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脂肪细胞的12个事实(3)

 mingxiaozi 2021-02-25

引言

脂肪似乎是很多人忌讳的一个贬义词,特别是当提到身体上的脂肪时,就会不自觉地与日渐发福的啤酒肚、穿不上的紧身裤、不和谐的性生活和尴尬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然而,脂肪的作用并不总是消极的,脂肪由脂肪细胞构成,它在人体中有着许多积极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



脂肪细胞有哪两种?

通常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棕色和白色两种脂肪,二者的功能几乎相反。多余的热量以白色脂肪形式堆积在皮下,作为储存能源供不时之需;棕色脂肪负责分解白色脂肪,将后者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棕色脂肪甚至可以预防由肥胖引起的2型糖尿病。

棕色脂肪细胞在人类婴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堆积在新生儿肩胛处,帮助维持体温。随着年龄增长,棕色脂肪会逐渐消失。最终,人体内只残存少量(不到5%)棕色脂肪,分布于颈部、背侧一带。成年人体内残存的棕色脂肪数量因人而异。这可能是为什么小孩不太怕冷,以及有些人大吃大喝却可以保持苗条身材,而有些人长年奋战在“减肥”一线,却久久不见成效的原因。

目前棕色脂肪的产生机制仍然不明,但猜测是肌肉组织分化而成。




9



如果你拒绝脂肪,身体会“短路”

脂肪对于维持你身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如热量产生、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拒绝任何脂肪,身体中的运输和调节系统就会发生短路。

如果没有脂溶性维生素(A、D、E和K),身体就不能适当地吸收钙,激素水平就会降低,血液可能难以形成或凝固,同时发生其他一系列健康问题。

身体脂肪对女性的生育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严重超重的妇女受孕成功率下降。这是因为,脂肪细胞会制造出额外的雌性激素。体内的脂肪细胞越多,雌性激素就会越多,由此引起激素水平混乱,相当于在服用避孕药。不过,消瘦者的情况也不乐观,一名体重正常的女性只须消瘦不到1.5千克就能变成不孕患者;对于孕妇来说,特别是到了孕中、晚期,还要大约贮备3千克的脂肪,为分娩和哺乳时大量的能量消耗做好准备。




10



膳食脂肪如何进入身体?

膳食脂肪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它经过口腔进入胃和小肠,在小肠中发生如下过程:

(1)大的脂肪滴与胆囊中的胆汁盐乳化、混合,这种混合物会把大的油滴分解成小的油滴,称为微束,增加脂肪的表面积。

(2)由胰腺分泌的脂肪酶与微束表面接触,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被小肠细胞吸收。

(3)被吸收的分子被小肠细胞重新组装成甘油三酯分子,并被蛋白质包裹形成乳糜微粒。

(4)乳糜微粒体积太大,不能穿过毛细管壁,不能直接进入血液流动,只能被释放进入淋巴系统,最终融入静脉,此时乳糜微粒进入血流。

脂肪以乳糜微粒这样的大体积形式在淋巴或血液中运输,效率是很高的,如果以许多小的脂肪分子的方式运输,会因渗透作用而“吸引”过多的水分子,这对于身体是非常不利的。




11



脂肪如何在身体里储存?

乳糜微粒在血液中持续时间不长,只有大约8分钟,一种叫脂蛋白脂肪酶的酶就把脂肪分解成了脂肪酸。在脂蛋白脂肪酶和胰岛素的共同作用下,脂肪细胞将葡萄糖、氨基酸转变成脂肪并储存起来。

餐后进入小肠的葡萄糖、氨基酸或脂肪酸会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指导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细胞吸收葡萄糖,转化为热量,同时也会让脂肪细胞停止向机体供能,转而存储脂肪作为后备能量,可以说,胰岛素扮演体内信号角色,调控体内葡萄糖浓度和体脂水平。

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也取决于体内胰岛素的水平。如果胰岛素含量较高,脂肪酶的活性也较高;如果胰岛素的含量较低或功能障碍,脂肪酶则不活跃。

细胞将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转化为脂肪的效率仅是将脂肪直接储存在细胞中效率的1/10。如果血液中有100多大卡的脂肪(约11克),脂肪细胞只需要2.5卡的能量就可以储存它,如果是100多大卡的葡萄糖(约25克),则需要23卡路里的能量将其转化成储脂。可见,脂肪细胞更喜欢储存脂肪,而不是碳水化合物。




12



膳食脂肪供能应占总热量的多少?

人体需要摄取一定量脂肪来维持身体内部的正常功能。在健康的饮食模式中,膳食脂肪供能应在每天总热量的30%之内,换算成重量,大概是每天70-80克。

不同的膳食脂肪,其“健康”功效并不相同。一方面,这与其构成成分——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有关,例如,红肉和乳制品中富含的饱和脂肪,与坚果、橄榄油和多脂鱼中富含的单不饱和脂肪、多不饱和脂肪,各有其功能;另一方面,各种膳食脂肪中含有的微量营养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也是不同的,微量营养成分的盈缺对身体健康也影响很大,这点常常被人忽视。

结语

脂肪尽管名声不好,但它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无法拒绝。对于个体来说,一直保持苗条的身材,避免体重大起大落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平时多选择微量营养成分丰富的“健康”脂肪,如适度加工的植物油,谨慎适量地食用动物油脂,尽量避开“不好”脂肪(如油炸食品、烘焙食品中的反式脂肪)。

 稿件来源:食用油营养与安全科技创新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