矣(《程祖培先生医学遗著》)。

点评:此案主治者程祖培系陈伯坛弟子,用药颇有乃师风格,方用附子二两、干姜两半、炙甘草二两,药精剂重,堪谓大刀阔斧,因有“程阔斧”之称。先予四逆汤得效后,再剂加入人参以荣阴维阳,“盖元阳初复,有如浪子之无家,苟非人参阴寒,扶其元气,有不再脱者几希。”借喻说理明彻。

二、火神派四逆汤加味治疗月经过多医案

(1)黄某,女,43岁。1周前因感寒,身体不适,经来淋漓不断,自购西药口服无效,且经来之势有增无减。现症见手足心热,烦热,全身阵阵发热,神情倦怠,脚胀,下肢肿,腰膝酸软,全身怕冷,脉沉细,舌淡。询及患者有2年经漏病史,易患外感。

此阳虚外越之经漏证,因其经漏有年,阴损及阳,虚阳外浮,治当以回阳为治。此病已入少阴,不容忽视,误以感冒治疗,阳气益亏,病必深重。

处方:附片30 g(先煎),干姜40 g,炙甘草30 g,肉桂10 g(后下),炮姜30 g。2剂。

服药后经漏已净,精神转佳,手足心热及身热消除,脚胀,头昏重,白带多,手指冷,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以温肾散寒之剂收全功。(曾辅民治案)

原按:历来治疗崩漏之法,不出清热与温摄两大纲,尤其治崩以温摄为要。

而于漏证,因其久而不止,必有伏热,逼血妄行,而反宜清。本例患者不仅不用清法,反而一派辛热纯阳,实为治漏之变法也。或曰,《金匮要略》有言“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仲景以温经汤治疗,今本例与《金匮要略》所言如出一辙,不以温经汤治疗,却以大辛大热之剂收功,令人费解,此处最需留意。

久漏之证,虽有血去阴伤之根基,然而血能载气,病程久延必致阴损及阳;气为血帅,阳气向外浮越之际,势必带出阴液。此二者相因为患,形成恶性循环。病证初起虽以热为主,但病至此际,亦成阴阳并损之候,温摄一法无妨,且舍此再无他法。方中看似一派大辛大热,实则暗含阴阳之至理,阳固而阴留,阳生而阴长之妙。附片、干姜、炙甘草,辛甘和化阳气,炮姜虽温,经炮制已化辛为苦,与甘草苦甘化阴,阴阳并补,阳生阴长。尤为至要者,肉桂、炮姜两者引血归经,故而收到显效。

点评:本例经漏兼有手足心热,烦热,全身阵阵发热之症,极易判为血脱所致阴虚内热,但从神情倦怠,全身怕冷,脉沉细,舌淡来看,明是阴象阴色,故而断为“虚阳外浮”之证,此系认证关键。本例兼有脚胀、下肢肿、白带多等湿盛之症,似可加用茯苓等利湿之品。曾氏谓“漏证因其久而不止,必有伏热,逼血妄行,而反宜清”之论,应当活看,不可拘泥。

(2)医生潘少干之妻常患月经多来,头眩心悸,面无华色。补气补血之药屡服罔效,延予往诊。至其诊所病人已满,遂登楼诊之。其脉沉微,先以大剂四逆加蕲艾、赤石脂入煎。服数剂,经水始断。续予真武汤加蕲艾,渐趋强健焉。(黎庇留治案)

点评:月经过多,“补气补血之药屡服罔效”,黎氏予以“大剂四逆加蕲艾、赤石脂”,而收良效,再次验证“治之但扶其真元”的正确性,艾叶、赤石脂二药加得精妙。

三、火神派白通汤加味治疗产褥热医案

罗某,女,31岁,云南人。1959年1月30日初诊:患糖尿病多年,临产住某医院。剖腹产后廿余日,一直高热不退,服西药、注射抗生素,体温未退,人弱已极。寒入少阴,格阳于外,下午体温39.8℃,小腹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色绿,脉沉而紧,舌苔白滑而厚腻,此乃少阴寒化之证,急宜扶阳收纳主之,否则阳脱危殆费治,以白通汤加肉桂主之:附片150 g,均姜80 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0 g,葱白6茎。

二诊:服前方2剂后,六脉均已和缓,发热已退,脉静身凉,舌苔已退七八,唯里寒未净,小腹作痛,稍能食,人无神,以四逆汤加味治之:附片100 g,吴茱萸8 g,均姜30 g,茯苓20 g,北细辛、生甘草各8 g。

服此方4剂后,诸症悉退,食增神健,痊愈出院。(吴佩衡治案,顾树华提供)

