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教出语文的情味?语文老师必看

 微湖渔夫 2021-02-24

每天一个教育小故事,记录和学生一起成长的点滴!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济宁市育才中学黄玉兵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暖心趣事吧!






如何教出语文的情味

——以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教学为例



好久没有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课文了!

我有自知之明,没有天赋的好嗓子,普通话说得也普通。除了流畅自然,谈不上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境界更是我心向往之的追求。我又不是刚登讲台的“初生牛犊”,自然会藏拙,不露怯。但说到底,还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我认为教师读得再好,包括公开课上的名家范读,总不能代替学生的读,把握不好“度”,会成为某种“炫技”表演;学生读得再不好,也是学生在自主地去读,读深读浅,或多或少总有些收获吧。

昨天的两节语文课,我却都读了!

因为学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的两节都写到了“地坛”。只不过第一节是写地坛环境特点之于“我”安身的意义,第二节地坛退隐为背景,主要写母亲对于我的关爱以及作者失去母亲后的“痛悔”之情。我觉得这篇课文非读不可,不读,不读进去,是难以走进史铁生,走进史铁生的内心幽微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

学生接力读完第一节之后,我为同学们完整地读完了第二节的十个段落。我刚开始读的时候,有一个班的学生还有人在那里发出叽叽喳喳的聒噪,但不知不觉中,随着我的朗读,全班竟然鸦雀无声了!我甚至还听得到个别同学浓重的鼻音发出的呼气声,这是动情的标志。作者蘸着血泪写就的充满人性温度的文字像钉子一样,在我语音的持续敲打下,一颗一颗,钉进孩子们的情感深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尤其是当我读到第十四段“……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时,读着这有些反复絮叨的话语,史铁生失去母亲后的痛悔与自责就这样击中了我们!我的喉咙突然发紧,打颤;我的眼睛润润的,我的心变得发烫;这时候,我仿佛听到一些学生的啜泣和呜咽。我哪里有什么朗读的技巧啊。这就是至情至性的文字本身的力量散发的魅力,带给读者的感染力啊!

面对这样一位命运有着特殊遭遇的作家及其作品,尤其是这一篇,也许师生只有静静地读,慢慢地品,如深流静水,缓缓而流,沉浸到他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才能更好地读出他的苦难,读出他的释然,读出他的悲悯,读出他对生死的参悟,读出他对母亲的怀念,读出他对命运的超越!

有了这样的铺垫,第二节课我由“同学们学过哪些关于母爱的诗文”导入。他们自然会想到孟郊的《游子吟》,感受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爱深情,深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与无奈。在齐背之中,我适时补充了清代蒋士铨的《岁暮到家》,“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让离家的孩子有了代入感,“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让沧桑的老师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又是一轮情感的洗礼啊!

紧接着,我问:“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表达亲情的散文呢?”“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鲁迅的《我的母亲》”……记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汩汩滔滔,顿时汹涌起来。教学相长,我想到了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等等。同学们,课下请找来这些文章,以“亲情”为议题组群阅读,有了感想及时写入读书笔记吧。

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史铁生对母亲、母爱又写出了哪些不同的情感来呢?哪些字句、段落打动了你?读出来,把你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你一言,我一语,不时老师也出来说两句,于是教室的空气暖起来了……

语文是非“读”不足以饱尝这其中的情味的!

读吧!

老师您在教学过程中
有哪些有意思的小故事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