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方和北方的小年,为什么相差1天,到底哪个才是传统?

 随手谈诗 2021-02-25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 ◆ ◆

内容来源 | 过年习俗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传统的小年。
在这一天,人们要送灶神,因为这位大神要上天述职,不给讨好点,万一到天帝面前一通胡说八道,可倒了八辈子血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灶王爷,在民间习俗中,都有哪些跟灶神相关的趣事呢,还是老规矩,咱们从一首诗词说起,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
《祭灶词》
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01

南北文化差异

咦?不是说腊月二十三吗,为什么范成大开头却说“古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到底是谁出错了?
其实都没错,这里涉及到南北文化差异。
最初,小年确实在腊月二十四这天,范成大是南宋人,他说“古传”,可见至少在南宋时期,以及之前,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已经传承了许久。
啥时候开始,有了明显的南北差异呢?

这要从清朝说起,在清朝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皇家要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据说是为了节省开支,所以顺便把晚一天的灶王爷一块儿祭拜了,于是便有了“官辞三、民辞四”的谚语。你看皇家的脑回路就是与众不同,自己生活一个劲儿铺张浪费,到祭祀时反倒节约起来了。
清朝政zhi文化中心北移,所以北方地区受到皇家影响比较重,渐渐地老百姓也开始效仿皇家,把小年的正日子提前了一天,就是腊月二十三。
而南方受到皇家影响较小,所以至今大部分南方地区,依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当然了,南北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如果要细究起来,不同地区还有更多差异,比如同为南方,江浙沪和云南一带的风俗也有不同,有些地方小年分为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夜两个时间,还有些地方把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归为小年。

02

为什么要祭灶?

说起来,灶神也是一个顶古老的神了,早先先秦时期,灶神就位列“五祀”之一,五祀就是祭祀五种 神灵,各地说法也不尽相同,这五神听起来很厉害,其实也就是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都是一些小神,掌管一户人家的细琐小事。
比如灶神,掌管的就是一个家庭的饮食之事,虽然说民以食为天,但这点细小的工作,相比起那些掌管生老病死、旦夕祸福的大神来说,灶神简直就是战五渣。
因此,在最初的时候,灶神其实并不那么受到重视。

灶王爷地位的转变,多亏了东晋葛洪,此人半仙之体,著《抱朴子》一书,在书中赋予了灶神全新的使命——打小报告!
说灶王爷每年小年这天,就要上天述职,人间家家户户这一年来的善恶是非都由他呈报给天帝。这就不得了了,从小小的吃货小神,摇身一变成了人神沟通的天使,这还没完,到宋朝时,皇帝亲自加封灶王爷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开始掌管人间祸福了。
随着灶王爷的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灶王爷也越来越重视,范成大诗说“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足可见此时祭祀灶神的隆重程度。

03

祭灶时的讲究

灶王爷要上天奏事,老百姓当然要为他送行,为了让他管住嘴,人们也是费尽了心思,“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大鱼大肉吃完,还有饭后甜。这两句是总写祭品,接下来细细地说要有哪些讲究。
“酒糟抹门醉司命,灶糖灶饼哄嘴甜”,先把灶神灌醉,以免上天之后乱说是非,然后再给吃糖,把嘴给吃甜咯,才会说好话;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相传灶王爷成仙之前是个贪财好色之徒,所以祭灶的时候要多给他烧钱,而且女眷不能大意,要闪,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这种说法似乎有点不尊重神灵,但是传说归传说,也当不得真。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你吃也吃了,拿也拿了,我家里那点鸡毛蒜皮的小坏事儿,就不能再报告给天帝了吧?
不光如此,你还应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乞取利市归来分”,总得分点好处给我,保佑我一家来年平平安安,对不对?

————  / END /  ————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