四、火神派附子汤加味治疗妊娠腹痛医案

(1)张某,女,22岁。妊娠6个月,经常少腹冷痛,又感受寒邪,引起剧痛,腹胀如鼓,不能入眠,微觉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剧痛眉皱,舌白多津,四肢常冷,痛时尤甚,脉弦有力。此乃肾寒阳微,胞宫失于温煦,治以温经散寒,扶阳抑阴,方用:炮附子、茯苓、白芍、白术各30 g,潞参15 g。

上方服后,疼痛止,胀满减,少腹仍冷。继服上方10余剂,诸症悉除,至10月顺产一男婴。(《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年第三期:周连三治案)原按:此案由于肾阳衰微,胞宫失于温养,故少腹冷痛。阴寒之气壅遏于内,则腹胀肢冷。微恶寒发热者为阴盛格阳之证,病机属虚寒。用附子汤以温经散寒,益气止痛。治合病机,故能获效。本案用附子,乃遵《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旨,辨证正确,故有祛邪之功,而无坠胎之弊。

(2)何姓妇,娠已七月,发热腹痛,脐以下如泼冷水,舌苔白滑,脉弦。

他医概以四物汤加味,久之不愈。余曰:此乃附子汤症,何不照服?一医谓附子为孕妇禁药,谁敢用之?余曰:《金匮要略》:“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如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以附子汤温其脏。”岂仲师而不知禁忌者?遂疏附子汤与之,一服而愈。(萧琢如治案)原按:世医固守胎妊禁忌,往往遇病而不敢用药,遂至孕妇之疾迁延不愈,卒至母子俱伤,皆由食古不化之过也。《内经》:“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旨哉言乎!治妊妇不宜拘守禁忌,亦不可毫无顾忌,总以适可而止,斯为妙手。《内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示医者以斟酌审慎,何等周到。

五、火神派真武汤加味治疗胎逆医案

郭伟三之妹,妊娠7个月。患发热咳喘,误治症变,乳大如斗,腹部膨隆减小,气喘,面赤,发热,大汗不止,手足厥冷,目斜视,阳气有欲脱之状,危在顷刻。先君诊之,脉沉微,断曰:急则治其标,先固阳止汗为急务,及收胎气上逆之水。借用真武汤治之,1剂而乳略平,再剂而安。后二月举一男,颇雄壮,母子皆安。(陈伯坛治案)点评:此案辨证准确,选方精确,陈伯坛乃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善用重剂,人称“陈大剂”,可惜本案未示药物剂量。

六、火神派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半产血崩医案

(1)方夫人,35岁,罗平县人。素患半产,此次怀孕五月又堕。初起腰腹坠痛,继则见红胎堕,血崩盈盈成块,小腹扭痛,心慌目眩,气喘欲脱。脉芤虚无力,两寸且短,唇淡红,舌苔白滑,舌质夹青乌。据其丈夫云,是晚曾昏厥二次。由素患半产,肾气大亏,气虚下陷,无力摄血,阳气有随血脱之势,以气生于肾,统于肺,今肺肾之气不相接,故气喘欲脱。以四逆汤扶阳收纳,启坎阳上升为君,佐以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而生过伤之血,艾、枣温血分之寒,引血归经:

黑附片150 g,炮黑姜45 g,炙甘草24 g,北黄芪60 g,当归24 g,蕲艾叶6 g(炒),大枣5枚(烧黑存性)。

1剂后,血崩止,气喘平,病状已去十之六七,精神稍增,仍用原方1剂服完,证遂痊愈。(吴佩衡治案)。

点评:下部出血诸症如血崩、便血等,以四逆汤启坎阳上升为君,佐以当归补血汤,补中益气而生过伤之血,艾叶、大枣温血分之寒,2剂即收痊愈之功,吴氏此案用药堪作范例。

(2)范某之妻,28岁。身孕6个月,因家务不慎,忽而跌仆,遂漏下渐如崩状,腰及少腹坠痛难忍,卧床不起。延至六七日,仍漏欲堕。吴氏诊之,认为气血大伤,胎恐难保,唯幸孕脉尚在,以大补气血,扶阳益气引血归经为法,拟方四逆当归补血汤加味治之:

附片100 g,北黄芪60 g,当归身24 g,阿胶12 g(烊化兑入),炙艾叶6 g,炙甘草10 g,大枣5枚(烧黑存性)。

服1剂,漏止其半,再剂则全止,3剂霍然,胎亦保住,至足月而举一子,母子均安。(吴佩衡治案)原按:附子补坎中一阳,助少火而生气,阳气上升,胎气始固。黄芪补中土之气,脾气健运,则能统摄血液以归其经;入当归、阿胶以资既伤之血;艾、附相伍,能温暖下元以止腰腹之疼痛;姜、枣烧黑,取其温经止血,且烧黑变苦,得甘草之甘以济之,苦甘化阴,阴血得生。阳气温升,阴血能朴,则胎不堕矣。《内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本固而标自立矣。若只以止血为主,而不急固其气,则气散不能速回,其血何由而止?

