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阳显义录(2)-张宇轩 王献民 著

 積明医馆 2021-02-26

2)

洄溪堂主&火神门

四逆败毒综合法

题记:

先求凝重!凝重中有神韵,去成就不远矣。

天下有一知己,可称无憾。不独人是,物亦有之,如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人不可以无癖。

病邪概莫例外,所以说“祸不单行”。如咳喘和发热,往往就是一体两面、相伴而行的,有咳喘常常伴随着发热,有发热也时时会发生咳喘,这种情形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很多医生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濒死之人几乎都会经历同样一个过程:从心肾衰竭发展到阳虚水泛、再上升至咳喘发热,最后走向死亡。临床中,我们既要解决发热,又要消灭咳喘,遇到这种棘手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上一篇中,我们主要谈的是运用麻杏竹甘综合法治疗咳喘。但是,有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上篇的几个医案中,患者不仅仅是咳喘和肺积水的问题,同时还伴有发热的症状,比如,第一个化顽痰和第四个抗感染的故事里,都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在临床运用麻杏竹甘综合法的时候,往往要与退热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消灭咳喘,又要解决发热的问题。

本篇的重点,就为读者朋友们介绍如何治疗发热。

中医认为发热有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内伤发热又分为实热和虚热两个类型,临床上多为相互夹杂之症。扶阳医学在治疗各类发热的临床实践中,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手段,很多中西医无法治愈的发热,介入扶阳治疗后经常是药到病除,着手成春。

下面,我就抽丝剥茧,一一为大家解开扶阳医学治疗发热的大杀器~四逆败毒综合法。

缘起

九年的“人生”不算长,但如果是九年的“生死”呢?

九年中,几乎每天都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九年中,倍尝濒临死亡的各种痛苦、折磨、恐惧与绝望;九年中,明白了什么是奄奄一息,知道了什么叫弥留之际……

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够“享受”这种生死磨难呢?

我,就是这样一个过来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九年的生死迷局,人在其中,从入局到出局,多少次生与死的撞击,虽苟延残喘,所幸未夺其志!我想,也只有这种生死涅槃的经历,才能够激发出生命的万丈光芒!

2003年5月18日这一天,是我无数次被抢救中的一次。已经记不清死去活来多少回了,然而正是这一次,一个伟大的立法开始在我心中萌芽。但,这仅仅只是个“萌芽”而已,为了这个“萌芽”,我苦苦追寻了十四年的光阴,直至遇到王献民老师,这个“萌芽”才真正开始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几年的临床应用,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立法体系。

时间:2003年5月18日

2003年5月18日,我被集团同事紧急送往医院,躺在急诊室的病床上,既没有睁开眼睛的力量,也没有这个勇气。因为不敢,只要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就会增加我心脏的耗氧量,就会耗尽我体内仅存的那一丝阳气。刘力红博士曾经说过阳气的六大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视物光明,另一个角度来看,“视物光明”同样会消耗人的阳气。那时的我,已经灯枯油尽,实在是没有足够的阳气去“视物光明”了,所以我怕光,要闭着眼睛,“活”在黑暗中是我唯一的选择。

但这次抢救我的医生与之前的不同,他强迫我必须睁开一只眼睛,实在有困难就把眼睛睁开一条缝,总之不能双眼全闭。他说只要坚持睁开一只眼不闭上,就多一点活过来的机会和希望;如果两只眼都闭上了,可能就永远睁不开了,很容易人就走了。医生说这是他几十年抢救病人积累的经验,眼睛闭上,睡过去了,也就等于自己放弃了活过来的机会。

我听从了他的话,努力去睁开眼睛,但还是不行!身体已经无力提供睁开眼所耗费的能量,这么简单的动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奢侈,竟然成了自己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但我还是咬着牙努力地将右眼眯成一条缝,实在撑不住了就闭上眼睛休息片刻,然后再重新把右眼眯起一条缝。这勉强眯起的一条缝就像生命的支架,是撑着我活过来的唯一希望,我的生命线。

只要这条缝在,我的命就在。

阳气将尽气化无力,不能蒸腾津液以上养,所以我很渴,但是我连喝水需要的那么一点点力量都没有了。同事小余将一根吸管插进矿泉水的瓶子里,另一端放进我的嘴里,我只能有气无力地吸吮一滴水,润一下被称为“心之苗”的舌头,然后就再也没力气去吸第二滴水了。

直觉告诉我,这次是真的要一命呜呼了。

头上方的心电监护显示着我的生命指征:心率168次/分钟,心动过速;血压还可以,140/105,舒张压偏高,医生说没什么大不了;心电图显示没有大面积缺血,心血管没有梗死,医生解释说只是图形压得比较扁,这是什么意思,我也莫名其妙;机器显示的生命指征是“正常”的,可奇怪的是,人却感觉要断气了。

额头上流着大颗大颗的汗珠,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同事小余不停地为我擦拭着。医生看着我痛苦的表情对我的同事说:“前阵子有个小伙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医院来挂急诊,看上去非常的痛苦,心跳也是150多次,但除此之外心电图都是正常的,没大毛病。这小伙子来的时候,头上也是流着大汗珠,最后一次来急诊的时候就无缘无故地死掉了。”问医生是什么病,他疑惑地摇摇头,说自己也没搞清楚,也许是血管痉挛吧。

他说,我目前的症状跟死去的那位小伙子相差无几。

两个小时之后,我被送进了住院部五楼的一病区继续接受治疗,分管我的是一病区的王主任,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医生。她把急诊室开好的所有药物点滴全部取消,并对我说,心脏病病人输液要非常非常地慎重,你现在的情况不适合输液……主任的这句话我感激了十几年,现在仍然继续感激着……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因为我之后发现,很多与我类似的病人都是因为输液而死的。

当天晚上心率降下来一些,130左右,但第二天开始发烧,而且还咳嗽带喘。医院诊断为病毒性感冒,用了抗生素,然而连续三天仍然高烧不退。接着又重复拍胸片、查CT、做培养,最后好像是找到原因了:肺部感染、有胸水,大概属于肺炎之类的病。这期间又出现了新的情况:窦性早博和室性早博严重频发,一天24小时加起来有七八千次之多,而且伴随严重的房颤,一个晚上反复了好几次三联率。

到了第五天还在继续发烧,抗生素不起作用,咳喘进一步加剧。医生用物理方法处理了卡在我气管里的痰,又清理了肺里的积水,还做了雾化……我的感觉也随着“物理化”了:自己就像躺在砧板上的一坨肉,任凭宰割,医生挥舞着各式各样冰冷的钢铁刀具,张牙舞爪,一顿砍瓜切菜……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换任何人都不会有活下去的勇气的。我在想,一死了之是否就可以不再受这般痛苦和折磨了呢?

可是我又信奉佛法,佛经说自杀者死后所感受的痛苦,千百倍于生前,非语言所能形容。自杀后人的灵魂每七天都要重新体会一次自杀的过程,这种“七日来复”的痛苦每七天都要重新再尝试一遍……

真可怕,做鬼都难!

一番折腾之后,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惊魂未定中,我的整个身体突然凉透了,房间里开着空调冷气,怎么感觉体温比房间温度还要凉呢?那天的中午,却像日薄西山,似乎全身最后一丝阳气也在奄奄地离我而去,黑暗如浓雾一般弥漫开来。我曾经成功逃脱了多次死亡的威胁,但这回不一样,可能真的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一个声音告诉我:我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时刻。

这个时候说不出话了,我只能哀伤地瞟了一眼同事小余,做最后的道别。思维在逐渐淡出……渐渐、渐渐地进入半昏迷状态……恍惚中,我却清晰地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响声,像爆竹一样。

我拼命地寻找,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嘴唇在以一小片连着一小片的节奏迅速干瘪!啪啪的声音就是这个过程中发出来的,犹如地狱里敲响的丧钟,让人心惊胆战。奇怪!就嘴唇上那么一小块的皮而已,突然间的干瘪,竟能发出那么大的声响!如同燃放烟花爆竹,一声连一声地爆炸,此起彼伏。不过十秒,上下嘴唇突然间失去水份变成干干的,就像一条河流在沙漠中瞬间干涸。

这时,幻觉中浮现出童年的情景……我穿着祖母缝制的棉鞋,站在结冰的河面上,小心翼翼、步履蹒跚地往河中心前行。脚下的冰不太结实,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开裂声……如同我嘴唇干瘪过程中的声音,一模一样。

突然间我听到了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是抢救我的医生在说话吗?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是黑白无常吗?对,是黑白无常!一定是黑白无常!我看见了……有两个家伙正躲在角落里商量着什么,鬼鬼祟祟的,难道要抓我去阴曹地府吗?

我使出最后的所有力气,声如游丝地喊出了三个字:别……说……话……然后就失去了知觉。

当我醒来的时候,不知道已经过去了多长时间,没人告诉我,我更没有力气问。看见身边站着同事小余,病区的王主任,还有跟我同一天拜师文道长的张师弟。他不是与师父去日本了吗?怎么会在我的病房呢?

我张不开口,嗓子非常痛,而且反胃不舒适。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愣愣地望着他们,心中惶惑不安。此时张师弟开口说我没事了,已经吃过文道长的中药,退了烧,心率也没那么快了。王主任说文道长的中药很神奇,两副药灌下去体温就正常了。一般情况下,医院是不允许用外来药的,但在王主任的帮助和师弟的坚持下,最终还是用了。这个时候才意识到,鼻饲管还插在我的鼻孔里。

原来,我被抢救期间,师父文道长正值在日本讲学,得知情况后,立刻对随行的师弟面授机宜,随即让他回国救我。具体抢救措施:一是服用中药,退烧、止喘、降心率;二是补充能量,师弟的双手劳宫穴贴住我的双脚涌泉穴,师兄弟二人心肾相交,阳气源源不断输入我的身体,补强我的手足少阴。

此次死里逃生之后,我与病区的王主任成了好朋友,两个人把文道长的方子当成了救命的金钥匙。特别是王主任,经常用这个方子在她的一病区救治病人,从效果上看,时而灵验,时而无效,确实救了一些人,但走掉的也多。我问文道长为什么用到其他人身上就不太灵呢?师父说,最关键的是你师弟救了你,是他用真气为你添油续命,补充了你的阳气,就如当年师父为你命门灌气一样。在这个前提下,再用中药引病邪由里达外,由阴转阳;接着以合解三阳之法往外一推,病邪就被逼出体外,高热即退。

理法高妙,思路清晰!

但是我觉得无法复制,因为绝大多数医生都不是修行人,也就意味着没有能力去为病人添油续命或命门灌气。既然这个大前提不存在,那么处方再高明又能起多大作用呢?阳气不太虚弱的患者,用这个方子很有效;而对于里气大虚,即将亡阳之人,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或许管用,或许无用。这就是王主任运用此方时而灵验,时而无效的原因,当然,总体上的有效率和治愈率都提高了。

虽然无可奈何,但我还是不甘心,又突发奇想:能否找到替代添油续命或命门灌气的药物呢?果真如此,那么此法就能够大范围地应用于临床,高热不退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中医中药在大病危症的急救中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要点在此,难点同样在此!

我陷入到深深的思索中,十几年来,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心中,百转千回,挥之不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乃至化成了刻骨的思念。我曾问过文道长,师父说没有任何草药可以替代道法。道法的添油续命或命门灌气,补的是先天之气!是真气!纯阳之气!这个气字是“旡”字下面放四点~“炁”。而草药是后天长出来的东西,终究还是草,后天的草怎么能补得了先天的“炁”呢?如果这样行得通,那么修行人都无需苦练,整天吃草药就可以长功了。

说的也是,后天的草怎么能补得了先天的气呢?

对于这些高烧病人,除了道法中的添油续命和命门灌气,难道中医中药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

…… ……

时间:2016年5月16日

一个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日子!

历史是一脉相承的,连贯的历史从来都不是虚无的,更不会无病呻吟,法亦如此。只有懂得尊重自己历史的人,才配享有历史赋予他的一切。2016年5月16日的下午,王献民老师的学术报告会彻底震撼了我!在会上王师庖丁解牛,详细分享了一则治疗脓毒败血症高热不退的医案,可谓跌宕起伏,精彩绝伦!会后,王师又系统地向我讲授了诸多治疗高热不退的理法,真是壁立千仞,意蕴深远!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苦苦追寻的东西吗?

柳暗花明,不期而至,我欣喜若狂!

