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语文课程纲要的制订

 贺承德 2021-02-24

在寒假期间,我们分明都没有闲着。一是忙着过年,二是忙着完成寒假作业。我的任务是开启课程纲要的拟订之门。田勇老师是我的亲密战友、合作伙伴。下面,受田勇老师的委托,受黄立明主任和安小琪老师的重托,我浅谈一下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程纲要的制订情况,不到和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点石成金、批评斧正。

对于我来说,课程纲要不是四个生字,而是一个新词。曾几何时,我只是天真地以为,教学计划就是课程纲要,只不过改名换姓了而已,原来是姓“教学”名“计划”,现在是姓“课程”名“纲要”。周围有些同事听到以后,总是友好地与我调侃:“贺老师,你奥特了!”我特意向英语老师请教过。out究竟应该怎么读?读奥特可以吗?后来,我又想,之所以能够这样读,是因为音译的缘故吧。奥特,是一个音译词。细想一下,我确实应该为自己而感到悲哀。我奥特了!这种说法,分明与奥特曼有关。在脑筋急转弯方面,我的脑筋转得比较慢,比一般的人至少要慢半拍。哎呀,我连一般的人都不如。那我得是几般的人呀?答案是:一般般。当然,这和“一般一般,世界第三”的说法,又是两回事情。时至今日,我仍在思考,难道课程纲要真的和教学计划风牛马不相及吗?还有人这样对我说过,教学计划的品牌是国产的,而课程纲要的品牌是进口的。

无论如何,也无论何如,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制定课程纲要呢?这是个新鲜的任务,其制作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地修正的学习过程。当然,如果没有见过课程纲要的好模样,我还真不敢凭空去给它画像。好在尊敬的语文教研员殷永丰老师在微信群里,她给我们发放了市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制定的第一单元的课程纲要的“福利”。这就好像是在做一道数学题,因为吃透了例题,所以再做同一类型的题就会轻松许多。我确信,样本宛如指南针,它能够让我在瞬间找到北。就这样,在语文课程纲要面前,我从毫无头绪变成了有些眉目。

实践出真知。课程纲要制订的首要问题是教材分析,其次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三级,一是整本书的教学目标,二是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三是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然后是内容和实施。其实这些都是和教学计划相通共融的地方。谁说课程纲要与教学计划毫无交集?我第一站出来反对。有道是:“换汤不换药。”换个说法吧,现在是换药不换汤。

我认为,制定课程纲要关键要在目标上下功夫。这就好比是一个好猎手,只有先发现猎物,才能有的放矢。这又好比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只有先发现敌情,然后才能瞄准射击。制定课程纲要的目的,无外乎是把教师培养成为一个好猎手,把学生培养成为一群出色的狙击手。

放眼望去,我发现,单元课程纲要的制定,要先制定单元学习目标,而单元学习目标是有迹可寻的。它的栖身之地在哪里呢?在每个单元最前沿的阅读提示当中。准确地说,是第二自然段。第一段,何所云也?是本单元的教材解读。

第六单元属于古诗文单元。学习古诗文有何好处?我们可以从中拜读到古人的哲思,欣赏到古人的情怀,有利于我们成为更有情趣的人物,让我们的文字成为更有理趣的作品。

制定单元课程纲要的第二点,就是要明确课文题目,包括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题目,写作型课堂教学与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题目。

第三点要明确课时。课时是显性的教学进度的风向标。正常情况下,讲读课文可以用3~4课时,自读课文用1~2课时,写作课用两课时,口语交际用一课时。大致的进度,是一个单元,力求在两周内完成(复习课可以除外)。

第四点,是学习目标。包括教学重点。课程纲要并没有把教学难点提携到语文教学的战略高度上来,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变革——突出强化重点,弱化淡出难点。诚然如是,我们并非学者,语文学习,学生们只要能够喝到汤、吃上肉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整天抱着一块带血的骨头让他们硬啃。

第五点,是内容目标。何为内容目标?就是文本特质。什么是文本特质呢?我认为,就是指课文的写作特色。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在教材中站稳脚跟,是因为它写得好。一是写作内容选择得好,二是写作兵法运用得好。

