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写奖状惊艳全网:那些从小不被父母赏识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信洁rsljo1t5p4 2021-02-22

近日,安徽六安的陈先生,因一手堪称印刷出来的任政体手写字,惊羡全网。

说起来,陈先生因为小时候学习不怎么好,从没得过奖状,这成了他内心多年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份遗憾,多年后已经长大的他,没事就给自己手写几张奖状放在家里。

 

这些奖状中有的写着:××小朋友表现优异获得「好宝宝」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有的写着××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最初妻子看到以为是真的机打出来的,后来仔细一看时间对不上,一问之下,才知道是丈夫手写出来的。

视频曝光后,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

古代要有这手法,一般都是负责写圣旨的!

写得也太好了吧!这是活体印刷机吗!

有这字还怕高考语文拿不上高分吗?!

……

在这众多的夸赞声中,我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留言:

“我的关注点是,被评为好宝宝。”

“这就是传说中的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的世界很小,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而童年的遗憾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

有位网友留言说,自己小学期末考没有得到奖状,爷爷怕他不开心,就为他手写了一份奖状安慰他。

 

一份小小的手写奖状,成了孩子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温暖记忆。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大人的夸奖,犹如种子渴望阳光雨露。尤其是来自老师和父母的赞美,如果说来自外人的赞美不过是锦上添花,那么来自于父母的肯定和欣赏,则一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刚需。

01

不被父母肯定,

是孩子内心一生无法愈合的殇

姜文作为一个演员和导演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照他的话说,他的人生中也有很多失败。当《十三邀》节目中许知远问他:“你的人生中有什么失败吗?”,他直言:“那就太多了!”,说罢沉默良久。

“我和我妈的关系”,他哽咽着道。

“每当我看到节目中别人和母亲俩人脸贴脸,又搂又抱什么的,我都想,我跟我妈绝对不会这样,平时都没脸贴脸过。”

“我考上中戏的时候,兴奋得拿着通知书给我妈看,我妈看了一眼直接给我扔一边了,说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呢,你别给我说这个!”

“有一次我跟写《黑暗骑士》的那个美国人一起吃饭,他说他给他妈买了一套房子,他妈妈很高兴,觉得自个的儿子越来越厉害了。”

“我也给我妈买了一套房子,没觉得她有多高兴,关键她还不去住!我说那房子清朝以前就有了,别哪天下雨再塌了!”,‘塌不了!她说。’,“直到我四十多岁的时候,她才搬去那个新房住。”

“二十多年了,我始终处理不好这事,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她高兴。”

 

 

不难看出,姜文有多羡慕那些跟父母关系亲密的人,而他的母亲,却是永远这样难以取悦,从不肯肯定赞美一下他。

她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姜文是家里排行老大,她觉得把老大管好了,下面两个也就错不了。所以姜文是家里挨打最多的那个,这一切都使得姜文骨子里始终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

他说:“我拍电影,是对生活实在没招了,才去假造一个生活。”

每次他在电影里造一个梦,可是当回到现实中的时候,他依然面临着十几岁时的困境,不知所措、惴惴不安、努力却永远没有答案。

作家毕淑敏说:“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

每个孩子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怎么认识自己,而当他还年幼无知毫无判断力的时候,父母怎么定义他,就会内化成为未来他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依据。

02

不被父母真心欣赏的孩子,

他们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确认”之中

从来都得不到父母赞扬肯定的孩子,他们一生都在不停地、无限循环地按着“确认”键:

“你爱我吗?”,“爱!”

“我真的行吗?”,“你一定行!”;

“我真的长得不丑?”,“不丑!”

……

即便有人真心爱他们,觉得他们很不错,他们要么觉得别人是在开玩笑不相信;要么只有此刻你刚回答完的时候是相信的,然后下一秒又开始无限循环播放:

“你确定你爱我吗?”,“确定!”

“你确定我真的行吗?”,“确定”

“你确定我真的长得不丑?”,“确定”

幼年时没有被父母的爱,充分浸润过的孩子,凡事不知道要重复多久这样的过程,才能让他们彻底相信被爱,放下心防。

C罗曾说过:“我一生自律获奖无数,只想得到爸爸的一句赞美”;

高仓健曾在他的文集《期待着你的夸奖》里说:“我的一生,母亲很少夸奖过我。妈妈,我期望得到你的夸奖,就是为了这个,我去那遥远的夕张煤矿,拍摄《幸福的黄手帕》。

我去冰天雪地、去北极、南极、阿拉斯加、非洲,奋力冲了三十多年……我一定要找到一位能代替你夸奖我的人。”

三毛在终于等到爸爸给她写的赞扬的小纸条后说:“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一位网友说,以前他表现确实特别好的时候,父亲才会少见地:“嗯”一下,现在他长大了,连“嗯”也没了。

父母永远也想像不到,他们对孩子的一个赞,对于孩子来说有多重要;而他们的吝于赞美、无视、漫不经心甚或打击谩骂的态度,往往导致孩子普遍自我价值感偏低,无法自我认同。

在一期情感调解节目中,一位青年与父母共同出现在现场,青年一脸的颓靡落寞,当父母在说什么的时候,只听他一声长叹,却始终不发一言,跟父母全程无任何交流,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隔阂有多深。

 

当主持人问他:“你觉得你的爸爸是个好爸爸吗?你的妈妈是个好妈妈吗?”他回答说:“是,他们都很顾家”。

父母觉得他年纪轻轻像个小老头,没有一点年轻人应有的朝气。

可是当主持人问他的父母:“孩子从小到大你们欣赏过他吗?赞美过他吗?”他的父母很快回答说没有。

两个人都是对家庭尽职尽责的好人,可是当孩子遇到挫折 ,向父母寻求鼓励和支撑的时候,父母并没有接纳他,给到他安慰,反而用责骂和批评将他越推越远,直至后来他们之间完全无话可说,等父母真心想帮助孩子的时候,却发现已经无从下手。

不是因为孩子足够好,你才要足够爱;而是因为你足够爱,孩子才会足够好。当孩子表现暂时还差强人意时,请耐心等待静待花开;当孩子表现确实不错时,就请坚定地、明确地不吝赞美吧!