《内经》说,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这种先后天的关系告诉我们,后天是可以生先天的!但是,后天生先天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人的一生总是消耗的阳气多,补进来的少,入不敷出,所以人才会死亡。也就是说,用后天补先天,只能实现长寿而无法避免死亡。

理论上,后天起码能够补充一点点的先天之气,那么,临床中要用什么中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呢?关于这个问题,各个中医学派都有自己的方法,而扶阳派用的是四逆法。四逆法和四逆汤不一样,四逆汤只能回阳救逆,而四逆法的应用范围就更加广泛,通过加减变化,四逆法可以起到补先天之气的作用。

四逆法的君药是附子,从“附”的造字结构上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左边是耳,中间站着一个人,右边为寸。肾主耳,所以“附”字告诉我们,附子可以把人的肾气补到一寸高,哪怕只有这么一点,这一寸高的肾气就是生命的星星之火,燎原之机即可得寸进尺,呼之而岀。换言之,只要能扶起一寸高的肾气,患者具备了被救治的前提条件,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温病高热还可以用四逆法补肾气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病发烧明明是热病,临床上用附子岂不是干柴烈火,热上加热,这行得通吗?高热不退的危重患者,以及分不清真热假热的大病危症,敢于用大剂四逆去补肾气,扶阳匡正吗?说到底,温病究竟能不能用热药?

天问!

触碰它,既需要勇气,又需要智慧,更需要大量的临床医案作为支撑。因为这既是前无古人,可能也是后无来者的重大原则问题。这个点一旦突破,道法中添油续命和命门灌气就有了替代的手段,临床就可以用中药来实现只有道法才能达到的目标,从而就找到了治疗高热不退的方法,中医就能够在临床急救的实践中左右逢源,大显身手。而这一千古之谜,终于在2016年5月16日的下午,王师的学术报告会上显露出解开的苗头。

在之前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我一直认为温病是坚决不能碰姜桂附这些热药的,“用者下咽即毙”,师父们也是这样教的。真的是这样吗?现在我开始怀疑这种说法了。事实胜于雄辩,从王师大量的医案来看,很多温病一定要从温阳入手才可以治愈,所以不仅可以用热药,而且必须要用!包括过去的非典和现在的禽流感,如果一上手就用四逆法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亡!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

用附片80克去退烧……去退脓毒败血症的烧、去退脑膜炎的烧、去退白血病的烧、去退红斑狼疮的烧……热上加热,以火攻火……太神奇了,简直是逆天!历史上有谁敢这样用,又有谁会这样用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真是痛快淋漓!

如扶阳前辈祝味菊老爷子,反对将伤寒与温病、寒邪与温邪对立,首倡寒温一统,并在诊治伤寒时疫病方面惊才绝艳,屡起沉疴。尤其是对肠伤寒之精确辨治,始终以扶阳护正为念,当温则温,当凉则凉,获得了卓尔不凡的骄人疗效,遂成一代宗师。

然而当病势汹汹,犯至厥阴及血分时,如何才能枢转病邪由阴转阳,提高临床疗效从而彻底消灭病邪呢?

又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而王师做到了,以大医精诚,使金石为开!

扶阳医学的历代先师俱是座座丰碑,为后来者留下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想,献民老师在刻苦钻研前辈成果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终于独辟蹊径,创立了一系列崭新的立法体系,出蓝以青,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疗效快而奇佳。在学习了王师的海量医案后,过去很多困扰我的问题随之土崩瓦解。

我的思想刹那间突破了温病坚决不能用热药的红线!温病所谓“用热药下咽即毙”的伪命题,顿成过眼云烟,昨日黄花!

越过这道鸿沟,道法中的命门灌气和添油续命就有了相应的中医手段,就可以用扶阳医学的立法体系取而代之。临床上立刻便是海阔天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其立法处方的空间就更大,威力更强。一点突破,即成海纳百川之势,扶阳、伤寒、温病,三者之间的理法方药就可以彻底地融会贯通了!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一个伟大的立法,就能看出山高水长,让人感叹杰出大脑所产生的思想张力之深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十几年的沧桑和等待,瞬间化作了最美的风光!

现在,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一伟大立法,分享这一立法体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我们将之命名为:四逆败毒综合法。

四逆败毒综合法

基本法结构:

制附片,炙甘草,生姜,独活,白芷;酌情加鱼腥草、金银花;

如有咳喘,加麻杏竹甘。

在基本法的架构基础上,衍生出对治以发热为主症的四个层面之立法类型:

1.合解三阳类型:在基本法的基础上,酌情加清半夏、广陈皮、黄芩、前胡;

2.枢转三阴类型:在合解三阳类型的基础上,酌情加升麻、鳖甲、乌梅;

3.透营转气类型:在枢转三阴类型的基础上,酌情加水牛角、生地、丹皮;

4.添精续命类型:在基本法的基础上,酌情加龟鹿二仙、四黑散。

王师此法,是“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尽可流金溢彩。法中既融合了人参败毒散与九味羌活之功,还囊括了扶阳医学从三阳到三阴各大立法体系之用,其意正是抽其芬芳,振其金石,于临床效力更强!

用四逆立极于坎,替代人参扶助正气,此即凝重。

何也?

我们知道,医圣张仲景的年代,当然是没有西医点滴和激素类药物的应用。到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后,也就是卢铸之老人生活的时期,经济不发达,百姓贫苦,到西医院看病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为了省钱,能不打点滴的都不会去医院。即使是解放后,如李可老人家治疗的绝大多数患者也是农村人,到医院打点滴的很少。按他自己的说法:“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确实如此,因为当时我国还处于农业社会,广大的人口都集中于乡镇和农村。

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我国快速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剧增,改革开放后西方思维下“精致利己的生活方式”大行其道,最终成就了西医院庞大的经济规模,理直气壮。从几个月大的婴儿到几岁的幼童,去医院打点滴用激素已是家常便饭,蔚然成风。冰冷的液体输入到血液,寒湿轻松地直中血分,人之初始,阳气就这样一路向西,损之又损。成年人的问题更严重,作息非时,嗜食寒凉,以酒为浆成为常态,气虚、阳虚、寒湿、痰郁的体质比比皆是。由于过度医疗加上失治误治,病邪渐渐由表入里,正气愈虚则邪陷愈深,待病邪内陷至血分而深入脏腑,一旦引动伏邪发病,在治疗上便会形成“半生半死”之局。

由于此类患者正气不足,自身已没有能力托邪外出,因此临床上经常表现为反复感冒,或者很容易感冒,或者感冒后持久不愈。比如感冒后反复发烧,烧一烧停一停,停一停又烧一烧,这个时候用扶阳医学的藿香法、桂枝法、荆芥防风退烧法,效果都不太好。由于不明白病人发热的原因是正气不足,临床上不敢用附片,只是反复机械地使用退烧法、桂枝法,折腾到最后以至成为坏病。很多中医师都是在这个阶段败下阵来,垂头丧气,无计可施之下,随后就开始用抗生素,甚至去医院打吊瓶、上激素。

中医之式微至此,步履维艰,真如铁锁横江,而四逆败毒综合法恰于此雄关漫道之际横空出世,应运而生!是纠偏正航,力在扶正祛邪,荡尽群阴,以快速恢复元气。其旨有二,一是以四逆立极,扶阳护正,既然患者正气虚弱而反复难愈,用四逆就等同于道法中的命门灌气和添油续命,三足立鼎,法成凝重。

再者,败毒祛邪。人参败毒散的“毒”,指的是病人感染的邪气具有疫毒之性,即传染性流感,具“风寒湿”之质,常伴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等等症状。四逆败毒综合法则不拘一格,不管是疫毒传染,三阳或三阴,卫分还是营分的发热,在临床中均能针锋相对,应付裕如,基本达到了一剂知,二剂已。

王师常说:读书要有,临床必须。正是寓其方外,瞩目远致。为了让读者朋友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我还是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几个临床运用四逆败毒综合法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治疗我自己感冒发烧的经历。中医在感冒的治疗上是有一定优势的,虽然杏林中门墙错综,但无论何派,基本上都有一套治疗感冒发烧的方法,而且临床效果也不错。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这样多费唇舌呢?

大道至简。

简单的事情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同常识就在身边而人们反而视之不见。治疗感冒发烧,看似简单,却是真实地反映出了各门各派立法处方之高度和深度的不同。如同打仗,有三种战法:一种是当外敌入侵的时候,边防部队拒敌于国门之外,不让外敌侵占我一寸土地;一种是抓住外敌与混入我方的内奸进行联系之契机,尽可能地将双方一举歼灭;第三种则更加高明,不仅是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还要声张正义,收降纳叛,积累本钱,壮大实力。

四逆败毒综合法功在平定三阳、驱内达外、扶阳护正,其神韵正是攘外、清内、扶正!

来看看我当时感冒的症状:2017年5月31日突发严重咳喘,体温38.5度,这是我近二十年来的第二次发烧,心率106次/分,双手脉数带劲,口渴饮水不停,大汗,一天换了四件上衣,眼睛流泪,头痛欲裂,嗓子疼痒,手脚心发烫,咳得肝痛、心脏痛。

过去在临床上碰到这种严重感冒,基本上是先用退烧法1~2剂进行处理,退烧后再用桂枝法或藿香法对症治疗,最后以附桂法或附子法收功。这套治疗方案,临床效果很不错,特别是针对刚刚开始感冒发烧的患者,效果更佳。可是当用退烧法无法退热,或者热退后又反复发烧时,就会六神无主,不敢放胆去用附片。

事实上,当外邪进入人体,临床治疗上如果除邪未尽,久而久之,余邪就会寻机越陷越深,从而在体内由郁而瘀,最终会瘀而化毒,形成肿瘤、癌症等不治之证。因此,临床上应抓住每次感冒难得的契机,在扶阳护正的前提下,既要把新感处理干净,又要将体内累积的伏邪赶尽杀绝,同时补强身体的阳气,以绝后患,四逆败毒法正是立足于此!

据此,这次的感冒发烧调整了治疗思路,当晚即用四逆败毒合解三阳类型,一碗药下去,烧退、咳止,续服两剂痊愈。这次用药,不仅我第二篇 四逆败毒综合法这么严重的感冒发烧很快痊愈,与我同时外感的两位同事,一起喝药也顺带着治好了。最为关键的是,愈后非但没有大病初愈之乏力,反而感觉神轻气爽,精力旺盛!

处方:

制附片75g,炙甘草15g,生姜60g,清半夏50g,广陈皮45g,独活30g,白芷50g;黄芩25g,前胡30g,炙麻黄25g,杏仁30g,鱼腥草60g,鲜竹沥250ml(兑入)。五剂,水煎服,日一剂。

本方为四逆败毒合解三阳类型,法以四逆立极,扶阳护正,以期鼓邪外出,新感旧疾一并而解。因见严重咳喘,在基本法的基础上加麻杏竹甘,从肺论治;嗓子痛痒,加鱼腥草对症施治;因发烧,加黄芩、前胡、白芷、独活,取意于九味羌活,合解三阳,退热解表。九味羌活用生地牵引药性而入三阴,再以细辛由内达外,从少阴之表而解;四逆败毒则代之以四逆固护坎中一阳,立极少阴,再重用风药独活,以其力胜雄浑,既能入少阴之里,又能避免生地凉遏气机,更合道妙。

如前所述,在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之下,适用这个立法的患者非常普遍。那么,其优势究竟在哪里呢?可以说四逆败毒法包罗万象,举一千从!通过加减变化,临床上能够治疗绝大多数类型的发烧。无论是太阳发热、阳明发热、少阳发热;或者是太少两感、夹阴伤寒;也不管是普通感冒发烧,病毒性流感发烧,或是其它情况反反复复的发烧不愈,统统都可以用此法打包解决。在临床上,我们不需要去辨什么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柴胡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等等。用此法,一切所谓的“证”均可毕其功于一役,伏邪新感一网打尽。即使是温病高烧,用此法加减,照样能够手到擒来。本书之后的篇章,我们还会为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此方的关键在于用四逆为大法,扶正祛邪。由于病人阳虚阴盛,真阳不足,不能鼓邪外达,用四逆败毒,既可使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里阳亦不会因之而外越。这样处方的目的,不管是新感还是旧疾,外敌或者内奸,均可全歼于三阳地界而又不伤正。此法用药三阳兼顾,层层设防,剿抚兼施,步步歼敌,既可处理正邪相争之发热,又能防止三阳传变。

