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鹳雀楼

 365日 2009-03-27
鹳雀楼(2009-03-12 09:50:21)

鹳雀楼

 

沈且

 

(照片来自佳友在线,摄影:白头翁)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是中国四大名楼中唯一一座位于黄河沿岸的楼。九曲黄河与滚滚长江有着不同的性格,代表着中华文明南北两类不同的风格,鹳雀楼自然也与江南三大名楼风格迥异。早在二〇〇四年,我就曾有幸游过,因堂堂名楼一下成了我家门口的阁楼,竟不曾细细品味,即匆匆离去。彼时,坍塌了八百年之久的鹳雀楼刚重建不久,除了孤零零一座楼,一切配套设施还甚完善,但楼体之壮观,结构之奇巧,已可见一斑。

    前些天与妻及几个朋友去黄河边挖白蒿,从鹳雀楼前路过,远远望去,现在的鹳雀楼景区已初具规模,妻介绍说,里面设计尽现大唐气魄,自门殿至回廊,自鹳影桥至唐韵广场,自楼台至主楼顶上的雕梁画栋,无不显现出唐文化的浓厚氛围。

    然此鹳雀楼已非彼鹳雀楼。曾经的位列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已被元初(公元一二七二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连遗址都被淹没了。现在巍然屹立在黄河之畔的鹳雀楼完全是一座现代人的建筑,新楼于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破土动工,二〇〇二年九月完成,历时六年。重新修建的鹳雀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总投资为五千五百万元,设计高度为73.9米,台基内部设三层,楼身主体外观三层四檐空间六层,比原楼三层三十多米均高出一倍左右。这座九层之台以天下仿古第一的高度傲视群楼,让江南的三座名楼的身高为之逊色,楼身与占地面积为之逊色,投资规模为之逊色。

    老实说,新建的名楼气势宏伟,且占据了多个第一,但表层的繁华与诗词里的记忆相去甚远,新建的名楼虽然艳丽照人,可是过多的现代理念和建筑材料却使之失去了古楼原有的韵味,无论是光洁的花岗岩,豪华地电梯,还是坚固的混凝土,都让仰慕而至的人们怅然若失,这个斥资五千五百万元,宏伟壮观的大楼,却远远不如那个黄河落日余辉抚摸下的三层小楼可供人瞻仰。二〇〇五年我在上海学习,听过一堂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的讲座,老师对其它三座楼作了详尽的讲解,讲得很好,可是唯独对鹳雀楼,却是一带而过,想来原因也正在此。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楼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将军宇文护(鲜卑族)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说到遗憾,随便翻一翻《大唐蒲州》,遗憾鹳雀楼的大有人在,其中不乏有古代的知名人士。元代文学家王浑,小时候读书时的老师是蒲州人,很早就知道蒲州的鹳雀楼“观雄天下”。读了王之涣、畅当待等人的诗句后,更加殷切地向往。元壬九年(一二七二年)三月,王恽由中央监察御史调往山西任平阳路总管判官。当年十月,他利用巡视检查的机会,先去参观了鹳雀楼。遗憾的是鹳雀楼当时已是楼体坍塌,一片瓦砾废墟了。游览之后,他写了一篇《登鹳雀楼记》,其中写道:“于是俯洪河,面太华,揖首阳。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他只恨晚生了三五十年,鹳雀楼就成了历史,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不过他已看到了“不殊于往古”的风景,还看到了原址废墟,应属幸运的了。而今人再去,更连“河山之伟,风烟之胜”的真面目也复存在了,且楼逢盛世建起而失去了原貌,则更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说起鹳雀楼,盛唐诗人王之涣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人,鹳雀楼,作为一座普通的三层楼阁,建起百年名不见经传,若无王之涣,估计当初倒了也就倒了,决无今日之重建;即使到今日不倒,也不过是中国众多楼阁中的一座罢了,可以说,正是有了王之涣,鹳雀楼才能跻身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岳阳楼、南昌滕王阁相媲美。

    楼在古代作为一种名胜,诗人多有登临赋诗的雅兴。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在唐代别具风格,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诗人多来访胜,留下不少名作。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除王之涣外,畅当、耿湋、马戴、司马札、李益、张乔、吴融等七位唐朝诗人也曾登楼赋诗。而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梦溪笔谈》)。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

    王之涣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即他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他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王之涣诗名的崇拜。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来旗亭小饮,正好有十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则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旗亭比试过后,王之涣向两位好友告别,准备回老家看看家人。过蒲津,渡铁牛桥,就到了蒲州。黄昏之际,王之涣来到了鹳雀楼下。登高必赋,观楼作诗,鹳雀楼最具纪念的时刻就要来到。诗人一步一步地上登,风光一层一层地壮观。在此之前,同郡老乡王勃已写出了《滕王阁序》,不久前诗坛新星崔颢也留下了《黄鹤楼》的好诗,作为诗坛泰斗的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会留下点什么呢?此时,王之涣站在了楼顶,放眼望去,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黄昏的太阳在云遮雾绕下挨着山峰西沉,滔滔黄河如巨龙一样奔腾不息。面对这大自然的景观,诗人灵光闪现,才思泉涌,诗句如黄河壶口之瀑布飞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因楼起,楼以诗名。一首千古不朽的绝唱诞生了,一座千年不朽的名楼产生了。岁月可以沧桑古老的建筑,,却永远无法沧桑精妙的文字。景以文传,无文不远,王之涣的出现无疑是鹳雀楼百年修来的缘分,如滕王阁迎来王勃,黄鹤楼迎来崔颢,岳阳楼迎来范仲淹一样,成就他们进入了千古不朽的行列。

 

 

    文章写到这里,也许朋友们会想,鹳雀楼到底值不值得一游,其实不然,虽说鹳雀楼的名气与其它三楼不可同日而语,我想,知道鹳雀楼位置的人,怕也是极少的一部分,年游客寥寥五千人的人气便是例证。然而,鹳雀楼坍塌中荒芜了八百年,风雨中沉寂了八百年,却也在思考中总结了八百年。现在她终于重新建起来了,但愿她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游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带来更多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