语文学习有两大战役,等着教师指挥学生们去打响。第一场战役,是阅读战。第二场战役,是写作战。阅读不如悦读。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阅读是一份苦差,是被动的。强扭的瓜不甜,是苦瓜。强摘的花不香,是臭花。而悦读则是一份美差,是主动的,属于瓜熟蒂落,属于花香怡人。千万不要以为,读一篇课文就是认识几个字词,背诵几个句子而已。这些都是小儿科,更伟大的工程是什么呢?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领会作品的写作特色。如果说思想感情是优质的产品,那么写作特色就等于精美的包装。第二场战役是写作战。就是指能够写出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的文章。学习了那么多年的语文课,悦读了这么多年的语文书,肚子里总该留有两滴墨水了吧?这两滴墨水于情于理都应该被安放在一支有灵性的笔里。把这支笔亮出来,在稿纸上一挥,就应该有将军的风度,就应该有作家的范儿。常言道:“我手写我心。”我说:“我口读我魂。”他人的思想感情,我们是可以读出来的。他人的写作技巧,我们也是可以品出来。而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呢?必须由我们亲手捧出。这才叫有头脑、有眼光。

第六点,是课程资源。我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拓展延伸的内容,包括图片、视频、音频,以及与本文作家相关的其它文本等。

第七点,是单元评价。包括基础知识的评价,文学常识的评价,表现手法的评价,写作特色的评价等等。

表格是单元课程纲要的重头戏。具体的评价,既包括评价的过程,又包括评价的结果。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过程重于结果。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还是别把结果看得太重,毕竟这不是高考,当然,中考除外。让学生轻装上阵,教师的头脑何须痛恨紧箍!

过程评价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平时的课堂学习状态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和思想高度,二是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三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评价等。在这里,我就不再详细地说明了。讲读课文与自读果文的学习目标、文本特质,都可以在教师教学参考书上找到。我就不说了。说了也是白说,一是耽误大家的时间,二是耽误我自己的时间。郭沫若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让我们向伟大的时间致敬吧!

要说,我就说一下教师教学参考书上可能找不到的内容。

第六单元,写作课的题目是《学写故事》。其实每个人都在背负着故事赶路,只不过有的人有心,有的人无心罢了。有心的人,会把有意义的故事邀请到真心里,思索,表达。而无心的人呢?只会把故事抛到历史的尘埃里,丢到村口的垃圾桶里。

把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这是一门文化功夫。我们需要操笔练兵。怎么练兵?一是间接练笔,从他人的故事中走起,看看名人大家是如何写事的,从而借鉴写事的一些经验。譬如:设置悬念、打造波折、感受意外、描写细节和善于联想和想象等。

在学习目标的制订上,我提出了这样两点:一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写事的兴趣。二是运用写作技巧写出完整的故事。在内容目标的制订上,我也提出了两点:一是从他人的故事中走起。二是在自己的故事中走你。

综合性学习的课题是《以和为贵》。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博大精深,今人的战斗使命仍是传承和发扬。搜集关于“和”的古代经典,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进而在思想深处,深刻了解“以和为贵”的内涵,在生活的百花园中努力绽放,做一个更美的人。

名著导读的课题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学习目标上,我的设计是:1.走近名著,了解名著中的事与情。2.走进名著,审美名著中的人和物。3.走向自己,拥抱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意志坚强得如铁似钢的人。向保尔致敬!向奥斯特洛夫斯基致敬!向外国名著致敬!

打开课本,细心的你,一定能够发现,这一课的教材编排“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里的“山”是指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水”是指什么?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弥漫着文化的气息的天地里,有山有水,才称得上是诗画般的梦的境界。因此,在内容目标上,我提出了“言由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意在彼——《平凡的世界》”的主张。名著出自名人之手,名言出于名人之口。因此学习这些内容,强烈建议与读书笔记相结合。如:摘抄名著中的如花似玉的语言、畅谈读书收获和乐写读后感等。

本单元的压轴之作是《课外古诗词诵读》。我始终想不明白,课内的古诗词,怎么能说是课外呢?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题目已经说得相当清楚了。我就从“诵读”这两个字上想开去,提出的学习目标有:1.背诵要上口。2.默写要上手。3.赏析要上心。

背诵的前奏是理解,理解的尾声是赏析。理解的钥匙在哪里?在每一首诗词的右边。那里有重要的词语的解释和费解的句子的注释。这还不够。高大上的诗词解读,不是直译,而是意译。说得再时髦一些,那就是“赏析”。妙手一拼,慧心一博,赏析不就是现代版的古诗词吗?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用真知灼见加以审美。

有人说,古诗词是文学的殿堂里最为璀璨的“明珠”。我们拜读的时候,别忘了,在心里为诗人们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竖起大拇指。他们从生活的花海里,采撷到了两把浪漫的文字,然后放到了温柔的心坎上,去沉静地酝酿。我们不妨也试试。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课程纲要的制作上,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走的都是改头换面的套路,干的都是模仿或抄袭的活,离创新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但是没有关系,毕竟我在努力。我们再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