问题是,有外邪时重用附片,会不会引邪入里呢?绝对不会!不仅如此,反而还能釜底抽薪,将隐藏在体内的伏邪一并驱除,斩草除根!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如《中庸》所云:“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凭栏问药,莫若月下听箫,山中闻松,当可于王师立法之趣旨,而心领神会。方中奇谋可居,须识其神韵流动,方外意蕴远致,尽是满目青山。

毒性感冒:剿抚兼施,合解

独活:天地阴阳,驭风使者

“独活,一名羌活”,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古称独活出于西羌者,名羌活。还有人认为,其母根为独活,子根为羌活,又有“独活为羌活母”之说。临床上,常常用羌活入太阳而理游风,独活入少阴而搜伏风,兼能祛湿、散寒。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关于独活的诗是这样写的:

“万里戎王子,何年别月支。异花来绝域,滋蔓匝清池。汉使徒空到,神农竟不知。露翻兼雨打,开拆日离披”。

为什么叫“独活”呢?是因其一茎直上,得风不摇曳,无风能自动,铁骨铮铮,虽内忧外困仍傲然独立,故称“独活”,其性味辛苦温,以祛风、胜湿、散寒、止痛见长。

道法自然,我们知道六气侵入人体是由外而内,由三阳传变到三阴。而独活的力量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是把人体内部的“风寒湿”由内而外地枢转出去,转到哪里去呢?从三阴拖到三阳,再在其它药物的配合和帮助下,将邪气推出体外,所以有人也将独活的作用归纳为温经走表,这就是独活的独特功能。

由内而外的秘密。

独活乃风药,行的是风。风是六气中很特殊的一气,风不仅生于东方,四面八方皆可生风,故谚称八面来风。《灵枢》有一篇叫“九宫八风”,篇中即专门谈到由八方来的八种风,如我们经常说的东风、西风、南风、北风、西南风、西北风,但从未讲过东湿、西湿、南湿、北湿;亦未见东寒、西寒、南寒、北寒的说法,这是风与其余五气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

风还有另外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即《河图》所云:“风者,天地之使也”。这是什么意思呢?“使”就是使臣,风为天地之使,表明风是天地的一个代表。天地之气要发生什么变化,都可以从风中反映出来。比如,天气要转寒,会先刮北风,所以北风一起,我们就知道天要变冷了。同理,天要转热转湿,会先起南风。天地之气的变化虽然复杂,但只要把握住了这个“风”,天地变化的底细我们便了如指掌。

《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又说“风为百病之始”,就是因为百病皆生于六气,而风为六气之使。风,可以将天地之间的六气带入人体内;同样的,风也可以将人体内的风寒湿带出人体外;因为人体和天地之间的气是相通的,是可以互传的。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

那么,临床上怎样抓住“风”这个使者,从而把人体内的风寒湿邪带出体外呢?

此非独活莫属!

独活是驭风使者。抓住独活,就抓住了体内的风寒湿,就可以用驭风使者将之由内而外地枢转出去。独活驭下之风,其作用方向是由三阴到三阳,再由三阳到体表。人体内的风寒湿邪,本来是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之状,但临床上施以四逆败毒综合法,独活一用,如虎啸龙吟,立时春风化雨,太和之气阳和布春,从而一举荡平风寒湿邪,刹那间便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当独活将“风寒湿”从三阴枢转到三阳,其力将尽,邪至三阳区域之后如何处理呢?

拖刀斩!

旋即透表解肌、合解三阳,以白芷领陈皮、防风、前胡,精兵集结,将独活枢转出来的“风寒湿”邪立斩于三阳地带!王师运筹帷幄,算无遗策,本法关键点之二即是白芷。

白芷:诸阳峰会,白虎戏朝

回顾经典,我们看到温胆汤的创立确是意味隽永,代表着中医前辈们正式向柴胡剂发出了挑战。柴胡汤专功少阳,但用于少阳病外之疾,其效过于猛烈,会出现很多副作用。所以后代医家就不断地在柴胡系统里创造出一些方剂,让药物作用于少阳区域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柴胡的副作用,温胆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柴胡的伟大是力透膜网,亦即三焦区块,后代医家顺此意象,巧取富有网膜的本草为引经药,在温胆汤中大胆起用竹茹代替柴胡。所以,温胆汤同样可以把药性引入膜网系统去清热、化痰,从而调整人体的气机。温胆汤把柴胡能做的事情几乎全都做到了:用竹茹清热、陈皮通气、半夏化痰,三焦上得来,气机下得去。但是,温胆汤无法治疗少阳病的发热,真正到了少阳发热还是要用回柴胡。

虽然温胆汤尝试了很多加减法,却终究还是治不了发热,而王师的立法就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小柴胡汤的功能全部都做到了。不仅如此,其兼顾得更加全面,不会漏掉那些没有辨证出来、隐藏着的兼证,因此在临床上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只要是三阳发热,不管是太阳发热、阳明发热、或者是少阳发热,四逆败毒全部可以打包解决。

此中关窍就是重用白芷!

温胆汤引入少阳区域的药是竹茹,而在四逆败毒综合法中用的是白芷,更胜一筹!因为白芷可以把太和之气引向头,头为诸阳之会。“诸阳”,当然就是所有的阳,包括太阳、阳明和少阳,白芷都可以把太和之气引进去,引入到三阳!

平时我们在治感冒的时候,明明看到的是典型的桂枝汤证、葛根汤证,为什么在吃了桂枝汤或葛根汤之后却没有好转呢?有两个原因,一是患者正气太虚,无力鼓动阳气而抗邪,而本法用四逆扶正祛邪,这个困难就迎刃而解了;二是因为少阳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当外邪已经进入少阳地界,而医者不查,简单地用桂枝汤或葛根汤去处理,所以根本无效。

本法中,王师将“白芷配黄芩”称为白虎法,因为白芷本来就是入阳明经的药,可以引领黄芩到阳明区域去清热;白芷配合黄芩和前胡,又能够和解少阳,退热除湿,顺水推舟把少阳的问题也解决了。

临床上运用四逆败毒综合法,使太阳病、阳明病、或者少阳病的处理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不用再去费尽心机地辨证到底是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是小柴胡汤证?还是小青龙汤证?或者是身体疼痛?还是怕风、咳嗽?

四逆败毒综合法在四逆扶阳护正的前提下,重用白芷引领半夏、黄芩、前胡、陈皮,遇热清热,见痰化痰,有湿退湿,从而合解三阳,使烧立退,咳即止。重用白芷是关键!若剂量太小,则如隔靴挠痒,很难达到效果。

诸阳峰会,白虎戏朝,正显白芷独孤驱邪之英雄本色,神韵所在!

陈皮:惺惺中土,寂寂边安

在王师所创的诸多立法体系中,陈皮的剂量都用到了45克。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剂量呢?过去学习桂枝法的时候,特别是三阳桂枝综合法,陈皮的剂量一直是15~20克。扶阳医学的很多书籍里面,只要是桂枝法的处方往往少不了陈皮,剂量通常都是15~20克。

陈皮,金寿老人断为“通脾肺而疏肝”,脾、肺、肝,以陈皮一箭三雕,兼顾周全。四逆败毒法重用陈皮,其意寓此。

在《伤寒论》之橘皮汤中,橘皮的剂量,按照现在的标准换算过来是60克,况且汉代橘皮的质量和药力与现今的陈皮相比孰优孰劣,应是不言而喻之事。王师法于仲景之意,强调重用广东新会产的老陈皮,是尊古之一丝不苟。其醒胃和疏肝的效果均佳,临床验证以45克即可达到目的。

陈皮是理气药,如果方中一鳞半爪,浅尝辄止,加之脾胃虚亏又兼肝气不畅,药力的正常通行会被滞阻,身体就吸收不进去。比如,四君子汤是人参、白术、甘草、茯苓,体虚之人脾胃太弱抑或肝气郁逆,而无力化药,因此服后会有闷闷的感觉。怎么办呢?临床上就改服五味异功散,即在四君子的基础上再加一味陈皮,“通脾肺而疏肝”,症即解。四逆败毒重用陈皮,与五味异功散异曲同工。

陈皮通脾气可以增强消化能力,疏肝气可以解肝郁,其辛散芬芳,还可以疏通肺气,强化肺的呼吸,吸进更多的氧气,减少体内的二氧化碳。由于肺主皮毛,所以用陈皮又能戍边。四逆败毒立法体系之中,当独活把体内的风寒湿由里往外枢转的同时,还需要一味温和的药物来抵御外部的风寒,使人体不再重复受风邪侵袭,这味药就非陈皮莫属了。

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陈”字的本义是部队在山林、旷野行军作战时的阵形,如陈兵要塞;再者,陈皮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人的皮肤呢?因为陈皮可以“通脾肺”,而肺主皮毛,因此,陈皮除了“通脾肺而疏肝”的功能之外,还可以走表。陈皮就如一堵墙,可以挡住外面侵袭人体的风寒湿邪,守护边安。

王师本法中,重用陈皮通脾肺而疏肝,一箭三雕的同时又可以透表解肌,其神韵就在于惺惺寂寂,内外兼修,殷护中焦的同时,又能戍边。

半夏:上承天机,下接地气

半夏的主要作用是通阴阳,上承天机,下接地气,其功有四。

半夏通阴阳的第一功是枢转。一旦用了半夏,原来堵在身体某个地方的死水或者痰饮,就会瞬间下行。半夏可以把体内的痰饮或者死水先吸收,然后再枢转到别的地方排出去。在上一篇麻杏竹甘综合法里面,我们已经详细探讨了重用半夏的枢转作用。

半夏的应用指征主要看肺脉。如果肺脉出现湿滞或滑滞,说明肺上的痰正在形成,就像有一层薄薄的“膜”包裹着肺,从而阻碍了肺与大气之间的交流,人体吸到的氧气会减少。此时半夏就正当其用,可以把肺上这层“膜”揭下来丢掉。四逆败毒重用半夏的目的,首先是能够把肺清扫干净。

半夏通阴阳的第二功是引阳入阴。半夏是在夏天到一半的时候采收,所以叫半夏。半夏在夏季的时候就开始行收藏之令,能够把浮阳收入体内而提前归根,所以金寿老人称其有引阳入阴之能。比如,人的卫气在白天会保护着我们的身体,晚上就要缩回到营气里面去休息,这个过程一旦出现障碍,就会导致睡眠问题。《黄帝内经》里的半夏秫米汤,半夏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睡眠,本法重用半夏,亦同于此!

半夏通阴阳的第三功是交通上下。比如心下痞,人体中焦被痰水堵塞从而造成阴阳不合,而一入半夏,就能够把脾胃里面的痰湿直接丢掉,从而打通上下,帮助人体的阴阳重新融合。仲景的几种泻心汤里面都用了半夏,就是治疗中焦无力造成阴阳隔绝的方子。从四君子汤加陈皮到五味异功散,如果再入一味半夏就变成了六君子汤,其目的也在于此。《内经》上说胃络通于心,还连着少阴,所以重用半夏解决了中焦痞塞,就可以交通心肾。

半夏通阴阳的第四功是合解三阳。《神农本草经》说半夏可以治“伤寒寒热”,其实这就是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小柴胡汤证的病位主要聚集在人体的三焦区域,如果从有形的角度来看,三焦就是人体的肌腠网膜,柴胡剂、温胆汤、少阳桂枝法都需要用半夏,消散少阳淋巴网膜三焦系统的痰饮死水和痞块结节。所以用柴胡去疏导三焦网膜的时候,仲师在方剂里面也放了半夏,以期把三焦区域的脏水、死水都抽掉,加速少阳网膜的清理。本法重用半夏,就有协同诸药合解三阳之目的。

通观此法,以四逆立极于少阴,稳坐中军,运筹帷幄,独活托邪,三军用命,戮力同心,破敌于三阳,再以半夏横刀立马,直捣黄龙,贯通上下、纵横阴阳以剿贼务尽,继之审时度势,又合麻杏竹甘,更能巩固太阴,当令天朗气清,妙到毫巅!

在扶阳立法的体系里面,每一个法,都是对生命深沉的思索;每一味药,都是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更是自然能量的磅礴流转!扶阳,是对生命如实的尊重,对经典真正的传承。

本案中病人在广州工作,好食寒凉,特别喜饮冰镇啤酒。于2016年8月发烧,连续十个月反复发烧不退,最高烧到40度,不分时间。该患者先后在广州、平顶山、郑州三地住院治疗,均不果。2017年6月初转至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依然无效。万般无奈之下,病区主任带着病人找到扶阳基地的学员何老师,寻求中医治疗。

在王师的口传心授下,运用四逆败毒综合法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烧,可谓是火神门团队的拿手好戏,门内高手如云。这个病人恰于此时就“撞”对了门!

