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临水宫基本保持宋元宫庙格局,从各方面文献看,仅局部修建,无大修迹象。有明一代,史志文献对于临水宫修缮少有记载,故其宫庙变革不得其详。但从相关文献中可见临水宫附属结构及设施的增设情况。
修建仪门
在临水宫大门外之门楼(仪门)外,左右有对抱鼓石,其鼓面一侧各有铭文,从其抱鼓石与铭文看,如其左门石鼓题刻铭文所载:“大明成化甲辰,住缘道陈福海砒(妣)造门逑(球)一完,伏愿各人子孙昌盛、门庭清吉平安者”字样,隐约揭示仪门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所建。
铭文中除书明“住缘道”(即住庙道士)造门球一对外,其他参与者还有古田县仁寿坊信女林宁姑,四十六都檀越赖佛、赖璟、赖富、赖宁,信士陈长林、陈祖居、陈玱、陈玹、陈玑、郑廷溪、郑成、郑弼、张成、张瑶、张宣、张仲、张端,四十四都信士陈道泳、彭祖,三十八都吴宗显、游宗进等舍银献米以襄助。此外,外县还有南平县余东里张墩境清水坊信士陈粪,保福里上庄坊陈道生、陈林森、陈宗建,象湖坊陈政、陈广、陈公玉,仙桥里衢亨境溪西坊王允吉、王允渊、王仕坚、王应礼,沙县八都刘坑坊劝缘谢法传、信士魏宗海、媿元庆、信女邓明娘等。说明明成化二十年临水宫有修建仪门等处之举,所捐之钱显然是为了造门楼工程,不会只造一对抱鼓石而兴师动众。
建造梳妆桥、百花桥
为了使临水宫成为临水夫人信仰完美的圣地,当地官员和民众在临水溪流域早就有一种将临水圣地完善化的宏图,故在明代即有与临水宫境区相应的建筑设施。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古田县志》记载:
梳妆桥在大桥镇南往临水宫的路上,百花桥是临水宫南往福州方向约300米处,两桥均为陈靖姑信仰传说最重要的发生地。梳妆桥是传说中林九娘收长坑鬼的地方,百花桥则是陈靖姑信众祈子及过关度厄的地方。两桥在民间传说中具有很神圣的地位,一前一后,与临水宫形成一个具有神圣性的圣地空间整体。
临水宫之设厉坛
临水宫外部设施有一所厉坛,此为明代奉谕建造的全国秩祀场所。据明万历《古田县志》载:
坛壝:各里乡厉坛,洪武二十四年,颁谕每里,约百户内立坛一所,祭无祀鬼。
坛制:南向,四方各一丈,高二尺,坛下前一丈五尺,东西各一丈,北六尺。每岁三祭,亦同县期。祭出该年里甲随俗致办品物。仪颇与邑厉坛同。……四十六都坛在临水宫前。
乡厉坛本建于乡里之中心区域,其时选择建于临水宫前,显见临水宫在四十六都(临水溪流域十个村子)的突出地位。临水宫与八闻及浙南地区宫庙的祈祥纳福的宗旨及氛围虽不尽合,但因朝廷谕旨之设,以及宫庙醮仪有赈济度孤之科仪,清乾隆《古田县志》仍沿旧制,有厉坛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