03

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儿子在读小学一二年级时,有一天我正在上班,他给我打电话兴奋地说:“妈妈,今天我们语文老师表扬我了!数学老师也表扬我了!体育老师也表扬我了!……”

我听到也很替儿子高兴,说:“那好呀!那说明你确实很棒呀!”

没想到回到家里,第二天老师就请家长,到学校老师把儿子说得一无是处,我疑惑地问:“不是说昨天老师还表扬他了吗?”老师不屑地说:“表扬个屁!你这孩子我看也别上学了!……”吧啦吧啦一顿满嘴“口吐莲花”。

我看了一眼儿子,儿子怯怯地、委屈地看着我,一双大眼睛里眼泪早已在眼圈里打着转。

其实孩子只是淘气而已,哪至于刚踏入校门,还没接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呢,就无可救药到这程度了?!男孩又有几个是不淘气的?!

我怀着一丝沉重、屈辱、与愤怒的心情挨完批斗,紧紧搂着儿子一路回家,一句质问批评的话都没说。

我没有看到一个不可救药还“撒谎”的孩子,我只看到了一个,极度渴望因为自己表现很棒、而想要得到老师表扬的、令人心疼的孩子。

 

儿子在同龄孩子中算是淘气的,但也只限于淘气贪玩而已,小错不断大错不犯。

上初中时,每当他考不好的时候,回到家总是我们还没说什么,他自己就已经很难过,我们一看也不忍心再批评他。

可是过了这个劲,他又跟平时一样该咋疯咋疯,然后再一考试成绩又一踏糊涂,他又很难过。感觉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重复着这样的过程。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一句难听话都没说过。

不曾想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孩子的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总是不断地给我们以惊喜。

我是个做事总是不能做到极致完美的人,无论做什么总是会出点小错,上学时作业题也总是不是A-、就是B+,很少得A+。

所以每当我一看到儿子作业本上有全对的,我就露出蜜汁崇拜的样子,狠狠地把他一顿猛夸,事实上我也确实佩服总是能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人。

后来我一张嘴他就知道我准备说啥,总是笑着打断我:“好了好了打住打住!”,可是表情既难为情,同时心里又很美滋滋。

都说孩子大了嫌妈烦,最不愿意凡事有老妈在场,可是儿子在他上高中时,晚自习家长轮流坐班,我每次去,儿子就骄傲兴奋地一直不断回头看我,还不时瞟一眼同学的反应。就好像我是多么重要的人物,大家都很关注我、我开了个大奔来接他一样。

高考时他考出了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成绩。

临高考前开家长会,四个主课老师讲话,就有三个在告儿子的状:这个浑身毛病、却被父母无条件的爱与耐心浇灌的孩子,也终于长成了他所想要的样子。

04

被父母真心认同赞美过的孩子,仿佛生命被开了光

12月7日,重庆6岁萌娃刘厶菡,在国际舞大赛中一举包揽8项比赛大奖。她因在比赛中表情认真搞笑而一下子大火,被网友称为“迷你版辣目洋子”、“小钢炮”。

 

她浑圆的小身体、肉肉的脸,在传统审美中,她可算不上是个小美人,但她一招一式那股有板有眼、认真的气势可绝对不输在场的所有人。

从她一走上场,立刻投入地开跳,过程没有一丝踌躇、犹疑,一看就是个平时被父母温柔坚定地爱过的孩子。

 

一个在家被父母耐心陪伴过的孩子、一个在家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爱过的孩子、一个在家被父母宽容善待鼓励赞美过的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一定会顺畅很多,因为他遇到挑战绝不会过于纠结、自我怀疑,而是勇敢迎难而上。

而从小内心匮乏的孩子,遇事只会消耗更多的精力,在信心的自我建设上。他们犹豫、纠结、挣扎、辗转反侧自我消耗,什么都还没做,内心就已经疲惫不堪。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金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心,保护好孩子的心,就是保护了孩子的潜在力量。

 

父母对孩子的看法、态度,就是孩子的出厂设置。而父母对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定不移的肯定、欣赏,就是孩子前行道路上的一个个抓手。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最近从网上看到了这段爆火的、充分引起大家共鸣的一段话:

 

你可以选择给孩子输入自信、乐观、勇于挑战、百折不挠的品质;也可以选择给孩子输入自卑、畏缩、怀疑自我、一碰既碎的品质。

作为父母,给孩子的出厂设置打上积极阳光的正向标签,才是给他最顶级的高配,和真正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与您共勉

作者简介:梁晓虹 :莎莎物语 我有一支笔,足以慰风尘。

心理咨询 / 心理讲座 / 心理团辅
▼如有需要,请添加小助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点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见的喜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