点评:此案似应有炮姜一药,吴氏称炮黑姜,试看“原按”中有“姜、枣烧黑,取其温经止血”之语可知。查吴氏其他血证案均用了黑姜。

七、火神派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加味治疗子宫下垂医案

蒋姓病人,女,年四十余。因病后正虚,阳气下陷,子宫下垂,用补中益气法以升提,处方:炒党参、黄芪各20 g,炒白术15 g,柴胡9 g,升麻3 g,桑寄生、当归身各15 g,陈皮9 g,黄厚附片18 g(先煎),槐角炭9 g。此药服药6剂,子宫下垂逐渐向愈。(祝味菊治案)

点评:祝氏经常用升提之法,如脱肛、子宫下垂等证常用之。

有门人问:“夫子用温潜法以治病,所向则效,虚阳易升也。今不少病例均用党参、黄芪、升麻、柴胡之属,其人亦阳虚也,何前者温潜而此则升提欤?”

师曰:“此辨证论治所以重要也。夫虚阳上浮,治以温潜;阳气下陷,治以升提,有是病则用是药,切勿胶柱鼓瑟也。昔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法,实一伟大发明,余用之颇获效机,倘加附子,其效更捷。”

八、火神派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崩漏医案

(1)同邑施澜初,其妾于癸巳岁患有月事下陷,适在乡中,故得病数十日始延予诊。头眩心悸,腹满,六脉小弱,断为阳虚阴走。投以附子理中汤加蕲艾、炮姜、石脂、鹿茸数剂即止。药力稍缓又即发,若连日不服药,则子午时大下。时医有谓宜清宜通者,澜初不屑也。守服前方,日二服,附子食至50 g以上,血虽止,仍服药不辍,卒收全功,然药已百剂有奇矣。

澜初唯知予深,故外议无从而入。该妾亦聪明,善体澜初意,故服药不辞。其殆相得益彰乎?(易巨荪治案)

点评:俗医治崩漏,多从血热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着眼。无怪乎本案“时医有谓宜清宜通者”也。易氏凭“头眩心悸,腹满,六脉小弱,断为阳虚阴走”,附子用至50 g 以上,服药百剂,卒收全功。

(2)黄某,女,26岁。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来自台湾地区,慕名找到我学习火神派,跟我侍诊半年。其间阴道出血3周,色暗,不痛,血量有增加趋势,口渴,心悸,纳眠尚可,膝软,舌淡胖润有痕,苔薄黄。脉右沉弦,左弦双寸弱。辨为阳虚失于统血,拟温阳摄血,附子理中汤加味主之:

炮姜30 g,红参10 g,白术30 g,附子25 g,血余炭、黄芪各30 g,当归15 g,艾叶10 g,炙甘草15 g。7剂。服药出血即止。(张存悌治案)

原按:崩漏乃妇科常见病,世习多以实热或阴虚论处,余以前亦是这样。学习火神派以后,转变了观念,多从阳虚失摄着眼,疗效可靠。

九、火神派中药治疗寒湿凝滞证痛经

痛经较为普遍。凡在经前、经期、经后发生腹痛及其他不适,以致于影响工作及生活者为痛经。疼痛多在经期第1~2天,也有在经前1~2天开始腹痛的,疼痛在经期加重。多为阵发性下腹部绞痛、坠痛、胀痛,并可放射至腰骶部、内侧及阴道、肛门;膜样痛经病人当要排出大块脱落的子宫内膜时疼痛会剧烈,一旦排出后疼痛迅速减轻;疼痛剧烈者可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甚至虚脱。还可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泻、呕吐,也可有膀胱、直肠剌激症状如尿频、尿急、肛门坠胀感等,还可有头痛、眩晕、乏力或神经过敏等不适。 患者经期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暗,有血块,伴有四肢冷,小便清长等症,是为寒湿凝滞证痛经,可服用下列中成药。

  痛经丸 其主要成分为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香附(醋制)、木香、青皮、山楂(炭)、延胡索、炮姜、肉桂、丹参、茺蔚子、红花、益母草、五灵脂(醋炒)。为黑棕色水丸,味苦。能活血散寒,温经止痛。用于寒凝血滞,经来腹痛.口服,每次6~9克,一日1-2次,临经时服用。

