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

 白玛多吉8799 2021-02-24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

二、成因与辨证

[代表原文]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脈脈空虚;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臓,舌即難言,口吐涎。(2)

[白话语释]

提要:论述中风的病因病机以及中风病位深浅的辨证。

语译

      寸口脉浮而紧,其紧表示有寒邪,其浮提示正气虚。正气亏虚之人兼感外邪,其外邪首先滞于肌肤。由于络脉气血亏虚,正气无力祛邪,以致外邪深入经络脉而不能外达,邪气或者滞留于人体的左侧,或者滞留于人体的右侧。总之,病邪侵犯的一侧,由于邪气损伤经脉,所以表现为弛缓状态,未受病邪侵犯的一侧,就相对显得要拘急一些,由于健侧牵引患侧,所以表现为口眼歪向健侧,而不能随意运动。

      病邪侵犯络脉,则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病邪侵入经脉,可见肢体沉重无力;病邪若深入到脏腑,则可出现神昏、语謇难言、口吐涎等危候。

阐释

      原文第一自然段主要阐述中风的病因、病机及口眼斜的机制。寸口脉浮而紧的脉象,揭示了中风病的形成是以血气虚少为内因,风寒外中为外因。由于营卫气血虚,脉络不充,所以脉浮而无力;寒邪外束肌表,故脉紧。正气亏虚,无力御邪,以致外邪乘虚侵犯人体的肌表。络脉营血亏少,空虚不充,邪随虚处而留着,所以外邪滞留其中而不得外出。无论病邪侵犯人体的左侧还是右侧,都会引起络脉的气血瘀滞,以致其筋脉肌肉失去正常的功能缓而不用,呈现弛缓状态;无病的那一侧络脉气血运行正常,筋脉肌肉能发挥正常的功用,所以相对表现为紧张状态,紧张的一侧牵引弛缓的一侧,故口眼喁斜,倾向于未病的一侧,这就是口眼斜(即俗称“面瘫”,西医之“面神经炎”)形成的机理。本段对邪人于脏腑,神昏不识人,舌强,言语不清的病机,未作阐释。

      原文第二自然段是论中风病位深浅的辨证。根据经脉瘀阻的轻重程度以及病位的深浅不同,张仲景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入脏腑。络脉细小而表浅,布于肌肤,邪中于络,络脉瘀滞,则肌肤失去营卫气血的濡养而麻木不仁,其病情轻浅,称为“在络”(相当于中风先兆症状)。经脉较粗大而在里连于筋骨,邪中于经,气血循行受阻,筋骨肌肉皆失所养,故肢体沉重不能自如地活动,其病情较深重,称为“在经”(相当于中风先兆,或脑梗死之轻症)。对“邪入于腑”中“腑”的确切部位,后世注家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指胃者,如赵以德、喻嘉言等;有认为指脑者,如沈明宗。根据《伤寒论·阳明病篇》二班一十二条阳明腑实重证可出现“不识人”的现象,以及《内经》中对脑的病状描述主要体现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故以前说更为符合仲景原意。由于胃络通于心,邪实阻滞胃腑,通降失司,浊气上干,蒙闭心神,所以出现神志昏迷,不认识人的证候。其证情较在经络深重,称为中腑。“邪人于脏”者,其病深痼而累及五脏,肺不主声,心不主舌,则舌即难言;脾不能摄津液而廉泉开,则口流涎唾;肾不藏精主骨,则骨弱肌痿不能举;肝失疏泄,则气血逆乱而瘀阻。风痰内壅,脏腑失于清灵,脑神无主,则舌强舌歪,难于言语,口眼斜,半身不遂等中风的严重症状相应而生。

庚子年四月十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