细查病者,既无咳喘积水,也无心衰迹象,西医各种检查都做了,什么病都没有,但就是高热不退。协和医院无能为力,但何老师却成竹在胸,诊断之后,建议病人立即岀院,带几副中药回河南老家吃,即能治好。

处方一:

江油附片90g(先煎2小时),炙甘草15g,鲜生姜75g,川羌30g,白芷60g,金银花200g。

何老师用的是四逆败毒基本法,未做加减。以四逆扶阳护正;川羌白芷,宣表祛邪;加金银花,透热转气。大道至简,力专效宏,何老师寄望于一箭中的。

王师创立的这个精简版四逆败毒法,近年来火神门团队的同仁们屡用不爽,特别是针对感冒后到医院打了几天点滴,但还是无法退烧的湿郁发热的患者,用此方化裁,疗效确定。

再看患者:每天四次稀便,舌苔厚腻质暗,脉数且沉紧不浮。这些症状至少说明了患者中焦郁堵,气机不能下行,脾虚湿盛而胃气不降,从而造成中焦郁滞而发热。何老师据此辨为湿郁发热,信心满满,其思路是用此方作为先遣部队,与病邪先打一打,赢了,收功;打不赢,再调兵遣将也不迟。

病人遵医嘱回到河南老家,服用何老师的处方之后,果不其然,十个月久治不愈的高热,一剂烧退!患者、家属、医生,皆大欢喜。然而好景不长,三天后病人又开始发起烧来,体温最高烧到38.2度,喉咙痛,全身也疼,嘴里还长出个小口疮,每天稀便三五次。何老师闻讯后,嘱续服原方。但几天后病人告知用药无效!病情原形毕露,又回到高热不退。

为什么退烧后会再发热呢?有两种可能:

一是病邪可能由阴转阳,此时会反发热。由于患者正气虚弱,没有力气托邪外出,寒伏于里,所以脉象不浮反沉。由阴转阳的脉象关键在于脉沉,比如《伤寒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指的就是少阴而兼太阳之表的问题,仲师说“脉沉者”即是此意,脉沉主少阴里寒,再发热是邪气由阴转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向外一推就退热了。处方一用四逆败毒把病邪往外推,由阴转阳的可能性是有的,既然如此,何以患者续服处方一后而无效呢?

二是病邪或许已内陷至厥阴或血分,病人极有可能是三阴温病发热。反观整个治疗过程,患者住院十个多月,打了那么多的抗生素和激素,冰冷的液体似寒湿之邪,早已深入厥阴甚至血分。因此,该病人三阴温病发热的可能性极大。与何老师详细沟通之后,我便给患者开了一副清营凉血、清热解毒的温病方。

处方二:

炙黄芪90g,二花250g,白芷90g,大秦艽30g,炙升麻25g,生鳖甲45g(先煎),水牛角90g(先煎),元参45g,丹皮30g,生地50g,生甘草25g。三剂。

病人吃完处方二两剂后,体温随即恢复到正常水平。三剂服完过后,体温降到了35度多一点,除了尚有喉咙痛之外,别无它恙,情况似乎好转了。但此时病人却出现了一个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症状:原来白厚腻的舌苔一下子变成无苔了,整个舌的表面干干净净,一点苔都没有!

处方二与四逆败毒综合法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君药是炙黄芪,没用四逆,但正是这个地方出了问题,致使病人出现了光苔!为了引以为戒,吸取教训,有必要重点讲讲这个方子,以提醒大家免蹈覆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真正做到“以病为师”。

当看到何老师用微信发来的舌苔照片时,我突然间感到毛骨悚然……因为这样的舌苔,过去自己在大病期间时常出现,一旦如此,麻烦可就大了。

舌上无苔,提示病人可能精气欲绝,无精如何化气?无气上蒸,又怎能有舌苔呢?此其一;再者是寒药应用太过,阳气上不来,其结果同样会造成气化无能,当然也就没有舌苔了。

处方二中,水牛角、生地、丹皮,法于犀角地黄汤,犀角换成水牛角,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升麻、鳖甲,法于升麻鳖甲汤,枢转厥阴少阳,鳖甲入厥阴挖邪,升麻托邪出少阳。大秦艽,鳖甲,法于秦艽鳖甲散,清热除蒸。另加二花透热转气,白芷合解三阳,用元参清热凉血又防止热病伤阴。思路虽然清晰,但整个处方太过寒凉,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弃用四逆,而任以炙黄芪为君,黄芪运转的大气中,俱是寒凉!

无四逆何以败毒?

由于医生与病人远隔千里,只能网诊,而扶阳医学最重要的脉象信息又无法获取,因此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够。所以立法处方没敢用四逆为大法,以致于凉药打压太过,阳气伏郁于下,抬不起头来。阳气郁闭造成津液无法蒸腾以上养,以致于病人咽喉疼痛,口干舌燥,舌苔全无。

病人及其家属倒是千恩万谢,谢天、谢地、谢医生,终于退烧了……但是,作为医生,我们心里明白,这个处方是失误的!一旦阳气伏郁于下而不能宣发,长久以往将会造成伏热难透的半生半死之局,临床治疗会非常麻烦。如不及时纠正,今后可能还会反复发烧,继续出现高热不退之状。另一个结果,伏热郁闭难以透出,该病人可能再也烧不起来了,体温永远就保持在35度左右,僵尸一般!

怎么办?!病人的舌苔照片摆在面前,无声地拷问着我!想起了彭重善师父一再的告诫,对待每一个患者,一定要树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思想,切不可盲目处方。我为什么会那么大意呢?一丝不苟的精神哪里去了?

记得在基地讲课的时候,我常常告诫大家,孩子感冒或扁桃体发炎,千万不要到医院打点滴,千万不要用抗生素。如果在医院输液几天,再去看孩子的舌象,舌苔就没了,阳气被寒凉压制,郁闭于下,将来可能会百病缠身。说着别人,却忘了自己!我上面的处方与西医的抗生素又有什么区别呢?如出一辙啊,钦安祖师的那句话此时如滚雷一般响了起来:滋阴降火,杀人无算!

恐惧、苦闷、懊恼、愧疚、悔恨,五味杂陈!

真是当医师难!当个好医师很难!当个好的中医师更是难上加难!唯有发奋进取,励精图治,才是中医人应有的态度。失误不可怕,犯错不可怕,怕的是不知对错,死不悔改,甚至在错误的道路上执迷不悟,越走越远。

难过中,我还是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次认真地向王献民老师请教,他指出:总观此病治疗过程,患者舌淡暗、无苔,并有瘀斑和淋巴滤泡,说明病人长期贪食生冷,内伤脾胃,以致湿郁气机。由于之前西医治疗期间,不但没有化湿健脾,反而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从而导致久病难愈,伏热难透。又因为患者痰湿久居,由“郁”而“瘀”,致使气血不能畅行,血内瘀毒更加难以透出。加之处方二中凉药太过而伤阳,导致体温过低,阳气郁闭于下,无法正常气化,从而造成了目前的坏病之局。

详细分析了病情后,王师还为下一步的治疗指明了方向:法宜四逆为大法,用附子大温坎水,化冰体为液体,化液体为气流。再以温病方为常法,透邪以清血毒为要。又因患者精气极亏,用四黑散补益精髓为法中法,添油加水,填精续命。

王师建议用下方一试,若能由阴转阳,阳气来复,生命之火点燃,便能重现光明。

处方三:

制附片90g(先煎二小时),独活30g,上安桂25g(后下),鹿角片45g(先煎),生熟地各30g,元参30g,清半夏50g,炙升麻20g,生鳖甲30g(先煎),筠姜45g,炙甘草15g,乌梅30g。三剂,水煎服。

反应:

处方三服用两剂后,体温还是维持在35度多一点,没什么变化。第三剂服完后开始发烧,最高时体温38.7度。但病人感觉比较舒服,不难受。这时基本可以断定,此时的发热是由阴转阳之兆。

至此峰回路转!

处方三回归到四逆败毒法之正途,以之加减而成。由于病人服用处方二之后,体温过低,故病不在三阳,因此不用白芷、陈皮等合解三阳的药。加之舌苔全无,已现精亏欲竭之象,故用四黑散以补益精髓。处方二中凉药太过,阳气被压制郁闭在内,无法透达于外,加升麻鳖甲以枢转厥阴少阳,里透外达。病人腹泻,“下之利而不止”,专取乌梅,法于乌梅丸。鹿角片填精透邪,助力四逆扶正,同时取龟鹿二仙添精之意。

方中君臣佐使,层次井然,寒温并用,擒贼擒王。用四逆败毒为大法,以四黑散为常法,以升麻鳖甲为法中法,即成桃园三义,群龙腾跃联袂而出,扶正、填精、枢转;将病邪从里经推至表经,由阴转阳,恰如钱塘潮涌,使阳气来复,正是: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四黑散”。很多扶阳人对用滋阴药不理解,此处就涉及到了“寒温并用”。

四黑散:吸星地髓,玄冥神功

生熟地、元参、上安桂,名曰四黑散。当精气极亏兼有痰湿瘀阻之证,舌象出现光苔或腐松苔,此时必须要用四黑散补益精气,以添油加水,同时又不至于瘀阻经络。

四黑散的神韵在于生地和熟地。《神农本草经》上说:“地黄,亦名地髓”。因为地黄是吸接地气的一味药,能够尽取土中精髓,故曰地髓。一块肥沃的田地,种过地黄之后,就会贫瘠十年。如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地黄,那么从第二年开始,种出来的地黄就成了次品。劣质地黄,除了“腻膈”,补髓的功效基本丧失,人食后也难以消化。

地黄含铁量很高,从现代医学的意义上来讲,地黄又是很好的补血之品,因此《神农本草经》里面讲到“填骨髓”的药中,唯一常用的植物药就是地黄。地黄可以改善骨髓的造血机能,特别适用于血虚贫血的病人。金元时代的刘河间有一个方子,叫做地黄饮子,把这个方子放在扶阳大法的框架下,通过辨证加减,治疗现代的骨髓病效果就很好。

地黄的吸髓效用,犹如金庸笔下逍遥派的北冥神功:“取一分,贮一分,不泄无尽,愈积愈厚,犹北冥天池之巨浸,可浮千里之鲲。”然而,我对地黄这味药,却是爱恨交织!恨在前,由于大病其间,被庸医以“滋阴降火”误治,六味地黄丸成箱地吃,以至成为坏病,深受其害;爱在后,是因在扶阳立法的前提下,用四黑散屡起沉疴,治疗中风后遗症、牙痛烂嘴、精亏发热,以及热毒壅盛的化脓性脓肿、肺脓疡、肝脓疡、急性胰腺炎等等病症,均是百战百胜!每于此刻,心中满是对王师无限的感恩之情。

四黑散法与郑卢医学的封髓丹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相映成趣。封髓丹的构成是:黄柏、西砂仁、炙甘草、木蝴蝶、上安桂。其中,生地相当于黄柏,封髓丹用黄柏引归离位的相火,四黑散以生地收聚浮游之虚火;熟地相当于西砂仁,封髓丹用西砂仁纳五脏之气归肾,四黑散以熟地入肾填精;元参等同于木蝴蝶,封髓丹用木蝴蝶金降生水,四黑散以元参直接加水;双方俱用上安桂,引火归元,其意不谋而合,可谓“殊途同归,其致一也”。

在本篇四逆败毒综合法中,四黑散是以药物组合出现的,其功用在于补益精髓,应用指征是针对精气极亏,但又有痰湿瘀阻之证的患者,舌现无苔或腐松苔。比如,本例患者就出现了无苔,为防患于未然,四黑散先用上,已病未病一起治。四黑散作为“法”,在本书后面会有系统的论述为读者朋友们做详细介绍。

处方四:

制附片90g(先煎二小时),独活30g,上安桂25g(后下),鹿角片45g(先煎),生熟地各30g,元参30g,清半夏50g,炙升麻20g,生鳖甲30g(先煎),细辛25g,青蒿30g,茵陈60g,筠姜45g,炙甘草15g,乌梅30g。二剂,水煎服。

反应:

因为抓药困难,两天时间仅服药一副,体温从39.6度降到38.4度,但第三天体温又上到40.2度,病人觉得很不舒服。同时,服药后出现腹泻的症状,一天三次。

病人服处方三开始发烧,最高时体温38.7度,观舌象又有湿热。故处方四在处方三的基础上加茵陈和青蒿,祛湿退热;加细辛专取少阴。二剂服完后再转服处方五,六经合围,收功。

处方三和处方四都用了升麻鳖甲,同样的,在许多大病难症的治疗过程中,都能见到升麻鳖甲的影子,升麻鳖甲无疑为扶阳医学最锐利的武器之一。

升麻鳖甲:妙转枢机,乾坤挪移

妙转枢机,里透外达,乾坤挪移,阳气来复!这是我们对于升麻鳖甲的定位和理解。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伏热难透,至虚有盛候,以及在很多大病危症的生死关头,升麻鳖甲的运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治疗瘀毒内陷的高热不退,妙用升麻鳖甲,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病入太阴可以建中,病入少阴有细辛独活,用四逆败毒合解三阳,由内达外,透表解肌,太阴少阴之难题均可迎刃而解。但是,一旦病邪深入厥阴和血分,细辛就鞭长莫及,独活也只能望尘兴叹,此时唯有鳖甲披坚执锐,升麻枕戈待旦,方可于千钧一发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救患者于水火。

升麻鳖甲,取意于升麻鳖甲汤,该方是治疗阴毒阳毒的名方,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查其各种医案更是浩如烟海。比如,用升麻鳖甲汤可以治疗慢乙肝、肝纤维化、子宫肌瘤、红斑狼疮、血液病、骨髓病、荨麻疹等等,即使浏览这些资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遑论细致地去学习和掌握了。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升麻鳖甲呢?

