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度山西行 · 鹳雀楼 || 作者 任笃让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5-01 发布于上海


再度山西行 · 鹳雀楼

作者    ‖    任笃让



在中国,无论老幼,只要读过初小,即能脱口背诵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而《登鹳雀楼》一诗的创作地,就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后者更确切。你在永济市,抬眼便见鹳鹊鸟。鹳鹊鸟外形颜色极像喜鹊而瘦削许多。鹳雀楼附近是鹳鹊聚居之地,因而,以鹳鹊命楼名,有理有据。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重建,2002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

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三层四檐,内部为九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


北周时,宇文护为了镇守蒲州,在蒲州西面的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作军事瞭望之用。这便是后世所称的鹳雀楼。

金元光元年(1222年),蒙古攻打蒲州古城。为延缓敌兵攻城,金军守将侯小叔下令焚毁鹳雀楼及其附近的蒲州浮桥等军事设施。至明初,鹳雀楼故基犹存。后黄河泛滥,故址被淹没。1997年,用现代建筑材料,重修扩修,比原有的高大数倍,场地广阔,楼阁高大雄伟。“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王之涣(668——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王之涣,幼年好学,精于文章,善于写诗。

王之涣是盛唐边塞诗人之一。其传世诗作仅六首,尤以《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鹳雀楼》寥寥二十字,就写出了落日山河的苍茫壮阔景色,以及登高远望、极目骋怀的一片雄心。诗境壮阔雄浑,诗思高远深邃,极富启发性,反映出盛唐士人开朗的胸襟。

此诗“景入理势”,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无缝。看似不说理,而理自在其中。它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此诗还是一首全篇对仗的绝句。沈德潜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语句极为工整,厚重有力,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却没有对仗的痕迹。《增订唐诗摘钞》评价说:“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鹳雀楼》全诗四句,论起承转合,堪为典范。

起承转合,诗文之行文手法。元代范德玑:“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开头,就是引出一个话题,为下文做铺垫。承,就是承接前面话题加以申述,或者说,按着顺序往下自然延伸。转,转折,就是在原有话题继续发展和递进的基础上,转向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合,结束,就是把诗文的脉络再拉回来,重新照应开头的话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诗人登高望远,远处夕阳西下“白日依山尽”,以无限好的落辉起头。与下文以“黄河入海流”承接而紧密结合,视线由西向东,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望向无限。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味平铺直叙的诗文,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诗文的波澜,就体现在“转”这个环节上。诗人“欲穷千里目”,这一转,非同小可。杨载说绝句:“至于婉转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处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一个好的富有创造力和艺术魅力的结尾,可以把诗文境界拓展得更开阔,把诗文意旨开掘得更深刻,把诗文情感升华得更精彩。诗人一句“更上一层楼”,独出机杼,融哲理于其中,使这首仅二十字绝句成为千古绝唱。

我们以这首诗为例,讲解诗文之起承转合,既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又形象生动,十分经典。读者听众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任笃让,男,汉,会宁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大学文化,副高职称。自1971至2011教书四十年。退休后,参与宕昌文史编辑工作。兼任副总编辑、总校对。业馀喜欢写字摄影。现为陇南市文联会员,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士。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