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药用部位丰富的一家,都可以凑一桌麻将了,还是家搭子(贵州话,形容一家人打麻将)。 茯苓也是我们需要长期采购的品种之一,有货源或基地的小伙伴可以在留言区提供联系方式,我们联系后互相了解并合作。 我们来了解与茯苓相关的药材。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入药者有: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神木及茯苓皮。在临床应用时往往把茯苓、茯神、茯神木混淆。 白茯苓为白净细腻坚实的茯苓肉。 性味甘淡,平。 入心、脾、肺、肾经。 它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 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长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利水渗湿: 《明医指掌》中的“四苓散”,利水渗湿以茯苓为主药,配伍泽泻,猪苓等以加强利尿作用。 益脾和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 宁心安神: 《金匮要略》中的“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 因其补性较差,故补剂中一般不用赤茯苓,而用白茯苓。 赤茯苓的主要作用为清湿热。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五淋散”以赤茯苓为主药, 配伍赤芍、栀子等治热淋、血淋。 茯神为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 性味:甘淡,平,入心,脾经,有宁心安神利水之功。 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用于宁心安神: 《杂病源流犀烛》中的“定志丸”, 《证治准绳》中的“养心汤”皆有茯神。 茯神木为外围生过茯苓的较粗的松根, 性味甘平,有平肝安神之功。 用于惊悸健忘,中风不语,脚气,转筋。 治中风不语,如《卫生宝鉴》中的“茯神散”。 治脚气转筋,如《脚气治法总要》中的“松节散”等。 茯苓皮为茯苓的外皮。 性味:甘淡,平。其功能利水消肿,无补性。 《本草纲目》云:“茯苓皮主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茯苓皮常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如《中藏经》中的“五皮散”。 以茯苓皮为主药,配伍生姜皮、大腹皮等。 茯苓的药用部分都可用于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但它们各有所长。 白茯苓补性较强,故补剂中多用白茯苓。 赤茯苓补性较差,但清利湿热作用强。 茯神长于宁心安神。 茯神木长于平肝安神。 茯苓皮专于利尿,无补性。 但茯苓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耗气伤津,并忌米醋及酸物。 最后安利一个公众号“本萌纲目”,搜索关于茯神的介绍时,无意间发现。 喜欢作者对茯神的这段解读: 松树体内的阳气足,能够抵御寒冬。松树的树干被砍伐后,阳气失去上行的去路,郁阻在根部; 这团阳气会大量吸收附近的阴气、阴津,从而变成茯苓。所以有茯苓的树桩周围干燥得快,甚至不长草。 阴阳相吸的描述,被人们用来解释:茯苓对心阳不足、心气涣散引起的“惊邪、恐悸”有“收摄心神”的作用。 茯苓环抱松树根长成的部分,茯神,吸收的阳气最多,故养心安神作用最强。 原文链接:茯神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参考文献 (1)浅述茯苓的临床应用 程亚群 浙江省象山县中医院 象山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年第11卷第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