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许涛的散文《墙根下的乡愁》

 黄石新东西 2022-12-30 发布于湖北



墙根下的乡愁  

文/许涛 

阴冷的冬雨连继下了几天,终于停下脚步,久违的太阳姗姗来迟羞涩地从东方探出脑袋,露出笑脸,大地万丈光芒。  
午后,我坐在阳台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在这个恬静的冬日,我不由自主想起故乡,想起那墙根下的悠悠岁月。  
记得小时候,冬天的早上,母亲做好早饭,喊我们起床吃饭。那时,农村吃饭基本不在餐桌上,只要天气晴朗,大家都会端着满满一碗饭菜,来到自家屋檐的墙根下,大人们或坐着、或蹲着,而像我们小孩子则聚在一起,相互评论谁家的饭菜好。大家是边吃边晒太阳,聊着家长里短,分享邻里和谐的生活趣事。  

冬天里,我们一群小朋友常聚在墙根下,不是趴在地上打弹珠,就是玩“挤油渣"的游戏。我们一群玩伴搭配分成两组,一个挨着一个靠着墙根,排成一条线,大个子大块头站在中间,我们从两边往中间挤。这时,双方拼的既是力气和耐力,也比的是灵活和机智。除了“挤",还要“钻",有时还要"推”和“拉",稍不留神就会被挤出队伍。有时站在中间的人被挤的承受不了,突然跑开了,这样后边的人一下失去重心,跟着全部摔倒。这时的笑声、哭声、骂声混杂一起……大家爬起来后,都会一窝蜂去追赶那个跑开的人,或推或拉,好不热闹。一场游戏下来,个个脸颊发红,精神抖数,浑身发热,再也不感觉寒冷了。我们玩的游戏不是在地上爬来爬去,就是衣服挨着墙壁摩擦,往往一场游戏下来,身上衣服就会磨破,回家后也不敢告诉母亲,偷愉的将衣服换下,母亲洗衣服发现时,就会责骂一通。  
入冬后,农村相对空闲了,但勤劳的母亲却闲不住。她常常提着一个盛满针头线脑的小篮子,坐在墙根下,一边晒太阳,一边缝补衣服或做鞋。母亲缝补衣服时,遇到小窟窿,她会用针线在上面绣一朵花,遇到大破洞,她会用同色调的布片缝补上。衣服经过母亲一双巧手缝补后,就像崭新的一样。每次母亲做针线活时,我都会依偎在她身边,双手托腮望着母亲。母亲一针一线专注的神情,时至今日历历在目。  
母亲通常也会把家里不穿的旧衣服收集起来,用剪刀顺着缝合的线剪成大小不一的布片,然后洗干净后用面粉调成浆糊,均匀地刷在布片的两面,粘贴在木板上,靠在墙根下晒干,这就是做布鞋的材料。她会选出花色比较好看的作为鞋面的底料,另一部分作为鞋底的材料,用一些碎小的布片反复粘贴在鞋底上面,大概贴1cm厚,外面再用白布包起来纳成鞋底。纳鞋底是最费手劲,母亲有时会用顶针用力顶,但还是顶不过去,她就会习惯性的把针尖拿到头发上来回滑几下,沾了一点“头油"后,针尖比较润滑,一下就穿过了。一双鞋做成功,母亲要耗费几个下午的时间。每当她在墙根下做针线活时,如碰到隔壁左右邻居家的小姐姐,小嫂子们请教,她总会停下手中的活儿,不厌其烦地教她们,直至学会为止。  
母亲做的布鞋特别合脚,新鞋穿在脚上非常舒服,紧紧包裹着脚踝,有一种柔软的支撑感,每次穿上母亲做的新鞋,我都会围着墙根跑上几圈,心里特别踏实,浑身进发着一种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力量。十八岁那年,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来到部队服役。鞋穿在脚上,暖在心里。  
岁月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墙根下的那段记忆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乡愁,至今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许涛,安徽长丰人。1976年8月出生,1995年12月入伍,2017年5月从武警部队转业。黄石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后勤保卫部副部长,偶有作品散见报刊和网络平台。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