鳖甲引入厥阴,升麻转出少阳;二者联袂而行,枢转厥阴少阳。仅此一语,便道破天机!

有关鳖甲的功用,吴鞠通在青蒿鳖甲汤的自释中是这样说的:“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因其点明了眼目,即鳖甲的主要功用是“领之入也”,入到哪里去呢?入到很深的阴分去,临床上就是偏于厥阴和血分的区域。

厥阴是六经中最深的,过了厥阴就是血分。由于鳖甲可以往很深的阴经里面钻,因此,其作用点是偏于厥阴和血分的位置。其主要功用是破阴,而非滋阴,鳖甲并不是一味滋阴退热的药!在青蒿鳖甲汤中,退热的是青蒿,鳖甲功在破阴,只是把其他药物引入阴分,“领之入”而已,吴塘的自释即是此意。

再看本医案的处方四,既有升麻鳖甲汤之趣,又兼青蒿鳖甲汤之意。其目的就是用鳖甲引入厥阴,以青蒿来退热,然后再用升麻转出少阳。过去我在读《本草备要》和《医方集解》的时候,一直以为鳖甲是滋阴药,能够退热,虽然临床上误打误撞也会有效,但却是没有抓住根本,没有理解这味药的实质。

用鳖甲的关键是“引之入也”,临床中掌握了这个诀窍,就抓住了“七寸”。比如,慢乙肝的治疗就有很大的机会用到升麻鳖甲,乙肝病毒是阴分之邪,那么就用鳖甲钻进去挖,把厥阴肝经的垃圾挖掉,把肝经挖通,再将其他药物引进去杀灭乙肝病毒,当年文道长为我治病的时候,就时常釆取这种治法。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再去看那些治疗红斑狼疮的医案,白血病的医案,骨髓病的医案等等,很多疑惑也就不攻自破了。

回到本医案的处方三,当时这个病人并没有发热,而且体温偏低。既然不发烧,用升麻鳖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让患者重新发热!

由于该患者十个多月发烧不退,打了十个月冰冷的点滴,早已病入厥阴。再加之处方二过用凉药,将阳气压制于内,造成伏热难透。临床上,只有用鳖甲把郁闭的阴邪挖开,阳气才能喷薄而出,再用升麻转出少阳,如此,患者才有治愈的希望。所以,处方三用升麻鳖甲的意图,并非是滋阴退热,而是为了透邪外出而发热。

读到这里,大家还会认为鳖甲仅仅是一味滋阴药吗?

患者服用处方三之后,阳气的郁闭束缚便解除而外达,由此出现由阴转阳之兆而发热。接着在处方四的立法结构中,随即加入合解三阳的药物,顺水推舟,驱邪外出。所以,临床上是需要发热,还是需要退热,做到了成竹在胸,才能进退自如,参透病“机”而不为病“相”所牵引!升麻鳖甲的运用之妙,只要存乎于心,便是医者手中最锐利的武器!

升麻鳖甲联袂使用,一个进去,直入阴分;一个出来,转出少阳。应用升麻鳖甲作为法中之法,与其它立法组合应用,临床上治疗很多大病危症,均能屡见奇效。近期观王师治疗一位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血小板接近900单位,是正常值的三倍。怎样才能把粘稠的血液化开呢?王师就用升麻鳖甲加水蛭,鳖甲引着水蛭钻进去,利用水蛭的力量融化血液,再以升麻转出少阳,血小板就降下来了。这样的组方精确到位,三阴三阳气机运行,疾病的起承转合,清晰明了。假如单用所谓降血小板的专药,效果就不会如此之好。

升麻和鳖甲也不一定非要同时使用不可,我们看《千金方》和《肘后方》中,很多治疗阳毒的方子没用鳖甲。如果病邪本身是要往外发的,只用升麻透邪解毒,就不需要鳖甲“引之入”了,反而还会加一点往外推的药,比如桂枝,《卢氏临证实验录》里面有几则治疗皮肤病的医案,就是这样用的。因为鳖甲是往里面钻的,目的是把邪气由内挖出。

本书的医案中,有时用升麻,有时用鳖甲,有时升麻鳖甲又同用。这么用的关键在于组方思路:想钻进去,鳖甲;想转出来,升麻;既要进去又要出来,鳖甲升麻。临床治病一定要有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路,不能简单地套用经方,墨守陈规。

下面我们再谈谈鳖甲的搭档~升麻。

升麻是争议性相当高的一味药,由于名字里面有个“升”字,因此自金朝之后,都是以“升”来论其药性。到了宋代,升麻又被应用到很多治痘疹毒疮的方子中,如热毒闷在内,血分的痘疹无法外达,就用升麻将之散出来。

升麻的功用由此形成了两套路子,一是升提,二是拔毒。

升麻的功用到底是升提还是拔毒呢?还原到《神农本草经》的续篇《名医别录》,其中讲到,如果风寒湿把热毒郁闭在内,就必须要用升麻把毒透出来,只是拨毒,若从厥阴病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外面有风寒湿邪,里面有热,这种里热外寒相互格拒的状态,就会内烧而出毒素,所以用升麻来交通阴阳。比如,张仲景的麻黄升麻汤,大概走的就是这个路子。

到了扶阳派的卢铸之时期,老人说升麻“有车辐之纹,能分阴分阳,分清分浊,引毒气外出或下行,凡毒凝于气血之间,皆能治之。”所谓“车辐”,就是车的轮辐,含有“枢转”之意,其“枢转阴阳”的概念呼之欲出。卢老接着指出:“升麻与鳖甲同用,鳖甲乃纯阴之物,得水土之精而成,凡气血交流之毒,在阳者引之随阳而出,在阴者引之下降。”也就是说,升麻不仅可以从阴分把毒“枢转”出去,还能够从少阳阳明把毒推出去。实际上,卢老论断升麻的作用点,就在厥阴以及少阳网膜。

王献民老师在卢老“枢转阴阳”的基础上,又逐步创立和完善了三阳与厥阴合病的“枢转”体系,即:太阳厥阴,麻黄升麻;阳明厥阴,白芷郁金;少阳厥阴,升麻鳖甲。继续看处方五。

处方五:

制附片90g(先煎二小时),独活30g,上安桂20g(后下),清半夏50g,炙升麻20g,生鳖甲30g(先煎),青蒿30g,茵陈60g,细辛25g,筠姜45g,炙甘草15g,乌梅30g,白芷75g,黄芩30g,防风30g,茅术50g,广陈皮45g。一天一剂,水煎温服。二剂。

反应:

病人太阴开泻太过,阳明不合,因而发热不退。由于病人继续腹泻,一天三次,再用生熟地,元参,鹿角片已不妥,故此方中去之。病人已由阴转阳,加白芷75g,黄芩30g,防风30g,茅术50g,广陈皮45g,合解三阳。本来预计二天内可以退烧,因抓药困难,二天才服了一剂药,药量不到位,致使第三天才退烧,比预计退烧时间推迟了一天,嘱再续服上方五剂,收功。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处方三、四、五,三个方子里都用了乌梅。四黑散可以添油续命,升麻鳖甲妙转枢机,那么乌梅呢?

乌梅:梅花三弄,融合阴阳

过去我患肝病期间,脸色潮红,嘴唇焦干,舌苔黄黄的,但手脚又是冰冷的,寒处大寒,热处大热,正是典型的乌梅丸证。可为什么吃了那么多的乌梅丸后还是无效呢?从十几年前开始,这个疑问就一直梗在心里,我对乌梅丸也慢慢丧失了信心。

直至后来在献民老师的指导下,又把乌梅丸重新拾起来,让我意外的是,临床效果奇佳!一些稀奇古怪的疾病,比如:莫明其妙的高热不退、忽然一下的狂咳或狂呕、子宫息肉、慢性肠炎、大肠癌、以及西医的“性腺轴”相关免疫疾病等等……加了乌梅之后,疗效就会显著提高。在事实面前,我不得不对乌梅丸刮目相看,重新认真地学习,而这个醒悟的过程,因此历经了十年的漫长时间,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乌梅的奇妙在于交合阴阳,即能够把已经离决的阴阳重新粘合起来。梅花在冬季腊月冰雪中绽放,然后走过一个完整的春季,直到夏天来临的时候,才慢慢结出乌梅这样一个果实。从五行和八卦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北方坎水之位的肾,横跨东方震木之位的肝,再到南方离火之位的心,后天八卦左半边的升华之路,一个乌梅全走完了,所以乌梅具交合阴阳之殊效就不难理解了。下面抓着坎水,上面拽着离火,一上一下,往肝木方向拉,这就是乌梅这味药的着力点。一言其功:梅花一弄,交合阴阳。

处方三、四、五中为什么都用了乌梅呢?治疗发烧的方子加用乌梅,源于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书里有十五则医案用的是乌梅白糖汤。彭老说,当一个人高热烧得神志不清时,脉象一开始是洪大带劲,但久按沉取又是空的,这样的温病发烧就用乌梅白糖汤。其思路是恢复厥阴的能量,温病发烧才能够退得下来,正如《神农本草经》上说,乌梅“下气,除热烦满,安心” ,可以收回相火。再言其功:梅花二弄,吸纳相火。

《伤寒论》中乌梅丸“又主久利”。按厥阴病辨证条文来说,如果“下之利而不止”,就有用乌梅丸的机会。乌梅主治痢疾,大便带血带脓。在临床上可以扩充其用,比如治疗慢性肠炎,以及病入厥阴的腹泻。本案中,从何老师一开始进行治疗的时候,患者就有腹泻,这到底是太阴的理中汤证,还是厥阴的乌梅丸证呢?俱中!若在太阴,方中有附子,上安桂,筠姜;果为厥阴,乌梅设防,更绝病进。三言其功:梅花三弄,主治久利。

本案中,乌梅功于阴阳和转,妙在清劲处,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乌梅之用“八面玲珑”,我会在后面的“专药法”篇中与大家详尽分享。

综合来看处方五,王师兵行二路,分进合击:

三阳方面,防风、白芷、黄芩、独活,取之于九味羌活,透达三阳,退热解表;半夏配陈皮,调节太阴阳明升降自然。这样处方的目的,不管是新感还是旧疾,外敌或者内奸,凡犯我三阳者,新仇旧恨一起算,远近必诛。用药三阳兼顾,层层设防,剿抚兼施,步步歼敌,既可处理正邪相争之发热,又能防止三阳传变。

三阴方面,附子、细辛、干姜、茅术、上安桂、甘草,太阴少阴;厥阴再加乌梅。这样一来,三阴也封得密不透风,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用药全部到位。不管病人是太阴的湿郁发热、少阴的夹阴伤寒、或者是厥阴的伏热难透,均能打包解决。

鳖甲引入厥阴,升麻托邪外出。转出少阳之后,少阳阳明有白芷黄芩;太阳之表用防风陈皮;湿热下茵陈;虚热上青蒿。总之,见病治病,对症治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三阴三阳,六经合围。如此层层设防,步步为营,伏热岂有不透之理!

