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1-02-27

为什么明朝的杨慎所写的《临江仙》,会出现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词?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当是元末明初人,而《临江仙》作者杨慎,是明朝中叶人,后人的作品出现在前人的作品中,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嘛,被后人强行添加上去的。

这里有个版本问题。

《三国志通俗演义》

注意这七个字的题目,才是最初的、罗贯中版本的“三国演义”。

但是,罗贯中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也不是说他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要写这部书,而是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之后,那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就不断在人们口中流传、歌颂,唐朝杜甫赞叹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宋朝苏轼赞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元朝更是把这些故事搬上了戏剧、评话舞台,更加贴近了老百姓的生活。

罗贯中老师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在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中,加工整理,最后联系起来,成就了这部巨著。

《临江仙》

《临江仙》是杨慎创作《廿一史弹词》中的一首,啥叫“廿一史弹词”呢?

是杨慎取材于正史,从三代至元明这一段历史时期,所创作的咏史词,后人又续了明、清等,跟杨慎的创作统称“二十五史弹词”。

其中这首《临江仙》,实际是歌咏的秦汉历史,讲的是楚汉争霸的英雄事迹,那他怎么成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呢?

这要从小说批评说起。

明清小说批评

明朝小说风靡一时,也随之诞生了许多小说批评,就像前人对《诗经》、《尚书》进行评注一样,小说批评,就是对小说进行评论、评判。

四大名著里面最著名的批评本是《脂砚斋批评红楼梦》、《李卓吾批评西游记》、《金圣叹批评水浒传》以及《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

不光批评,他们还评选出了什么“十才子书”、“六才子书”云云。

说起来,读这些古典文学时,我是建议读批评本的,因为可以读到许多你自己理解不到的东西,像脂砚斋评红楼,有传说脂砚斋是曹雪芹的朋友,是见证曹雪芹著书过程的人,他对《红楼梦》的理解,是最接近原作者的;又如金圣叹评西游,这位老哥有才有趣,评注起来妙语连珠,而且十分任性,他认为《水浒传》七十回之后完全是后人伪作,他压根就不认可宋江招安,所以“腰斩”水浒,只剩下七十回,到大聚义就完事儿了。

这些小说批评者,让我们看到了故事更深的内涵,也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毛批《三国演义》

毛批《三国演义》是指毛纶、毛宗岗二人共同批评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说真的,四大名著其他三部,我都建议读批评本,唯独毛批三国,不建议读,对,这就是我的个人偏见。

因为毛宗岗父子二人在文学批评中,完全忘记了什么叫客观,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双标,“尊刘贬曹”我没意见,历史上对曹刘二人的评价本就如此,但是你知道,一个人是多面的,曹操奸诈,也有柔情时,刘备仁义,偶尔也腹黑。

罗贯中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虽然大体上也是遵照了历史上的评价“尊刘贬曹”,但对于曹操的优点,并没有一味抹杀,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而毛批里面,凡是有一丁点赞美曹操的地方,都被删掉了。

举个例子,望梅止渴,毛批根本不管曹操为什么要“望梅止渴”,也不顾实际环境是怎样的,就一句话“奸雄面目”。

你这不是有病吗?

读者为什么要看你点评,是为了看到你对“望梅止渴”这件事本身的评论,而不是看你带着刻板印象告诉我曹操是奸雄。

罗贯中的“三国”,是非常生动丰富的英雄故事,毛批的“三国”,是戴着面具的英雄人物;曹操阵营的人,天生脸上写着“奸诈”二字,刘备阵营的人则天生“憨厚仁义”。最可笑的是,像张辽这种跟刘备阵营交情比较好的,又是偏正面评价。

像我这样从小长到大的蜀粉,读毛氏父子的评价,都能引起明显的生理不适感。

另外我diss毛批的原因是,这父子二人除了不客观以外,真是把下流文人的猥琐恶趣味发挥到了极致,七擒孟获评祝融夫人那一段,真是令人恶心,扑面而来的都是“下流”二字,看图:

总之,如果你是《三国演义》的初读者,不建议读毛批版本,虽然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都是毛宗岗父子增改过的,但是不要读带有批评的本子,有条件最好读嘉靖本,是目前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版本。

毛批《三国》与《临江仙》

前面吐槽了这么多毛批本,是不是毛批就一无是处呢,也不是。

比如,毛批删减了许多原著中的“表”,这些表全文言文写作,是史料中记载的真实内容,读起来实在无聊无趣,也不易读懂,毛父子就进行了删除或简化,读起来更流畅,如果你想读原表,大课翻阅史料,而不是在小说中读历史。

毛宗岗父子另一大贡献就是,把《临江仙》放在了《三国演义》开篇,作为开篇词。

前面说了,虽然《临江仙》原本是歌咏秦汉的词,但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里,很显然三国比楚汉更具有国民度,而《临江仙》中的英雄迟暮、历史兴衰之感,放在普及度更高的故事中,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是对《三国演义》的流传,还是《临江仙》的传颂,毛氏父子都功不可没。

《临江仙》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实在是点睛之笔,也由此可见,毛氏父子确实有一双慧眼,有丰富的学识,只是限于时代,他们缺少了更大的格局、更开阔的视野,把一部巨作,改得过于脸谱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