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28种脉相是如何对应一万多种疾病的...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02-23
#中医28种脉相是如何对应一万多种疾病的# 中医28种病脉指哪些?能诊断哪些疾病?

金栋按: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百姓传统观念认为,中医看病就是摸脉诊病;而业界亦认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素问·脉要精微论》)。故工作之余,遍览历代脉学古籍并对患者之脉详加体会,久之便发现临床有时并非如此,即“单凭脉诊,贻误大焉”!(《健康报》2009-02-06)

据史料,“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史记·扁鹊传》),可见中医脉诊源于战国时期扁鹊秦越人。

中医脉象名称源于《内经》,典型脉名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

确立并规范中医脉象名称始于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牢)、实、微、涩、细、软(濡)、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共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及命名标准。《脉经》所载脉象由于名称划一,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因而得到广泛承认,并成为后世脉法准则。

其后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在《脉经》基础上增补长、短、牢为27脉作为脉学稳定发展标志,所规范的27种脉象名称及其主病,为后世大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所不同的是《脉经》之革脉,《千金翼》认为是牢脉,被《濒湖脉学》采纳;《脉经》之软脉,《新校正》云“一作濡”,后易名为濡脉。而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濒湖脉学》的基础上又增疾脉为28脉。

目前中医临床常见病脉28种,是在历代医家经验积累中逐渐丰富完善的。而28脉脉象名称及标准,则是上述《脉经》24脉、《濒湖脉学》27脉及《诊家正眼》增疾脉为28脉,成为高校中医教材脉象名称的选定标准及民间中医、现代中医脉学专著、中医病历书写规范等所引用的标准。如从1964年全国中医教材会议审定的《中医诊断学讲义》所提出的常用病脉28种脉象名称始,至历版中医高校教材《中医诊断学》提出的常用病脉28种脉象名称止,与之完全相同。

又,中医摸脉诊病是从临症中积累的经验,绝对是经验之谈,是否准确?有如福建中医学院李灿东先生说:“中医摸脉能不能诊病?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承认这种‘以脉测证’的方法可能不准确。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单纯分析由一种手段获得的信息,肯定不如对多种手段获得的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得可靠。”(《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5月10日)

愚见,脉诊应该是医者在望、闻、问三诊后,基本得出何病证,再通过脉诊分析,最后下结论处方用药的参考过程。为什么?

这是因为中医诊病,历来就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客观、科学、合理的方法,缺一不可。因为每诊的资料,皆不完善和详尽,必须相合而参之,方得齐全,为确诊提供详实、详细资料,从而减少误诊的概率。
临床上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是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和顺序。一般情况下,多是“望问为先,切脉居后”的诊察顺序,而临诊中往往是四诊互用,边诊边辨。

在四诊中,问诊是必须的,而且其诊断价值最大。因为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病人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而且这些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有时至关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若不问明白,仓促摸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另外对于病历的书写,如果不问诊是写不出来的。

对于脉诊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高校教材朱文锋《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有如下说:

⑴辨别病证的部位:病证的部位就是机体发生疾病时,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等。

⑵判断病证的性质:病证的性质就指是病证属寒(阴盛则寒、阳虚则寒)或属热(阳盛则热、阴虚则热),以及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

⑶分辨邪正的盛衰:是属虚证(精气夺则虚)或属实证(邪气盛则实)。凡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虚弱所致的虚证;凡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剧烈所致之实证。

⑷推断病证的进退:结合症状,脉证合参,可以推断病症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观察疗效的好坏。

据上,病种再多已包括在八纲及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之中了!而“善诊者,察色按脉,先辨阴阳”已无虞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