  艾附暖宫丸 其主要成分为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为深褐色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能暖宫调经,白带多。口服,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每次1丸,一日2-3次。患者经期或经后隐痛,喜按压,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气短等,是为气血亏虚证痛经,可服当归丸。

  当归丸 其主要成分为当归、黄芪(蜜炙)。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微甜。,能养血补气,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来腹痛。口服,每次1丸,一日2次。

我常用的火神派中药:制附片1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香附10克,川芎6克,乌药6克,红木香6克,细辛3克,吴茱萸6克,杜仲10克,炒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

病人王某,23岁,每次经行当日小腹坠痛难忍 ,疼痛有逐月加重之势 ,痛经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频繁大便 ,常持续多天才能渐缓。诊见蜷缩身躯 ,面色蜡黄 ,呻吟不已 ,不时呕吐 ,舌淡尖赤 ,苔薄白 ,脉紧。服芬必得也无用,又去挂瓶也没多大用处,于是我处以上方治之,效果很好,故记于此2010,7.20

痛经患者平时饮食应多样化,不可偏食,应经常食用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荠菜、洋兰根、香菜、胡萝卜、橘子、佛手、生姜等。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者,宜常吃补气、补血、补肝肾的食物,如鸡、鸭、鱼、鸡蛋、牛奶、动物肝肾、鱼类、豆类等。月经来潮前3-5天内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应进食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不宜过饱,尤其应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因生冷食品能刺激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

十、经漏——四逆汤加肉桂、炮姜

黄某,女,43岁。1周前因感寒,身体不适,经来淋漓不断,自购西药口服无效,且经来之势有增无减。现症见手足心热,烦热,全身阵阵发热,神情倦怠,脚胀,下肢肿,腰膝酸软,全身怕冷,脉沉细,舌淡。询及患者有2年经漏病史、易患外感。

此阳虚外越之经漏证,因其经漏有年,阴损及阳,虚阳外浮,治当以回阳为治。此病已入少阴,不容忽视,误以感冒治疗,阳气益亏,病必深重。

处方:附子30g(先煎),干姜40g,炙甘草30g,肉桂10g(后下),炮姜30g。 2剂。服药后经漏已净,精神转佳,手足心热及身热消除,脚胀,头昏重,白带多,手指冷,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以温肾散寒之剂收全功。

原按:经漏以其经来不止而量少,淋漓不断,有如屋漏而名。历来治疗崩漏之法,不出清热与温摄两纲,尤其治崩以温摄为要。而于漏证,因其久而不止,必有伏热,逼血妄行,而反宜清。本例患者不仅不用清法,反而一派辛热纯阳,实为治漏之变法也。或曰《金匮要略》有言“妇人年五十,所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仲景以温经汤治疗,今本例与《金匮要略》所言如出一辙,不以温经汤治疗,却以大辛大热之剂收功,令人费解,此处最需留意。久漏之证,虽有血去阴伤之根基,然而血能载气,病程久延必致阴损及阳;气为血帅,阳气向外浮越之际,势必带出阴液。此二者相因为患,形成恶性循环。病证初起虽以热为主,但病至此际,亦成阴阳并损之候,温摄一法无妨,且舍此再无他法。方中看似一派大辛大热。实则暗合阴阳至理,阳固而阴留,阳生而阴长之妙。附子、干姜、炙甘草,辛甘和化阳气,炮姜虽温,但经炮制,已化辛为苦,与甘草苦甘化阴,阴阳并补,阳生阴长;尤为至要者,肉桂、炮姜二者引血归经,故而收到显效。

十一、痛经——四逆汤加味

代某,女,39岁。痛经,小腹冷痛拒按。经色暗,量少,素常小腹冷。舌淡脉沉。

处方:干姜30g,炙甘草40g,高良姜30g,川乌30g(先煎),蜀椒3g(去油),桂枝30g,生姜30g,附子40g(先煎)。3剂。药后冷痛均明显好转。

方采大辛大热之姜椒、川乌以速散阴寒痼冷。桂、姜使寒外透,兼解新寒。临床一般常用《金匮》温经汤治痛经,其方中仅有桂枝、吴茱萸之温,作用太弱,轻症尚可,重症则难取速效。

点评:此案与上案风格相同。


本文来自于网络,

1、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仅供参考,患者切莫自行用药。


陕西西安火神派中医大夫王保玉坐诊地址:

西安市高新一路枫叶苑北区北门小二楼·西安高新(雁塔)伍求南诊所


陕西西安火神派中医王保玉

手机:187 9298 6555

2021年2月21日

收藏
举报
1 条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