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论语》学习139-140

 背后国文 2018-09-29
 

雍也篇第六·0139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钱穆译樊迟问如何是知,先生说:“只管人事所宜,对鬼神则敬而远之,可算是知了。”又问如何是仁,先生说:“难事做在人前,获报退居人后,可算是仁了。”

杨伯峻译樊迟问怎么样才算聪明。孔子道:“把心力专一地放在使人民走向‘义’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又问怎么样才叫做有仁德。孔子道:“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获果实,可以说是仁德了。”

【傅佩荣译】樊迟请教什么是明智。孔子说:“专心做好为百姓服务所该做的事,敬奉鬼神但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可以说是明智了。”他又请教什么是行仁。孔子说:“行仁的人先努力辛苦耕耘,然后才收获成果,这样可以说是行仁了。”

知,明智,智慧。义,应当、该。

本章讲樊迟问知问仁,孔子说只要专心做好为百姓做该做的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就是明智;先努力做事,然后再收获成果,这就是仁了。

我们再看《论语》的其它篇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22》)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19》)也是樊迟问知问仁,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又是为何呢?孔子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大家是知道的,他能每次给出不同的答案,不是他的回答不严谨,而是问题的答案是多方面的。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对什么人,孔子能根据情况的不同给出不一样的答案,目的是让人根据当时环境条件、时间条件、自身条件有着最深切的体会。

这里从孔子的回答来看,他应该是针对执政者的建议,他提到了”务民”,”祭祀”,”先难后获”,这都是执政者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执政者最大的明智应该是惠民,让百姓得到最大的实惠,做好他们应当做的事情。敬鬼神是礼、孝的要求,应虔诚周到,但也不能为了鬼神损害活着人的利益,最明智的做法是敬而远之,所以这就是明智。

什么是先难后获?执政者在施行政治主张时,仁的表现就是全身心投入,鞠躬尽瘁,付出更多艰辛,让百姓受惠后自己才收获成果。这是为官者应当表现出的仁心、仁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孔子这样的见解到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务民之义,先难后获这些政治思想并不是过了二千多年就做得很好了。过去很多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再看现在身边的一些干部,还有这样的品质吗?可见在这滚滚历史长河里,这些思想并没有一代代下来,所以在今天,我们很少看到知和仁。

 

雍也篇第六·二一(140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钱穆译先生说:“知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知者常动,仁者常静。知者常乐,仁者常寿。”

杨伯峻译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傅佩荣译】孔子说:“明智的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

第一个乐,读yào,喜好、喜爱、欣赏的意思。后一个乐是快乐、喜悦的意思。

本章讲的是知者和仁者不同的地方,那么什么是知者,什么是仁者?

 孔子说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2》),是说智者现实,利仁而仁;仁者理想,安仁而仁。通俗地说,智者就是现实主义者,他们能很好地适应现实、利用现实并且能取得很大的成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仁者不一样,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国家上轨道时,他们和现实能相互适应;国家不上轨道时,他们和现实格格不入。他们追求的是自身品德的修炼和升华,具仁爱、仁心、仁义,他们比智者又高一个层次。所以看他们的品性,一个乐水,一个乐山;看他们的表现,一个动,一个静;看他们的效果,一个乐,一个寿。

知者乐水,是喜欢水的柔动,水灵活多变,能适应各种环境。智者能够改变自己适应社会,适应他人;仁者乐山,是喜欢山的厚直。厚直是山的品质,是山的风骨。它不会受任何环境、时间的影响而改变自己,而且山能包容万物,对一切兼容并包。

知者动,动是水的秉性,它有流动,它有变化。智者能够敏锐捕捉社会的变化,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自身的状态。仁者静,静是山的写真,它静止,它不受外界影响,仁者以不变应万变,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

正因为这样,智者收放自如,变化多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快乐,仁者豁达宽容,淡定从容,能实现内心的坚守,所以长寿。

孔子如果没有对知和仁有极大的感悟,他就总结不出本章的内容。孔子的理想是要先成为智者,再慢慢修炼成为仁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