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慎檀:《道德经》第三章释义

 丹阳论道 2021-02-24

今天我们讲一下《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里头,“尚”指崇尚贤能之才。不尚贤,即是不要给那些自我标榜为贤才的人以高官厚禄。春秋的时代,各国都在崇尚贤能,诸子的理论也多是崇尚贤德。社会中就有很多的人,以“贤德”自我标榜,然后周游列国,自我推荐。老子是说对这样的人,不要去“尚贤”。换句话说,老子并非不重视人才,而是不重视那些所谓空降来的自我吹捧的人才。所以后面也接着再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也就是说,不用虚妄的浮华的外界所吹嘘的难得的等等这样的东西,来使民心混乱。

那么老子本身他是讲怎么治呢?“虚其心”,是说让心保持一种虚明的状态。道家是讲虚,心要虚明清净。所以心是要虚,不要被各种的物质欲望名利所充满。但同时“实其腹”,腹是要实实在在,也就是说现实的生活,吃饱穿暖安定等等。这些现实的事情是要做好的,这叫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里头的“志”,指的是志愿,是指那些要怎样怎样的那种所谓的理想,所谓的好高骛远。而“骨”,一个人靠骨骼而支撑,所以‘骨’是有使这个系统维持的支撑的意思。因此强其骨,就是使他有坚定的信念,能够做他现在的事情,能够坚持他所坚持的。就像我们说一个人不在邪恶势力面前低头,我们会说这个人有“骨气”,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老子的治理是说,要让人民的心保持虚明清净,不要被名利所充满。要对现实的生活有足够的重视,使现实生活安定稳妥。对所谓好高骛远的那些理想是要弱。对于真正自己所坚持的,不管是事业还是原则,是要强,也就是强其骨,要坚持他们所坚持的。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这里头的“知”是智的意思,智慧的智,但是这里头的“智”是指的巧辩,善变,各种社会的知识,类似于佛法的“世智辩聪”这个概念。所以是让民众在这个世智辩聪、言语狡诈等等,在这些方面是不要这样。他们不要有那么多虚妄的欲望,也不要有那么多浮华的,没有实际用途的所谓的知识。“使夫知不敢”,这“知”字实际上是通智慧的智,就使那些知道很多的人也不敢去做什么。有那些有智识的人不敢妄动,则无不治也。有智识的人不敢妄动,那么天下自然就太平了,所以天下就得到了治理。

有一些版本说道德经反映了老子的愚民思想,其实是没有真正明白老子的很多观点。中国的上古的智慧的传承,它这里头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能看出来,反对的是所有浮华的好高骛远的和自我吹嘘标榜的。因为中国从古以来是有一个观念:要用实实在在的作为评价一个人!

因此它这里头就是在讲,一定要“实其腹”,他一定要实实在在的去保障基础。一定要“强其骨”,让他做好他现在所做的,坚持现在所坚持的。总的来讲,就是要使得那些自我标榜贤才的人不能得到特殊的待遇,以使得社会不去争夺。不要用那些难得之货,这样民就不会为名利而去偷盗,也不要把一些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拿出来,来使民心不乱。使得所有的人保持心灵的虚明,头脑的淳朴,没有那么多非分之想,削弱所谓的意愿,然后实实在在地去坚持他现在,坚持该做的事情。如果真能这样,社会天下就得到了治理。

好,我们一起把这一则再读一遍: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至治矣。

好,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就到这。大家明天见。

温馨提示:由于我和徐老师第一次合作发布这种音频作品,难免在剪辑、调音上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地,盼见谅。微信公号“丹阳论道”自即日起开放投稿,文章言之成理者皆有薄酬,另:文章赞赏全部归原作者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