看整方气韵流动,一草一药,信手之间,浑然天成,无有畔岸。王师之于药性的理解和用实,真是点石成金,妙参天人,令人叹为观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案一波三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内容虽显庞杂,但“形散而神不散”。有心人若能循此门径,悟道扶阳,则如仲师所云之“思过半”矣。

为了更好地了解治疗此病的来龙去脉,以下微信截图与大家分享。

 

 

 

 

 

 

 

 

 




第三个故事,讲述用中医治疗一位因股骨头坏死,行两次手术后,发热不退且阳亏精竭的病人,整个过程是在微信群通过网诊完成的。由于西医疗效不佳,病人的主治医生遂在微信群寻求中医师的帮助。患者家境贫寒,卖田筹钱治病,终因无力承受高昂的治疗费用,遂向医院提出放弃治疗,出院回家等死。当此紧急关头,群友们慷慨解囊,自发捐助附片、半夏……等等关键药物,在扶阳中医的治疗和大家的努力下,病人终于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患者女性,51岁,有五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长年服用糖皮质激素。因股骨头坏死住广西玉林某医院ICU病房,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关节感染,又进行了第二次病灶清除手术。术后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咳嗽、咳黄痰、气喘以及胸闷等症状。西医给予抗生素治疗后,痰由黄转白,痰量减少,但仍然反复低烧,发烧时间主要是下午和晚上。

其主治医生在微信群里提供的刻诊信息:患者现气喘无力、头晕、腹胀不欲食、反胃易吐、口干饮热、声低无力、小便短少、大便稀烂、四肢轻度水肿、咽痛、脚凉等症状。脉象:左脉数、细、弱、无力、沉取无;右脉沉滞、细、数、短。

通过对上述信息及患者舌苔照片的分析,王师认为病人是阳虚精亏、瘀毒内陷而发热。病情紧急,已到生死关头,亟须补益精髓,扶阳填精。若临床处理不当,病人便会灯枯油尽,性命难保。王师进一步指出,法宜四逆败毒加龟鹿二仙,添油加水,填精续命,服药后可能立即退热,也可能高热两天之后退热。待病人退烧后,再改用四逆败毒加麻杏竹甘综合立法,止咳平喘,里透外达,必要时可增加药量,一天服用两剂,如此这般奔腾冲击,方有一线生机。

处方一:

基地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白术15g,鹿角霜45g(先煎),龟板胶30g(烊化),西洋参20g(另炖),独活25g,防风20g,姜半夏45g,广陈皮45g,鱼腥草60g,炙甘草15g,干姜45g。三剂。

处方一的结构是四逆败毒基本法(白芷换成防风),加龟鹿二仙填精续命;再入鱼腥草,对症治疗肺部感染及咽痛。病虽在血分、三阴,但仍用气分和三阳药:白术和干姜建中,强脾胃以消化填精药;陈皮、半夏强行打通中焦,帮助二仙通关而直达坎地填精。

处方一与前面两个故事的立法又有变化。同样是发烧,为什么不用白芷黄芩合解三阳?又为什么不用升麻鳖甲枢转厥阴少阳呢?辨证!此时病人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舌象~杨梅腐松苔。这种舌象提示患者已精气极虚,本质是真阳亏损,因此脉象也是重取全无。精亏则不能化气,气不足则不能生神,病人此刻是阳亏精竭,瘀毒内陷而发热。值此千钧一发之际,龟鹿二仙正当其用,犹如道法中的添油续命。

龟鹿二仙:仙兽有情,涌泉出精

我对龟鹿二仙始终情有独钟,自2012年始,不仅自己长期服用,而且还频频应用于临床,救助他人。师父文道长有句谐语,说龟鹿二仙是我的师兄弟,兄弟之间要有情有义,互相帮助。可实际情况是,龟鹿二仙时常帮助我在临床上大显身手,救人于水火,但我却没有任何回报的机会。就算在庙前买龟放生,这种机会也是少之又少,不足挂齿的。

将龟板熬胶,再加上鹿角胶,这样就成了龟鹿二仙胶,其加减法中还可以用人参、枸杞等等。很多中医书把龟板胶归类于滋阴药,与鳖甲同类,此说典出李时珍前辈的论述:“龟首常藏于腹,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鹿鼻常返向尾,能通督脉故取其角,以补命、补精、补气,皆以养阳也。”因此后世之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龟板胶是纯粹的“养阴药”了。

事实上,按照我们的内证体悟和临床验证,龟板与鳖甲的道理如出一辙,同样都是开破力很强的一味药,龟板胶不仅仅是滋阴,更主要的功效在于破阴,而这点基本上是被人忽视的!只不过鳖甲引入的是厥阴,用鳖甲的开破之力去挖肝经,把肝经的垃圾挖掉,同时用升麻引之从少阳而出,枢转厥阴少阳。而龟板引入的是少阴,也是去挖,龟板挖进去是为了填精,所以加鹿角胶,直补其元阳。故龟板胶常常也以其滑利开破之性,来代替四黑散中的熟地用于中风病人的治疗。

不破不立,没有“破”就没有“立”。先破阴邪,才能再行补阴精而立。钦安祖师的经典方剂潜阳丹中,是由砂仁,附子,龟板,甘草组成。钦祖云:“潜阳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钦安公所说“有通阴助阳之力”,指的就是龟板的开破之力,即挖通肾经之力;又说“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讽世人只把龟板当成滋阴药,实在是牛刀斩鸡,大材小用。钦安祖师仙眼仙心,能有如此论述,真乃大医,明医也。

潜阳丹与龟鹿二仙两个方子,其立法思路是一致的,不约而同都用了龟板引入少阴,挖通肾经,继之以极为归,直入坎地。潜阳丹用附子补坎中真阳,而龟鹿二仙则以鹿角胶直补元阳。潜阳丹以姜汁炒砂仁,以期宣中宫一切阴邪;而龟鹿二仙加用人参以助建立中焦。

那么,处方一的组方思路又是什么呢?由于此患者正气不足,阳亏精竭,自身已没有能力托邪外出,临床上表现为烧烧停停,停停烧烧,反复发热难愈。治宜四逆败毒为大法,由内达外,扶正祛邪。再重用半夏陈皮,以雷霆万钧之势,务期打开中焦枢纽,使龟鹿二仙强行通关,直达极地,从而能够勤王保驾。

龟,在动物界中寿命最长。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龟之所以能长寿,其原因之一是其新陈代谢迟缓,龟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吃东西,也不至于死亡。而且,龟的体内没有致癌因素,这也是龟得以长寿的有利因素。鹿,古人认为是“仙兽”,《述异记》曾记载有“鹿千岁为苍,又为五百岁为白,又五百岁为玄,玄鹿骨亦黑,脯食之,可长生也。”也就是说,龟鹿乃有情之品,古人用龟鹿作为本方的主药,就是借此同气相求,而使人也能长寿。

“仙兽有情,涌泉出精”,源于我在内证修炼时的一篇笔记。自2002年始,大病中的我,每天都坚持打坐。那时双盘,单盘,都盘不住。无奈之下,便按师父最简单的要求,正襟危坐在椅子上,卷舌抵上颚,持子午诀,默念静心神咒。一开始的枯坐是最难熬的,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每次静坐都可以到45分钟,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打六坐。

一次大病出院之后,师父从台湾为我购买了龟鹿二仙膏,我断断续续吃了八个月,同时静坐修炼,这成为了我那段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也正是在这个大病初愈的恢复阶段,某个晚上七点多钟,服完龟鹿二仙之后便开始打坐。持子午诀,念静心神咒,很快就进入了功态。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突然间,不知在什么地方发出“嘭、嘭、嘭”的声音……与此同时,从右脚涌泉穴蹦出几个比芝麻还小的“精灵”,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蹦蹦跳跳地就从涌泉穴里出来了。我心中一阵惊喜,知道这就是师父说的“涌泉出精”。

我一阵激动,无声无息中,禁不住热泪滚滚而下,久旱逢甘霖,盼望已久终于如愿。人虽在静坐,内心却波涛汹涌,惊喜无限。所以,在我的内证笔记之中,我把这些从涌泉穴蹦出来的“精”称为“小惊喜”,小而无内的惊喜。

一开始只有几个“小惊喜”,忽然从涌泉蹦出来,然后至然骨,再从然骨顺着小腿内侧向上,蹦蹦跳跳,生龙活虎,神气十足,犹如在空中覆雨翻云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紧接着,这些“小惊喜”越聚越多,向着三阴交方向移动。

这些“小惊喜”到了三阴交就开始扎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顺着三阴交的经络走向,慢慢蠕动着,并自动地排列组合着。渐渐地,这些成堆的“小惊喜”形成了一个图案。当我内视到这个图案的时候,被彻底惊呆了~天啊!这不就是鹿角吗?甚至连鹿角里面的血管和流动的血液都清晰可见……原来三阴交所成的象,就是一支鲜活的鹿角啊!

我长舒一口气,犹如放下千斤重担,心中惬意无限,终于明白了!紧接着,这个由成堆成堆“小惊喜”组成的鹿角图案,又出现在了全身所有网状经络交叉的地方。文师父告诉我说,涌泉出精,是我近段时间以来,服用龟鹿二仙和打坐修炼的结晶。鹿角,它不仅仅只走督脉。督脉走在后面,任脉走在前面,冲脉走在中间,而鹿角同样也是这样的三叉之物,同样是督、任、冲,三脉都走,一源三岐。

自然界大部分的动物,角长得都很慢,而且角里头都是没有血管的。唯独鹿不同,其角里面充满血管,割鹿角的时候,都是鲜血淋漓的。所以鹿角并非仅仅是“养其阳也”,鹿角补益精髓的效果更加强大。真正的“血肉有情之品”,首推鹿角。鹿角胶适用于纯粹填精的患者,其功效是直补元阳。

处方一用了鹿角霜。那么,鹿茸、鹿角胶、鹿角片、鹿角霜,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在后面的鹿角片法那一篇中,我们再为大家详细讲解。

另外,处方一用了西洋参,法于龟鹿二仙用人参,乃因西洋参较人参清凉,更适用于发烧的病人,而人参此时则会加重病人的发炎症状,故以西洋参易之。

反应:

第一剂药第一次服后即吐,第二次未吐。服药当晚发烧至38.3℃,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退到37.4℃。三剂服后完全不再发烧,体温正常,在36℃~37℃之间。气喘稍微缓解了一点,但仍然咳嗽,胸水增加,大便稀溏。

处方二: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白术50g,鹿角霜45g(先煎),龟板胶30g(烊化),西洋参20g(另炖),独活25g,防风20g,姜半夏45g,广陈皮45g,鱼腥草60g,炙甘草15g,干姜45g,炙麻黄15g(先煎),杏仁20g,鲜竹沥250ml,三剂。分6~8次服完。

在处方一的基础上加麻杏竹甘,对症治疗患者咳喘及出现胸水等问题,同时将生白术的用量从处方一的15克增至50克。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呢?

