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木香草堂 2021-02-25
       从小就背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古鹳雀楼早已不存,但登临现在的鹳雀楼也是一种情怀。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山西省永济市,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国内“四大名楼”。于北周宇文护镇守河东一带时修筑,《蒲州府志》里描述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这里的“郡城”,指蒲州城。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王之涣少有侠气,漫游黄河南北,在李白、杜甫还不出名的时候,王之涣已经名躁一时。
      诗因楼而生,楼因诗而名。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因富有哲理,现代人还频频引用。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1992年7月永济县召开了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会议由国家著名建筑学家郑孝燮、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主持。论证会肯定了规划方案,初步选定楼址。新鹳雀楼是1997至2002年,在古建筑界泰斗郑孝燮、罗哲文指导,以及著名古建筑专家柴泽俊等主持下,根据清人编纂的《蒲州府志》所附鹳雀楼图谱复建的,而且采用了失传已久的唐代彩画艺术,由古建筑彩绘艺术大师马瑞田担纲设计,堪称古建筑"修旧如旧"的范例。新楼坐南朝北,仿唐形制,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重量58000吨,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由于黄河改道,原址为水利工程所占,新址自东而西迁移了7华里。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这幅图上有不少山西著名景点。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壶口瀑布、大槐树等,居于画幅中心位置的是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
这个故事记载于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表现出盛唐诗人放达争衡、知己相契的精神风貌。酒楼里诗人与歌妓,诗与酒,歌唱与奏乐,谈笑与致礼,和谐地构成了一幅唐代市井社会风俗图。唐玄宗开元年间,诗风日盛,不分朝野,无论官民,都喜欢吟诗唱曲。唐诗最初是按曲谱填词,供人吟诵和歌唱的。开元二十五年,同为著名边塞诗人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都在东都洛阳游学,他们互相倾慕对方,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人小聚唱和的时候。
故事原文: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
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
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诣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唐王李世民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登楼有电梯,不过只给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年轻人还是乖乖爬上去吧。最上一层,有王之涣塑像。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四面远眺
北面看运城盆地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西面看黄河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西南面,黄河在此拐弯,从华山和中条山中间穿过,本是从北向南流,拐到中条山以南,从西往东流。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南面看中条山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回程途中,在普救寺吃午饭,远看了下著名的莺莺塔(明代嘉靖年间重修)。《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有个小伙伴放弃吃午饭去游览了一番,据说寺中有处回音建筑比较有意思。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山西古建之旅(四十六)鹳雀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