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浩的散文:童年的年

 老羊铲史 2021-02-23

童 年 的 年

作者:姜浩

1.

哥哥举着一根燃着的香烛,点燃了挂在木杆上的挂鞭,姐妹三人自觉排队,躲在哥哥身后。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吓得小妹拃叉着两只小手,直往我们身后躲,哥哥转过身抱住小妹,捂住她的耳朵,姐姐和我捂着耳朵,蹦蹦跳跳。欧~欧~过年喽!过年喽!响声过后,院子里零星地飘散着红色的纸屑,半截的花炮头散落在纸屑里。门框上的春联是父亲刚刚写好贴上去的,还透着浆糊的痕迹。灶屋里,热气腾腾的雾气带着饭菜的香味紧贴着门楣使劲往外挤,争先恐后地往房上钻,与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呼应着,舞出浓浓的人间烟火。奶奶和母亲已经备好了饭菜,爷爷一声令下,开饭!

年夜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的晚餐。吃过饭,孩子们纷纷跑出家门,小孩子跟随着大孩子,三五成群,开始一年一度的聚会活动——结伴串门。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挨家挨户地串,平时没去过的人家,除夕晚上也要去一次。主要目的是看年画,其次还要看看每一家在这一年里有没有什么变化。

各家各户的门神大抵相同,因为年画都在本地的大集上买。屋里的年画就不一样了,按各家各户个人的喜好买,盼着娶媳妇的人家买一幅《荷花仙子》,盼着生男孩儿的买张杨柳青的《连年有余》,家里有老人的就贴一张《老寿图》。很多人家喜欢带故事情节的《杨家将》《岳飞传》《盗仙草》,这样的年画都是一组一组买,图案下面有几行小字,写的是故事梗概。贴年画既有文化气息又装饰了老屋,满墙壁的年画让老屋焕然一新,一举多得。

年画一般都贴在屋里最显眼的墙壁上,与大人站着的视线持平。小孩子要想把故事梗概看清楚,事先要征求主人的意见,主人同意后,派一个认字多的孩子,爬到板柜上,跪在上面给其他孩子读。孩子们消消停停地听着,主人见孩子们喜欢也充满着成就感。初命何(铸鞠)啥啥之,飞~裂~裳,以背示(铸)啥,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啥啥”。那个不是深入啥啥,是深入肌理,地上的孩子大声说。板柜上的孩子当时也就二三年级,遇见不认识的字就用“啥啥”代替。看完年画,孩子们又结队去下一家,半路上你一言我一语,边走边讲。回家了,还不忘把看见的年画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说,八贤王是怎么在皇上面前维护杨家,以免被潘仁美陷害的;岳母是怎么在岳飞后背刺字的……歪着脑袋,讲得津津有味。

我们村儿大户多,挨家挨户串完之后,天上的星星都满了。迷迷糊糊吃几个宵夜的饺子,开始呼呼大睡。

2.

在我老家,有一个说法,说女孩儿正月初一早晨去谁家,谁家一年就有贵人,谁家第一个进去的是男孩儿,一年就会犯小人

大年初一一大早,母亲就在外屋边烧火边喊我们姐妹快起来,让我们给后院的太奶和大奶家当贵人去,还有前院的三叔二大爷家,告诉我们多串几家,谁家开大门了就去谁家。母亲边说边进屋给我们找新衣服新鞋。

新衣服新鞋穿起来多少有点费劲,姐姐和我相互帮忙,新裤子套在棉裤外,紧紧绷绷的,猫不下腰,鞋带就只能母亲给系。穿好了衣服和鞋,下地洗脸梳头发,等母亲把小妹的新衣服新鞋穿好后,开始给她洗脸,抹雪花膏。母亲给我们每个人两个羊角辫上分别扎上粉红的发带,发带在头顶上飘飘悠悠的,像六朵盛开的花儿。母亲一边嘱咐一边拍着我们的后背,好看,快去吧!三姐妹像燕子一样飞出家门。

