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陇西 天梯山石窟

 木香草堂 2021-02-25
  第二站,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黄羊水库边上,创建于412~439年,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凉州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北京大学原考古系主任、中国著名石窟专家宿白教授称为"石窟鼻祖"。塑像的高度堪称中国石窟佛像之首。2001年6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确定石窟艺术在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地位,不光要看建造年代,更要看其在石窟中的影响。如果单从年代上看,新疆的许多石窟都比敦煌石窟和中原石窟要早,但它对中原石窟没有产生直接影响或影响甚微。专家们一致的看法是,中国石窟的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
     据历史记载,439 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到平城,其中有僧侣 3000 多人。这是个非常大的数字,既反映凉州的人口众多,也说明佛教的兴盛。这 3000 僧人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了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这些僧人在平城(即大同)开凿云冈石窟。
     北魏灭北凉结束河西地区140余年割据而繁荣的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艺术受到重创,凉州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外,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河西佛教中心,并推动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敦煌石窟中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石窟。
      莫高窟虽为中国内陆最早的石窟艺术开创地,但它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420年北凉灭西凉之时算起。莫高窟历史上出现的开凿盛期是北魏孝明帝时(516~528年)。这时随着洛阳的一批官宦、僧侣和工匠的进入,中原汉风在这里开始流行。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100年以后的事。  
      乾隆《武威县志》:"大佛寺,城东南一百里,有石佛像,高九丈,贯楼九层,又名广善寺。"这在《法苑珠林》等佛教经籍中都有记载。石窟造像别具一格,或石雕或泥塑,其规模宏伟壮观,精美绝伦,千姿百态,可与敦煌莫高窟媲美。大佛含笑,高30米,右手指向磨脐山,雍容典雅,庄严肃穆,有气吞烟霞,挥斥乾坤之势。据有关史料记载:此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开凿的。天梯山石窟是在天然洞穴的基础上创凿的,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东晋元熙八年(412)十月,蒙逊由 张掖迁都于姑臧,称河西王,设置官署,修缮宫殿,建起城门诸观。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先雕凿5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状,表示忏悔。因历代战乱,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地震),石窟残损严重,特别是1927年的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九层贯楼和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许多塑像受到损失,幸存比较完整的有8窟,大佛坐像安然无恙。石窟里面有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手写经卷,唐初绢画菩萨像,唐、五代、西夏(宋)、元、明、清各代塑像、壁画、经卷等。天梯山石窟虽地势险峻但蕴藏丰富。佛教兴盛是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此窟的开凿,引起佛教界注目,使西域高僧接踵而至,他们在凉州讲经说法,翻译佛经,使天梯山石窟更具盛名。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13号窟(大佛窟)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一边用虫虫镜看壁画,一边听杨老师讲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太阳下山,阳光正好打在佛像脸部和胸部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1958年4月,为了解决黄羊河下游8万农业人口的生活用水和17.9万亩的耕地用水,武威市决定在天梯山石窟右侧不远处兴修黄羊河水库。而天梯山窟址恰好地处水库淹没区。为了不让石窟中的塑像和壁画被水淹没,经过有关部门批准,组织以常书鸿为队长的文物搬迁保护机构,敦煌研究院、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对石窟文物进行清理搬迁。除大佛窟外,距地表几十米高处的小洞窟内49身塑像、100多平方米的壁画及25箱残片均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武威市及相关水利专家多次对黄羊河水库测量,发现当初过高估计了蓄水水位,水库对小洞窟的文物并不造成威胁。

陈列馆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我们来到这里时,黄羊河水结着厚厚的冰层,白雪覆盖。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千山我独行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赶羊群回家的老乡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看看夏天什么样
陇西行(三)天梯山石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