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九十六) 文/王营 原文: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很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感悟:本章是孔子对宁武子的评价。宁武子,春秋时期卫国著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历过卫国由卫成公到卫文公两个朝代的变动。“邦有道则知”,是指卫成公时代,国家政治走上正轨,宁武子把他所有的聪明、智慧和能力都发挥出来了;可是到了卫文公时代“邦无道”的时候,他好像变得愚钝迟缓,一无所为。孔子给他的评语是:“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那种聪明的表现,很多人能做得到;但在乱世中那种装傻的表现,大多数人就难以做到了。“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就出自于此章。 一个人聪明人真得能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突然变成一个糊涂蛋吗?有这种可能,但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巨大反差,使人的大脑受到刺激,变得神经兮兮,思维和正常人不一样了,成了神经病,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病变;另一个条件是“装”,为了免遭不测,故意装了一副愚笨的样子,其实自己心里比谁都明白,目的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以求东山再起,宁武子可能就属于这类人。 真糊涂容易,装糊涂难,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表现自己,都想在众人面前证明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正如清朝名士郑板桥所言:“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业福报也。”因此,绝顶聪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糊涂,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他往往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这种糊涂,与天生的愚笨有着本质的区别,是觉悟之后的安静,是绚烂之后的平淡,孔子认为宁武子做到了。 相比“大智若愚”,“大智若智”就容易多了,这种人由于常常表现自己的聪明,往往会招致别人的嫉恨,他们一般情况下没有好下场,有时候不得好死。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了,他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恃才傲物,小觑天下之士,就连曹操的心思他都知道,而且参与了曹氏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可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竟死在他的聪明上。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坎坷,经历了官场几次大起大落,对于聪明与愚蠢深有领悟,于是他为自已的儿子作了一首诗:“他人生子要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我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的设想真是太美好了,他希望儿子既要“愚且鲁”,但是还要平平安安地做到“公卿”之位,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孔子固然也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可贵精神,但从他对宁武子的肯定中可以看出,他同时也具有激流勇退、逃避现实的思想,《论语·述而》第七章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第七),“藏”并非真“愚”,有时候可能是对现实的消极反抗,这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 这一章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最好低调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当现实需要你,而你又确信自己有能力扭转局面时,你大可不必藏愚,完全可以挺身而出,当仁不让;然而世上的许多事情并非你想像的那样简单,有时候你认为十分有把握的事情,可能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功败垂成。因此,人要有自知之明,在做事前最好想清楚,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但也不必畏首畏尾,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了,要善于把握做事的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尤其是在正义的事业遭受挫折时,每一个人都不可藏愚自保,而应该勇于担当,尽其所能,甚至为之而献身也在所不惜。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