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不争,仁者不责,善者不评

 专家视点 2021-02-23

01

仁者不责

相信在生活中,你一定听过这样的话:

孩子磕磕绊绊,丈夫控诉妻子,“连个孩子都看不好,你还有什么用!”

学生屡教不改,老师情绪崩溃,“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

工作出现纰漏,上司不分青红皂白,“能干干,不能干就滚!”

一句句指责,是一把把钢刀,说者轻飘飘,听者却心如刀绞。

久而久之,吵着吵着,彼此的感情变淡了;骂着骂着,自己的口碑就沦陷了。

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凡事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非一味推责,始终怪罪他人,发难周遭。

有一句话说:人的眼睛很容易看到别人出的错,却很难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其实,我们苛责他人时,最该问问自己:

别人的错误,自己真的不用承担责任吗?他人的过失,自己就能保证不犯吗?

埋天怨地,只会

02

暴露自己的无能;百般责难,只会廉价自己的担当。

《增广贤文》里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成年人最大的成熟,是明白,与其挑剔别人,不如警示自我。

智者不争

卡耐基曾说:“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没有结果的事,一味争论,只会自寻烦恼;无关紧要的人,始终强辩,只会自我消耗。

浪费的时间,本该交给重要的事;难得的好心情,应该留给值得的人。

曾国藩求学期间,总有一位同学来“找茬”。

看到他的书桌靠窗,这位同学说:“光线都被你挡住了,我们还怎么看书啊?”

曾国藩也不争论,只是默默将桌椅搬到了角落。

深夜,曾国藩还在用功读书。

那位同学又提意见:“这么晚还不让我们休息,明天怎么上课?”

曾国藩听后,从此只在心里默念。

不久,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人又说:“带走了我的好风水,才考中举人,还不是沾了我的光!”

很多同学为曾国藩抱不平,可曾国藩却不以为意。

是啊,常与同好争高下,谁与傻瓜论短长?

事情有轻重缓急,认知分三六九等。

在鸡毛蒜皮的琐碎上,争高下,只会拉低格局;与层次不同的人,辩输赢,只会浪费口舌。

一笑而过,远比唇枪舌剑更有姿态;心平气和,远比针锋相对更显魅力。

欲成大树,莫于草争;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03

善者不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这样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人生在世,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守住自己的欢喜就好,没必要惊扰他人的幸福。

不随意给人贴标签,不戴有色眼镜看人,不评价,是克制自我的修养,更是兼顾他人的善良。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语不惊人死不休”才算本事,可年岁渐长就会懂得,守口如瓶,更是修行。

别人的苦,我们可以爱莫能助,但没必要大肆声张;

别人的生活,我们可以一知半解,但不该添油加醋;

别人的选择,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但至少能做到尊重和包容。

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给他人以善良,给岁月以慈悲。

不争辩,是不纠烂事的格局,更是专注自我的智慧;

不责备,是宽以待人的胸怀,更是躬身自省的修养;

不评论,是将心比心的情商,更是悄无声息的善良。

愿你我都能明白,眼睛总盯着别人的故事,就会忘记书写自己的精彩。

要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而非他人故事的看客。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甚至有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当代学术界对曾国藩的评价日趋活跃,不乏赞誉之声。梁启超对清朝的大危机。”

章太炎也批驳曾:“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要其天资,函功名,善变人(虚伪)也。……金陵之举(屠城、杀忠王)……所志不过封御侯,图光紫……死三十年,其家人犹曰‘吾祖民贼’。悲夫:虽孝子贤孙,百世不能改也。”

“智”包括“智商”与“情商”

智商(IQ)和情商(EQ)反映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品质。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等,它主要表现人的理性的能力。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所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与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是人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孔子时代,还没有智商与情商的分类,但从《论语》中的“智”包含着智商与情商两个方面。

◎“智”是一种观察力与分辨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里仁第四)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的氛围,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智”能够让人走向“仁”的正途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者能够安于自己确定的人生正途,明智的人则会朝着仁的目标去追求。”

◎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称为“智”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zhuō),何如其知(zhì)也!”(公冶长第五)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智者呢?”

臧文仲是鲁国大夫,“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产自蔡这个地方,所以把大龟叫做蔡。“山节藻棁”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而臧文仲却采用只有天子才能采用的装饰,这在孔子看来是“不智”的表现。

◎“智”是一种处世智慧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第五)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装儍。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那装儍,别人就赶不上了。”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子是一个深谙进退之道的大夫,形势有利时,发挥聪明智慧,为国励精图治;形势不利时,则退居幕后或难得糊涂,等待时机。宁武子懂得审时度势,保存自己的实力,相比较那些只知道横冲直撞的所谓英雄豪杰来说可谓是智胜一筹。也难怪孔子感慨,他的聪明别人能做到,而他的所谓“愚笨”别人就未必能做得到了。现代职场当中恐怕也是如此,时而阳光明媚,时而狂风暴雨,宁武子的立身知道不可不借鉴。

所以,这里宁武子的“愚”其实是一种更大、更高的智慧,这就是“大智若愚”,确实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智”是一种做事的把握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第六)

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明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做老百姓认为应该做的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可以说就是明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为什么对鬼神敬而远之?孔子是在提醒人们不能“不问苍生问鬼神”,要在敬鬼神的同时,重点放在为人的责任上。

◎“智”是分析与判断的过程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第九)

孔子说:“我是什么都懂吗?其实也不是。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我一点都不知道。只是就他提出问题的两端去推敲,最终找到答案。”

孔子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一条逻辑思维与推理的方法。“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大小、强弱、内外等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孔子其实也并不是刻意地谦虚,任何人都不可能倾尽天下所有学问,也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找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顺利得出合理的答案。这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因为任何问题都有两个极端,从这两个极端入手,再结合具体的时空条件,就能得出合理的解释。

◎“智”是“是非之心”

孟子和荀子进一步丰富和明确了孔子关于“智”的概念。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智者首先需要明辨是非。荀子进一步指出:“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修身》),意思是说,肯定好的方面,否定坏的方面,那就叫做智;否定好的方面,肯定坏的方面,那就叫做愚。所以,“智”其实就是人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

◎“智”的根本是“德”

子曰:“知(zhì)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说:“靠才智获得百姓的支持,如果仁德不能影响他们,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才智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仁德可以影响他们,如果不用庄重的态度来治理,百姓就不会恭敬谨慎;靠才智获得百姓的支持,仁德可以影响他们,用庄重的态度治理他们,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还是不完善的。”

◎“智”的获得靠“学”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指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就会变成人们讨厌的“小聪明”,而不是“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