病人属于阳虚精亏的发烧,为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处方一用了白术15克,目的是帮助龟鹿二仙填精。由于白术升高蛋白的能力很强,有时会加重兼有炎症性质的发烧,因此白术一般不用于退烧方;即使用,剂量也不宜过大。比如,卢门用白术仅只15克,即使针对发热病人,副作用也有限,甚至没影响。而本案患者,一开始有发烧,肺有炎症,所以处方一只用了白术15克。但至处方二时已完全退烧,体温正常,所以不再投鼠忌器,直接重用白术50克,补益脾气,增强消化能力,帮助患者快速填精。

除了伴有炎症的发烧不能用白术,还有什么情况下不能用白术呢?比如,小孩子出痘疹也不适合用白术,用白术会使皮肤变得非常干燥,痘痘就会凹下去而发不出来,严重时会变成坏证,至少也会留下疤痕。另外,小孩子一发烧就抽搐,或者是脑膜炎的高烧,用白术有时会加重病情。湿热性质的黄疸病人也不适合用白术,湿热就要用清湿清热的药,而白术只能去湿,不能清热。

处方二将白术从15克增加至50克,主要原因为阳虚精亏而发烧,与前几例发烧情况不同。其根源是元阴元阳不足,抵抗力几乎没有,临床急需补益精气,增强体力。所以治疗这种发烧,填精的同时还要增强患者的消化能力,这样才能填得进去,这是重用白术50克的原因之一。

再者,重用白术还有一点“甘温除大热”的意思在里面,只要在临床中把握好节奏即可奏效,比如处方一用白术15克,处方二直接重用白术50克,这种剂量变化就叫节奏。阳虚精亏的发烧,说明患者的抵抗力很差,常会出现到处发炎的情况,此时的主要任务不是退热消炎,而是快速补益精气,直补其元阳。临床上就可以用甘温除大热的方法,补充人体的能量。一旦抵抗力增强,人体就不会胡乱发炎,烧也就随之而退了。本例患者重用白术50克,主要考虑就在于此。

反应:

病人说不出话,张口困难,喉咙很痛。睡眠差,精神差。舌苔没变化,饥不欲食,容易吐。声低息短,双脚凉。口渴,流口水,咳嗽,有痰咳不出。感觉一派阴象,阳要脱的样子。心率100次/分。右手滞脉很明显,寸关沉取有点紧,血压正常。

处方三: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炙甘草15g,生姜60g,杏仁30g,炒苏子30g,清半夏50g,炙麻黄25g(先煎),鲜竹沥250ml(兑服),地龙30g,姜虫30g,桔梗25g,郁金50g,黄芩25g,白芷50g,硃茯神25g,太子参60g,西砂仁25g(后下)。五剂,一天一剂,分6~8次服完。

处方三改为麻杏竹甘综合法加减,本方加用太子参60克,主要用于补充肺气。人参偏热、西洋参偏寒、党参偏湿,易遏中滞胃,在治疗慢性肺部疾病时,宜用太子参。

由于该病人前段时间反复发烧,消耗能量较大,病人出现张口困难、咽痛、流口水、饥不欲食、心率快、口渴等症状,均为久病体虚,气化不能所致;心率偏快与其精气亏损有关。治宜四逆为大法,补强心肾,合麻杏竹甘综合法对症治疗。

反应:

处方三服完第一剂药后,发烧到39度,家属担心,采用冰敷,物理退热。病人喉咙痛好转,食欲好转。平躺在床上也不觉得喘了(之前只能侧卧,平躺即喘)。

五剂服完后,病人喉咙痛的情况较之前有改善,但未完全好转。口腔溃疡好转,未痊愈。食欲明显好转,通过胃管一次能吃两百毫升以上。五剂药后,胃管拔出,不再吸氧。但偶有咳嗽咳痰,咳时有点喘。听诊有啰音,不发热了,体温完全正常。偶尔头部出点冷汗。能张口,但张不大。嘱再续服一剂,服后各项症状持续好转。

处方四: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炙甘草15g,生姜60g,炙麻黄40g(先煎),杏仁30g,炒苏子30g,鲜竹沥250ml(兑入),地龙30g,姜虫30g,生地30g,元参30g,鱼腥草75g,郁金50g,黄芩25g,白芷50g,清半夏50g,硃茯神25g,西砂仁25g(后下)。五剂,一天一剂,6次服完。

患者服用处方三,第一剂服完后发烧到39度,是由阴转阳之兆,其家属采用冰敷退热,乃错误之举。好在病人已经转阳,加郁金白芷,截断厥阴阳明;加黄芩,歼邪于少阳。

反应:

五剂服完后,不喘不咳,体温正常;能吃能睡,各项生理指标正常,痊愈出院。

第三个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是微信截图的分享,帮助大家全面了解治疗过程。

 

 

 

 

 

 

 

 

 

 

 

 

 

 

 




第四个故事在上一篇麻杏竹甘综合法里面讲过,整个治疗过程是在一个180多人的微信群里完成的。上一篇着重谈如何治疗咳喘,本篇则继续讲讲该病人是怎样退烧的。

患者是农民,男性,27岁,车祸致重型颅脑外伤、胸部闭合性损伤一个半月,持续反复高热20多天,合并肺部感染严重。无汗,舌绛,头身热,下肢凉,大便溏,无胸闷,无心悸,偶咳嗽,痰液粘稠,脉浮数。住院费花了30多万,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经济财力已经全部被掏空,但高热还是退不下来。

处方一:

制附片80g(先煎二小时),生白术15g,茯神15g,炙麻黄20g(先煎),砂仁15g(后下),防风15g,前胡30g,黄芩25g,炙升麻25g,醋鳖甲30g(先煎),陈皮15g,法半夏45g,生地30g,丹皮25g,三七25g(另炖),炙甘草6g,生姜80g,水牛角90g(先煎),金银花150g,鲜竹沥250mL(兑入)。七剂,日一剂。鲜竹沥250mL兑入已煎好的药液之中,分6~8次喝完。

患者服后,一剂药下去就慢慢退烧了。如果从标准的四逆败毒基本法来看,这个处方少了独活、白芷,而用了生白术、砂仁、茯神这几味实太阴脾土的药。其实,如果不替换这几味药,继续用独活白芷,同样也能退烧。加入这几味药,临床上可以处理得更加精细。所谓法无死法,法有变法,即是此理。

处方一不仅用了升麻鳖甲,还加了犀角地黄汤和金银花。为什么呢?因为升麻鳖甲主要针对病入厥阴的患者,那时病邪还没有内陷到血分,故用独活定位于少阴由内达外,升麻鳖甲定位于厥阴枢转阴阳,本篇故事二中的患者即处于这个层面。然而本案患者的情况却又不同,病邪已内陷至厥阴和血分,更深了一层,故用鳖甲引进去,用犀角地黄透邪、清热、解毒;再用升麻转出少阳,金银花透营转气,这个结构才堪称完美!

病邪内陷至厥阴和血分,其本质是三阴同病的升级版。比如本例患者,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同病,再兼血分,病情愈加复杂和紧急。因此,就需要在临床上处理得更加细腻,只有三阴和血分兼顾,才能提高疗效。此患者兼有“大便溏”等湿郁之症,乃加白术、茯神、砂仁,实太阴脾土以利中焦升降自然;若太阴问题趋于严重,还可加茴香、上安桂。

处方一可不可以加用乌梅呢?当然可以。本例患者“头身热,下肢凉”,典型的厥阴病阴阳分离,加用乌梅焊接阴阳,理所当然。但是,在明断此病为阴阳分离,是因厥阴少阳难以枢转所致的前提下,用升麻鳖甲就可以解决问题,不用多此一举,因而弃用乌梅。

那么,如何能判定此患者是病邪内陷至血分呢?这里有个关键的辨证点~舌绛!患者车祸致重型颅脑外伤,气血循环受瘀血阻滞,从而化瘀化毒,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变粘稠,运行受阻成瘀,以致高烧不退,故见舌绛。

治疗该患者的整个过程是在微信群里完成的,从始至终没见到患者本人。这种方式,既需要胆量和魄力,又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解决问题的临床方法和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慢慢地磨练和提高自己。

其实,把处方一讲透了,本医案基本上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治疗,是关于麻杏竹甘综合法的应用,上一篇中已有详论,本篇不再赘述。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此病的治疗过程,发几张微信截图与大家分享。

 

 

 

 

 

 

 

 

 

 

 

 

 




四逆败毒法治疗发烧的故事讲完了,其实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要分享的精彩也是层出不穷,等待将来有机会整理出一本医案集,再与大家一起细细地品尝和分享吧。

很多基地的同学都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有的在医院ICU工作,有的在门诊当班,他们用四逆败毒综合法治愈高热不退的患者不胜枚举。比如:红斑狼疮的高热、白血病的高热、脓毒败血症的高热、脑膜炎的高热、骨髓瘤的癌性发热……等等。每天早上,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喜讯、医案,都会出现在我的微信里,这是我最欣慰、最快乐的时刻,兴奋和激动的同时,心中也充满了无限感恩。

最后要强调的是,发热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并非全凭一套方法就能够包打天下。法无死法,法有变法,临床上还需要我们活学活用,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对症下药。

洄溪堂医案

下面选编了王师的四则医案,其处方结构与四逆败毒的标准立法又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处方用药如何变化,王师从立法到组方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学习四逆败毒综合法的根本目的,非仅是死记硬背几个类型结构,流于“照猫画虎”,而是要用心领悟王师的立法之意和组方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在临床中真正做到法无死法,法有变法,随心所欲,药到病除。

 




靳某某,男,37岁,2013年9月18日诊。

患者患下肢“丹毒”已一月余,下肢肿胀,红斑如扣,痛而压之褪色,色紫暗红。开始应用抗生素输液,时好时坏,每天体温下午较高,在39度以下,已连续治疗一月余,病情不能得到缓解,输液时加激素,可暂时退热三五小时,之后比输液前体温更高,经朋友介绍出院到洄溪堂就诊。

刻诊:

体胖,下肢静脉曲张,脚踝部内侧皮肤暗黑,左脚重于右脚,下肢膝以下肿胀,红斑较多,疼痛压之褪色。发烧38-39度之间,很少有38度以下者,脉沉细数无力,舌淡胖暗,苔白厚腻。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2小时)90g,忍冬藤75g,丹参60g,丹皮45g,炒车前子(包煎)60g,生白术60g,炒小茴30g,川牛膝45g,独活30g,炙升麻15g,炙鳖甲(先煎)30g,黄柏30g,上安桂(后下)25g,生苡仁60g,生姜75g,吴茱萸30g,木瓜30g。七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三次温服。

方解:

此例患者,发烧时用了大量的生白术,与前面所论白术之用法似乎有点儿矛盾。其实,这正是法无死法,法有变法的道理。由于病人在医院已反复治疗一月余,打了一个多月冰凉的点滴,不仅正气被耗伤得一塌糊涂,而且体内已经存在着大量瘀毒。同时,人体的能量在发烧时消耗较大。此时重用白术利大于弊,其意有三:一是白术能够建中宫而使太阴阳明开合有度,有利于病邪三路分消~可以汗解;可以行大便而解;又可以从小便而解。二是白术可以祛湿毒,化精微以补气血,从内部增强免疫力,增加蛋白质合成以利身体恢复。三是大量白术与安桂、小茴配合运用,可以温中理脾,行大便治秘结,暖肺疏肝,使木土水合德,以利恢复体质,排出毒邪。

处方一以四逆立极于坎,用独活将风寒湿邪由内达外,升麻鳖甲枢转厥阴少阳,托邪外出,再以炒车前子60克和生薏苡仁60克,将转出三阳的毒邪从阳明气分水道一泄了之。重用忍冬藤、丹参、丹皮走血分,对症治疗丹毒之“红肿热痛”,因病人脉数,丹参之“凉血消痈、安心除烦”正当其用!木瓜和吴茱萸,法于鸡鸣散,黄柏、术、牛膝、薏苡仁,法于四妙散,二方舒筋活络、温化寒湿、清热燥湿于下,治疗脚气水肿、风湿流注、足痛筋肿、湿热下注等病。

二诊:

服上方后体温正常,下肢肿消,丹毒留有色素沉着,但下肢瘀暗,大便通畅,日二三次,恶臭而黑。乏力,体重减少4公斤左右。脉沉细滑滞稍弱,舌淡胖,苔薄白腻。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2小时)150g,忍冬藤90g,水蛭45g,吴茱萸30g,炒车前子(包煎)60g,生白术60g,炒小茴50g,川牛膝45g,骨碎补50g,透骨草30g,补骨脂30g,独活30g,寄生50g,川芎30g,炙甘草15g,木瓜30g。十剂。水煎2次,混合分三次温服。

方解:

丹毒是由于淋巴管发炎感染所致,此类患者七八十年代较多,近些年较少见。除外伤感染外,下肢静脉曲张也会诱发本病。由于下肢循环不好,水肿,淋巴管也会回流受阻而致此病,多发环形红斑,此例丹毒患者即为淋巴液淤积造成的。七八十年代,多用《朱氏集验方》之鸡鸣散治疗丹毒患者。此病案用木瓜、吴茱萸,即法于鸡鸣散,舒筋活络,温化寒湿。用骨碎补、透骨草、补骨脂,“三骨”联袂,引太和之气至骨、透骨、补骨,以此添精补髓。用独活和桑寄生,法于独活寄生汤,独活里透外达,寄生补肝肾,舒经络。加忍冬藤清热解毒,通络消瘀止痛;下肢瘀暗用水蛭活血、散瘀、通经。

反应:

上方服完后,下肢已有明显的改善,肿消,瘀暗变淡。患者由于在外地,又让医馆给其快递十剂药,药尽病愈。经超声波检查,下肢静脉曲张也基本消失。

 




