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药解-47甘李根白皮

 恺悌2003 2021-02-25

甘李根白皮

【本经】无。

 味涩,性寒,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

《金匮》奔豚汤,甘草二两,半夏四两,生姜四两,生葛五两,黄芩三两,芎二两,当归二两,芍药二 两,甘李根白皮一斤。治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以阳亡脾败,陷遏乙木(肝),木气郁发,冲于脐腹胸膈,则生疼痛,而兼寒热。缘乙木上冲,胃胆俱逆,少阳郁迫,内与阴争, 胜负迭见,故寒热往来。厥阴,风木之气,风动血耗,温郁为热。甘草补土缓中,生姜、半夏,降甲戊(胃胆,前言胃胆具逆)之上逆,黄芩、生葛,清胆胃之郁热,芎、芍药,疏木而润风燥,甘李根白皮清肝而下冲气也。

甘李根白皮甘寒敛涩,善下厥阴冲气,故治奔豚。其诸主治,止消渴,除烦逆, 断痢疾,收带下。

 

李根皮的韧皮部

 

仲景集解:话说“奔豚”及“甘李根白皮”

自从东汉仲景先生根据实践经验写《伤寒杂病论》(约205年)至今已经1800年了。在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中出现了“奔豚”、“甘李根白皮”两个比较少见的名字,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往往令人懵圈,感到十分怪异,无法理解。中医圈内人士,也是说辞很多。比如关于奔豚症的发病机理,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认为是“肾中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清张璐《张氏医通》则认为:“奔豚虽曰肾积,而实冲脉为患”,现代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中认为“奔豚气病多因惊发激动肝肾之气上冲而成,抑或血不养肝而肝气上冲以及心阳虚,水寒之气上犯之所致。”等。而“甘李根白皮”因不再入药,更不知为何物。 

甘李根白皮,李时珍《本草纲目》提出:“《别录》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药性论》云:入药用苦李根皮,味咸。而张仲景治奔豚气,奔豚汤中用甘李根白皮。则甘、苦二种皆可用欤?”是说认为李根来源较多,李氏认为李根皮有甘李根皮、苦李根皮之分。《本草经集注》李核仁条下载:“李类又多。京口有麦李,麦秀时熟,小而甜脆,核不入药。今此用姑熟所出南居李,解核如杏子者,为佳。”进一步说:“凡李实熟食之皆好。”诚如李时珍所讲陶氏记载了“李类又多”,但在入药使用时,陶氏明确记载讲“姑熟”为佳,且“李实熟食之皆好”。据此,“甘李根皮”当意指成熟果实的李子树根皮,李时珍可能误会了“甘李根白皮”的意思,故而有此质疑。

奔豚,《金匮玉函经二注》讲:“水兽也。”“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仲景用“奔豚”不过是形象的描绘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临床表现。关于“奔豚”的发病原因,仲景也明确指出“皆从惊恐得之”,进而又说:“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进一步明确了临床诊断,并指出处理措施为“奔豚汤主之”。非但如此,仲景在之后又明确进行“奔豚”病的鉴别诊断,即“必发奔豚”与“欲作奔豚”,“必发奔豚”虽然有“气从少腹上至心”表现,而非“奔豚”,以桂枝加桂汤主之;“欲作奔豚”者仅见“脐下悸”,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其他又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载服小青龙后,寒饮得解,仍见“气从小腹上冲胸咽”类似“奔豚”症。

奔豚者,以奔豚汤治之。奔豚汤有甘李根白皮,《别录》载其:大寒,止心烦,逆奔气。直折冲逆之气。其他诸药,芍药主治邪气腹痛,止痛且活血散淤,与甘草合用则为芍药甘草汤,柔肝止痛;辅以当归、川芎柔润养血,又取当归芍药散之意,养血调肝;半夏、生姜具有和胃降逆之效,辅以黄芩清热降火,三药合用取泻心汤之义,调寒热,散痞结,降冲逆。葛根《本经》载其“起阴气”具有生津解痉之效,配伍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颇有葛根汤之义。纵观全方,药含芍药、黄芩、半夏、生姜、甘草,又寓有小柴胡汤的意味,总以甘李根白皮为主药。而李根皮不用也久,《本草衍义》就有载“今医家少用”,今多以桑白皮、枳实、川楝皮替代。

后世对奔豚发挥也多,诸多伤寒解读中将桂枝加桂汤、苓桂草枣汤也列为奔豚方剂,认为分别属于阳虚寒逆、阳虚饮动型。再如方剂所用,也日益新增,如《小品方》牡蛎奔豚汤、《备急千金要方》下气汤、《太平圣惠方》木香散、沉香丸、《圣济总录》七气汤、吴茱萸汤等等。对奔豚症的发病机制,从肝郁化火,冲气上逆,进而也逐渐认识到“奔豚者,非独肝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奔豚也。”由古至今,在不断的争议中,认知逐渐趋于全面、深刻。古为今用,奔豚汤而今被活化用于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抑郁性神经症、肠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腹泻,慢性肝炎等诸多病种。也有人把该方与“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并称治疗抑郁症的四大效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