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学会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背后教育理念之商榷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学会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背后教育理念之商榷

文/虹野

近日,在深圳召开的技术峰会上,一位官员说:“大家从最近的形势也看到基础研究对深圳、对中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过去讲80年代上大学的时候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提那句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 

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学好数理化,打遍天下都不怕”背后的教育理念让人担忧。

如同上世纪一样,“学好数理化”凸显了教育“工具化”功能,认为教育就是让人拥有一技之长,教育的工具化必然带来教育的功利化,对比萎靡不振的“职业教育”我们会发现基础教育已经偏离了“一技之长”而是在追求学校等级带来的特殊“利益”,“学好数理化”已非是“一技傍身,天下我走”而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敲门砖”。当数理化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脱离而变成功利化工具的时候,学好的“数理化”也只是已有的知识。

这种在基础教育阶段“学好数理化,走(打)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还停留在陈旧的“知识观”中,认为知识是“封闭”的、不变的,把数理化中的“知识”当做了一种可以创造财富的“技能”。 

我们见过了太多太多数理化很牛的重点大学的学生不仅仅无法利用其所学知识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事情,甚至不少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负”的,一步一步的向“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前进。在知识膨胀的年代,知识在不停的创新,在基础教育阶段(甚至大学阶段)所学的“数理化”仅仅是为知识创新做准备,一旦停滞“数理化”的研究,不仅仅无法“走(打)遍天下”,可能会寸步难行。

正是这种“封闭的知识观”,让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数理化”的结果,而事实上“数理化”才是“创新”的结果,是那些拥有基本的数理化知识又永不止步的“人”的不懈努力的结果。 

在“学会数理化,走(打)遍天下都不怕”的背后,是我们的教育依然“目中无人”,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而把教育的主要精力放在“知识”的灌输上,却忽视了“知识”仅仅是让“人”成为“现代人”的要素之一。知识的获得方式,应用情境,学生思维、情感、意志、社会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人利用“数理化”知识“创新”的基本动力。

“走遍天下”到“打遍天下”的变化,更是把“知识”当做了“斗争”的工具。 

姑且不讨论特殊的社会背景,如果把“打”当做教育的理念之一,我们那些没有机会“上战场杀敌”的人,会把“打”的理念运用到谁的身上呢?

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昔日封闭的知识观下的教育工具化的教育观念,需要向知识开放观下的创新理念以及终身学习转变,把教育从知识灌输上向人的成长和社会化上转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才是未来教育必须做的。“打打杀杀”的在教育中最好少一些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