张某某,男,40岁,2015年11月8日诊。

患者一月前因洗冷水澡而感冒,自服感冒药有所缓解。由于患者长期洗冷水澡,自认为身体较健康,此次感冒未放在心上,又至浴池泡澡,并做了桑拿浴,大量出汗。后自觉身体疲乏,即在澡池休息室休息熟睡,由于热,没有加盖被褥,开始感冒、咳嗽,两天后发热,即到当地医院住院,应用抗生素,行清热解毒治疗。可是,越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来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不但热不退反而体温越来越高。

由于咳嗽、胸痛、吐脓痰并带血丝等,病情严重,医院进一步诊为肺脓疡,釆取抗生素联合应用等诸多手段治疗,但患者咳脓痰、发热、胸痛等症状始终没有得到缓解,经人介绍到洄溪堂就诊。

刻诊:

发热,38度多,怕冷,面色虚浮,痛苦面容,头痛,乏力,身痛,胸痛,咳腥臭脓痰,时有咳血,咳痰不爽,睡眠差,急躁,食欲不振。脉弦滑而数沉取无力,舌淡暗红,苔白厚腻。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2小时)75g,独活30g,桔梗25g,金银花150g,生姜60g,生白术45g,炒小茴45g,清半夏60g,郁金50g,炙麻黄(先煎)30g,鲜竹沥(兑入)250ml,杏仁30g,广陈皮45g,炙升麻15g,炙鳖甲(先煎)30g,炙甘草25g。五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三次温服,一天2剂,二天半服完五剂药。

方解:

四逆加独活、清半夏、广陈皮、炙升麻、炙鳖甲,法于四逆败毒枢转三阴类型;加金银花,透热转气;加炒小茴、生白术,使太阴阳明开合有度;脉弦滑而数说明正邪在厥阴相争剧烈,故重用郁金从血分而凉血清热、祛瘀除烦,配合炙甘草25克缓急以诱导正邪不争,起到类激素样作用;炙麻黄、杏仁、鲜竹沥、炙甘草,法于麻杏石甘汤,石膏换成鲜竹沥;加桔梗和炙甘草,法于桔梗汤,桔梗排脓,炙甘草消炎,重用炙甘草意在“抓病”,瞄准病位,定位于肺,是法于麻黄附子甘草汤。

二诊:

服上方后热退,第一天咯吐大量脓血痰,腥臭,第二天咳痰量减少,自觉精神状态改善,大便通畅。现咳嗽少痰,口干口渴,胸痛隐隐。拍片示:与原片对比大片炎症减少明显。脉沉细缓滑数稍弱,舌淡红暗,苔薄白腻。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2小时)90g,广紫菀45g,阿胶(烊化)25g,黄芩25g,筠姜50g,炒小茴30g,郁金50g,清半夏50g,龙骨牡蛎各30g(先煎),北沙参30g,三七参(另炖)25g,百合30g,乌药30g,炒苏子30g,鲜竹沥(兑入)250ml,鱼腥草60g,炙甘草15g,十剂。

方解:

广紫菀乃肺家之血分药,本例患者咳嗽并带有脓血痰,重用广紫菀以疏肺络,开郁润肺。肺脓疡患者咳吐大量脓血痰,肺叶实质因感染坏死形成脓腔、已有疮疡溃烂,肺家有形之阴血必然大伤。服上方在热退邪去之后,阿胶、北沙参、百合正当其用,急补肺中之阴血以扶正气,再加三七补营血之气,龙骨牡蛎摄纳隔绝四散之浮阳。黄芩清肺中余蕴之热,残留的痰浊脓毒由鲜竹沥、鱼腥草、清半夏而化为水,再行枢转尿解。最后佐以炒苏子和乌药,纳气归肾、止咳平喘、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治疗咳嗽胸痛。处方二扶正祛邪兼顾,甘草剂量减为15克,意在调和诸药,使各品药性自由组合、充分发挥。

反应:

服上方尽剂而愈。

 




李某某,女,28岁,2016年5月28日初诊。

该患者产后二月余,由于双乳乳头凹陷,导致乳汁难以排出,小孩不能吸吮乳头,乳汁淤积。又由于用吸奶器过频,乳头破裂感染,导致高热不退,在医院行双乳切开引流,并输注大量抗生素,已住院二月。

刻诊:

双侧乳房如紫茄色,坚硬不可活动,七个切口下有引流条。患者高热已退,但低热不去,体温在37~38度之间变动。双乳痛硬,难以入睡;大便稀,日三次左右;面色苍白无华,双颊稍有淡淡红晕。怕冷出汗,寒热时作,脉沉细稍弦弱,舌淡暗体大无苔。

处方:

炙黄芪120g,制川乌(先煎2小时)60g,当归30g,乌梅30g,茅术45g,广陈皮45g,独活45g,炒小茴45g,炙升麻25g,生鳖甲(先煎)45g,三七(另炖)25g,蒲公英75g,天花粉30g,炙甘草15g,补骨脂30g,筠姜60g,七剂 。

上方水煎2次,混合后分三次温服,日一剂。

方解:

因患者在孕期的围产期保健没有做好,一般情况下,孕后三个月乳房即会逐渐膨胀。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每天应积极牵拉乳头5~10次,从而避免产后乳汁突然大量分泌,导致乳头内陷而乳汁难以排出。产后的处理办法应该先牵拉乳头,若实在牵拉不出,要立即回乳,才能避免患乳腺炎的风险。产后乳腺发炎,要立即采取回乳疏淤之法,由于本患者仍想母乳喂小孩,寄望于用吸奶器强行吸出乳头,即使不行也可以吸出乳汁哺乳,造成了机械性损伤而使得乳腺感染。献民老师用初诊处方加减治疗乳腺炎近百例,无一例手术或化脓,一般3~5剂即愈。

处方一为川乌法,也可理解为四逆败毒综合法的法变法:即,将附子换成川乌配黄芪。病人低热不退、怕冷出汗、寒热时作、大便稀溏,属于典型厥阴病,故用升麻鳖甲枢转厥阴少阳,少阴用独活由内而外,厥阴用乌梅温肝敛阴止泻。乌梅、当归、独活、炒小茴、三七、筠姜,法于乌梅丸,再加茅术、陈皮、补骨脂建中理中,调节太阴阳明升降,则厥阴肝寒导致的太阴开泻太过、阳明不合之腹泻发热可止。三七补充营气,活血化瘀;蒲公英、天花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消痈排脓,对治乳痈。

二诊:

上方服至第三剂热已退。继续服药,所有引流管均拔掉,乳房颜色由紫变红润,逐渐接近正常皮肤。同时乳房的硬度也渐渐变软,皮肤有纹路了。已出院六天,现尚余乳房稍硬,内痒难忍,乏力明显,时出汗,大便日一次。脉沉细缓滑紧滞稍弱,舌淡暗稍红,苔薄白腻,食欲较前增加。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2小时)90g,当归30g,乌梅30g,广陈皮30g,炙升麻25g,炙鳖甲(先煎)30g,人参(另炖)25g,三七参(另炖)25g,山萸肉45g,筠姜60g,炒小茴50g,蜈蚣5条,蒲公英45g,防风30g,炙甘草25g,炒车前子(包煎)30g,七剂。

上方水煎2次,混合后分三次温服,日一剂。

反应:

上方七剂服完后病愈。

方解:

乳房内痒难忍,一者说明风邪内动于经络,用蜈蚣入厥阴通乳络而息风,搜剔经络之伏风;二者,如仲景所云:“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此以久虚故也”,该病人误治失治已成坏病,再加漏汗腹泻,正虚津亏、欲汗不汗,故内痒难忍,更以当归、人参、三七、山萸肉、炒车前子补虚扶正。

 




欧某某,女,24岁,2017年4月7日诊。

患者欧某某,女,24岁。该患者产后发热一周,即在医院已输液一周后,体温始终在38~40度之间,持续不退。顺产三天后,因出汗多而又头痒而臭,便自行用热水洗头,洗后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第二天即开始发烧。因还没出院即输抗生素及抗病毒等药物,致使体温越来越高。

刻诊:

现高热不退,食欲不振,汗多怕冷,大便三五天一次;面色苍白,贫血貌,基本没有乳汁;头痛头重,乏力,全身沉困;恶露腥臭,难闻。脉浮数大而芤,舌淡暗体大苔白腻水滑。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2小时)90g,生白术60g,云苓30g,炒车前子(包煎)45g,筠姜60g,当归30g,独活30g,防风30g,人参(另炖)20g,炒小茴50g,黄柏25g,上安桂(后下)25g,知母25g,炙甘草15g,川芎30g,三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三次服,二天将三剂药服完。

方解:

患者产后发热,属于太阴中风、气血亏虚之发热。由于中宫失运导致食欲不振、便秘;气血生化无源,则见面色苍白、乏力贫血、没有乳汁、脉现浮大芤空之象;营卫之气不固,则汗多怕冷、头痛身重。治当以建中运脾、生化气血、甘温除热为主,故在四逆败毒基础上用白术、云苓、炒小茴、上安桂、筠姜、甘草、人参、当归,建中理中。高热而脉浮大数,又兼恶露湿阻,以知母、黄柏、上安桂,法于滋肾丸,能收纳浮游之相火归宅以补肾,清热除蒸、滋肾除湿,则下焦阴霾秽浊之恶露带下亦得清解。防风、川芎、独活,法于川芎茶调散,力能走表,应对头风漏汗。

二诊:

服上方后,第三天大便三次,体温开始下降,三剂服完,已降至正常。恶露腥臭味减少,出汗怕冷减轻。脉沉细缓滑而滞弱,舌淡红,苔薄白腻,体稍大。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2小时)90g,炙黄芪45g,人参(另炖)25g,三七参(另炖)25g,当归30g,筠姜60g,炒小茴30g,广陈皮45g,生白术45g,炒杜仲30g,川芎30g,炙甘草15g,十剂。

方解:

以附子理中法收功。人参恢复元气、黄芪补三焦大气、三七补营中之气、白术补脾气,川芎、当归、炒杜仲疏通经络、补血活血,则产后发热之气血亏虚迎刃而解。

反应:

上方服完病愈。

本篇后记

仲景首开六经法度,严谨精微,是以“扶正祛邪”规矩千古,披显岐黄扶阳大义,“如筏喻者”,终成万世师表。然而医者昏昏,“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于医圣之苦口婆心鲜有会取者,焉能不败!后孙思邈以“大医精诚”警诫未来,即此意也!近世之温病学,枝出伤寒,经金元至明清而达于巅峰,其中尤以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辨证与吴鞠通之三焦辨证佼佼于杏林,隐然有独大之势。“滋阴降火”遂领风气,久之弊端横生,加上西医东渐,漫靡至今,此医之病也!如祝味菊所言,“清中叶,医者好用人参,习重温补……士多养尊处优,民多安居乐业……驯至感冒发散,亦佐以人参,如参苏饮之类,比比皆然。天士出类拔萃,力矫时弊,知感之不宜温补,创温热之门,以立异于伤寒也。其用辛凉,乃为气盛而误补失表之用,所谓时时清扬法也……后人不识气盛可清之理,恣用寒凉,去真远矣!”

钦安更于此处一针见血:“医者不读仲景书,徒记几个幸中方子,略记得些各品药性,悬壶于市,外著几件好衣服,轿马往来,目空一世……”是真乞丐卖富而反露贫相!

金寿老人因之大声疾呼“先医医,后医病家”!凸显扶阳之“正纯精高”,意在纠“滋阴降火”之偏,非独否认“寒温并用”。如其语“法以圆通为妙,方以果敢为决,去疾有次,扶正有主。再如药……虽大毒大烈,果能针对病症,决放胆用之”,老人此论,斩金截铁,毫无妥馁!

如仲师,如孙真人,如钦安,其法中寒温并用,亦比比皆是。惜此一缕余音,差成绝响。及至王师出,寒温并用,屡起沉疴,用药横竖烂漫,直如宗门棒喝,头头是道,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之事笑并邑酒,针砭时弊,宾主酣畅,业医如此亦足矣。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是所寄托者不同,而实则一也,此友道之所以可贵。王师友余以义,授我以渔,轩之大幸也!方中一草一木,无非“真情”二字,方外逸兴远致,亦是和光同尘,此非“师者”乃何?

尝道:我行我素,不敢虚伪!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王师以四逆败毒,于千年沉闷迷局,一法道尽,独占鳌头!

若人询扶阳之路在何方?答曰:以落花之意,品无情流水。如昔日庞居士初见马祖,开口便问:“不与万法为侣者谁?”马祖即前踏一步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古圣前贤,扶阳大义,尽在此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