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EL技术领军企业登陆科创板!成都先导募资8.35亿元,加码新药发现“新引擎”

 医药魔方 2021-02-24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新药的发现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挑战,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以及优化。4月16日,拥有新药发现领域前沿技术DNA编码化合物库(DNA Encoded Compound Library,DEL)的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创板正式挂牌上市,发行股份数量为4068万股,发行价格为20.52元/股,募资8.35亿元。


成都先导此次选择以科创板第一套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上市。据招股书披露,成都先导在2018年度、2019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163.17万元和12026.61万元,同期营业收入分别达1.51亿元和2.642亿元,对应市盈率为111.77倍,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符合上市标准。
 

药物发现领域的创新者

在新药研发愈发复杂,投入巨额研发费用却收效甚微、专利悬崖等多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生物医药企业选择以外包服务的方式降低产品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其中,根据客户服务的阶段不同,大致分为合同研发服务(CRO)、合同生产业务/合同生产研发业务(CMO/CDMO),覆盖新药研发从药物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研究直到商业化生产的各个阶段。


成都先导是一家专注于药物发现的临床前CRO公司,业务涉及生物靶点确定、建立药物筛选模型、苗头/先导药物发现及先导药物优化四大环节。在药物发现领域,提高筛选效率、缩短研发周期是CRO药物发现公司构筑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成都先导的核心竞争力为DEL技术,这是一种将组合化学与DNA技术跨界结合的新兴小分子筛选技术。通过对化合物库中每个分子砌块进行编码,形成一个类似于“条形码”的独特DNA标签;相应地,由多个分子砌块合成的化合物也带有一个组合而成的独特“条形码”标签。有特定活性的化合物在经过生物靶点的亲和力或功能筛选后被确定,并通过DNA测序来解码有效化合物的“条形码”信息。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大容量的化合物库,也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研发人员新药筛选的效率。
 
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筛选技术相比,DEL技术具有成本低、耗时短、效率高等优势,并且在挑战性的靶点方面(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靶点)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DEL技术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在药物工业规模化应用的时间不足10年,目前在药物发现领域的筛选方法中应用程度及市场占有率仍较低,也尚未有药物成功上市的案例。
 

基于DEL技术开创商业模式

成都先导由国家“”专家李进博士于2012年创立。在成立7年的时间里,建成了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分子结构超过4,000亿种的DNA 编码化合物库,迅速跻身全球DEL技术赛道第一梯队。
 
基于DEL技术的创新性,成都先导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提供药物早期发现的研发服务+自主新药研发项目双线并行。
 
成都先导主营业务的收入构成


在提供研发服务方面,成都先导的具体业务包括:DEL筛选服务、DEL库定制服务、化学合成服务等。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度至2018年,成都先导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42.91万元、5321.87万元和15119.60万元,同期,DEL筛选服务和DEL库定制两项收入分别为776.91万元、4425.48万元和12767.02万元,占比分别为47.29%、94.78%和84.44%。
 
成都先导主营业务收入的地区分布情况 


成都先导服务的客户约95%来自海外,其中约80%以上为来自美国地区的客户。据招股书披露,2016年至2018年,成都先导的前五大客户分别为:辉瑞、杨森、默沙东、武田和Arrakis  Therapeutics,累计合同金额分别为:6196.75万元、3639.04万元、2398.35万元、637.40万元和422.18万元。
 
在自主新药研发项目方面,成都先导在与客户筛选靶点不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针对高潜力、高价值的靶点,选择性的进行自主DEL化合物库筛选、新药发现与后续临床开发。在药物开发的不同阶段转让给合作伙伴全部/部分权益,从而获得里程碑费、新药项目转让收入/收益分成,或者利用MAH制度持有药品许可证进行药品委托生产销售带来多元化收益。
 
据官网信息披露,成都先导目前拥有20余项处于不同阶段的新药项目,涉及肿瘤、心血管、炎症/呼吸道、代谢类等疾病领域。其中,1个项目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2个项目处于临床前候选药物阶段,2个项目处于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
 
成都先导新药研发产品管线 截至2020/4/2


目前研究进展最快的项目是HG146,这是一款新型HDACI/IIb亚型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于2018年4月获国家1类新药临床批件。
 
今年3月,成都先导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HG030获得NMPA临床试验许可。HG030是一款结构新颖,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二代Trk口服小分子抑制剂,并同时对ROS1也有抑制活性。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HG030具有良好的成药属性,在多种携带Trk突变及ROS1的肿瘤模型中展示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
 
4月8日,成都先导宣布与日本田边三菱制药株式会社达成一项新药研发转让协议。该转让协议囊括了一系列全新结构的小分子先导化合物,具体靶点为由田边三菱指定的未披露靶点,具体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成都先导此次IPO募资募资8.35亿元,其中约5亿元用于新分子设计、建构和应用平台建设项目,约1.6亿元用于新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国内竞争对手入局,DEL技术服务竞争逐渐激烈

从国际上商业合作伙伴以及行业认可度来看,DEL技术领域应用较为成熟的企业有4家,分别是GSK、X-Chem(美国)、HitGen(成都先导)和Nuevolution(丹麦);其中GSK是DEL技术应用最为成熟的大型制药企业,但GSK的技术仅供自用,不对外服务。在对外提供DEL技术研发服务的公司中,成都先导目前处于全球三甲的位置。
 
领先的市场地位、先进的技术和稳定的客户为其上市后保持持续性营收增长保驾护航。但影响成都先导未来盈利的风险因素也颇多。尤其是国内CRO龙头企业药明康德或将成为先导在DEL技术服务领域的最大市场竞争对手,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据药明康德官网资料披露,2018年12月和2019年9月,药明康德分别推出了针对学术研究机构和全球医药企业客户的DELopen平台以及DELight平台。其中DELopen属于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的开放性平台,DEL库的拥有方和具有药物筛选需求的学术研究机构可在该平台上沟通合作,用户可申请免费的DEL化合物库试剂盒用于学术研究。DELight服务的用户可获得一个内含80多亿个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的DEL试剂盒,并可根据使用手册自助完成靶点亲和筛选实验,药明康德完成后续的实验和分析后,用户可根据报告结果决定是否开展后续研究。
 
药明康德此举不仅降低了DEL技术的使用门槛,推广普及了DEL技术,而且降低了客户的整体成本。若药明康德持续投入并迅速提升其DEL库规模及质量,并继续保持其DEL开放的商业模式,或将冲击成都先导的主营业务及营收。
 
除药明康德外,国内CRO公司康龙化成、药石科技和美迪西也陆续布局DEL技术。上市后,成都先导如何规避因业务单一而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成为重要看点。

点亮“在看”,好文相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