按着母亲的叮嘱,挨家挨户串门。可巧,这天一大早左邻右舍都已经大门敞开,好像是专门为我们准备好的。每到一家就有长辈热情的招待,太奶往我们的衣兜里塞糖,太爷怕我们冷,拿起火筷子(用两个铁棍拴在一起,专门用来扒拉火盆里的炭火用的)扒拉着火盆里的炭火,让我们烤烤手。姐妹们知道不能久留,拜个年,赶紧走进下一家的大门。就这样东家进西家出,没多大功夫,就把左邻右舍都串遍了,糖果、花生、瓜子也把口袋撑得鼓鼓的。回家后,姐妹们掏出糖果,美滋滋地坐在炕上数来数去。

母亲见我们都坐在炕上数着糖果,掀起门帘问,去村口你赵爷爷家串门儿了吗?赵爷爷上过战场打过仗,退伍之后是生产队长,在修建水渠的时候受了重伤,落了残疾,一直没娶上媳妇,他父母走后就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别看他残疾,可从来不麻烦别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母亲说,你们都记着,每年正月初一都要想着去赵爷爷家看看,给他拜年当贵人。姐妹三人赶紧下地,蹦蹦哒哒去了赵爷爷家。可巧那年真的就来了好政策,赵爷爷被政府小车接走了,去了一个外地的疗养院,听说疗养院条件很好,那里都是和他一样当过兵,对社会做出来了贡献的人。现在想想,多亏那年正月初一去他家串个门儿,之后再没看见过他。

当时,可能是女孩儿大家都习惯叫闺女与“贵”谐音,而男孩子一般都叫小子,这个字正好对上了小人的“小”。大年初一这一天,村里的闺女们可吃香了,平时的小丫头片子没人叫了,取而代之的是这大闺女,终于跟这大小伙子扯平了,甚至还尊贵了很多。长大了才知道,贵人不分男女,小人也不分男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如果大家都有一颗善良公正的心,遇事多成全,人人都可以成为贵人。贵人多了,小人就少了,好事儿多了,坏事儿就少了。

3.

每年过年都会想起小时候的年,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新衣服,想起母亲。母亲手巧,家人的新衣服新鞋都是母亲自己裁剪自己缝制。那时候很多人还不会做制服裤子,制服裤子有口袋,分前后,穿着合身。免裆裤不分前后,不带口袋。记得,我第一次穿上新做的制服裤子,跑出去玩,手故意插进口袋里,攥成拳头,裤兜鼓鼓的,好奇的小伙伴就开始前后左右地端详,我眠嘴笑着,心里美滋滋的。穿上新鞋,见人故意把脚抬高,婶子大娘们看见了一定会是一阵夸赞,这鞋真好看,过来过来,让我好好看看,赶明儿给小红也做一双。没等天黑,小红妈手里掐着一块布进屋了,之后母亲就在一本书里拿出一个像窗花一样的纸片,把纸片按在布上,用铅笔描画着,再找出她平时珍藏的丝线,搭配上小红妈妈带来的彩线,一晚上两个大人就绣好了鞋面。第二天早上,还没吃完早饭,小红就来我家了,母亲看着她的新鞋,连连夸小红妈妈手巧,干活利索。小红也学着我的样子,把脚抬得老高,在我家跑一圈后,又跑去别人家了。

 

小时候过年穿的新衣服新鞋,是可以炫耀一年的,也是母亲精心准备一年的。母亲把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洗干净,把布片一块块压平,包起来。到了夏天,阳光充足,母亲拿出准备好的干净布片,在门板或饭桌上一层层铺,一层布片一层浆糊,成型以后我们叫“布格卜”,是做鞋底和鞋面的材料。我们家人口多,而且女孩多,女孩儿爱美,母亲就格外精心。每年秋收过后,母亲就白天黑夜地忙,经常我睡醒一觉了,母亲还在做针线,就是为了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能穿上新鞋。过了年,母亲又开始准备开春的单衣单鞋,之后还要准备夏天的偏带鞋,鞋子的变化都在鞋面和鞋里,鞋底一律都是千层底。不仅仅是母亲,大多数的家庭妇女都一样,一边忙地里的农活,一边忙家人的吃穿。为了减少家庭开支,我们家很少买鞋穿,都是母亲自己为家人做鞋。母亲走后,我只留下了几双她没有纳完的鞋垫。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新衣服新鞋,好吃好玩的,不再是过年才有。小时候就盼着过年,现在过年好像没小时候积极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怀念着小时候的年,怀念着小时候看过的年画,怀念着小时候一起过年的亲人。其实,过年就是把我们留不住的时间化作记忆,留在心底,一年一年积累着,讲述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