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线摄影技术完整收藏篇 ——工作必备

 秋琰 2021-02-27

X线摄影技术完整收藏篇

            ——工作必备



四肢体表定位标志

1.尺骨茎突出为前臂近腕部内侧的突起。

2.桡骨茎突出为前臂近腕部外侧的突起。

3.尺骨鹰嘴为肘关节后侧的突起。

4.肱骨内上髁为肘关节内侧的突起。

5.肱骨外上髁为肘关节外侧的突起。

6.肱骨大结节为位于肩峰外下方的突起。

7.肩峰为肩胛冈外上方的突起。

8.肩胛骨喙突为肩峰前内下深按可扪及到的突起。

9.肩胛下角位于肩胛骨的最下端,与第7胸椎下缘等高。

10  锁骨为横向位于胸廓前_上方可触及到的内低外高的    骨骼。

11.内踝为小腿远端踝关节内侧的突起。

12. 外踝为小腿远端踝关节外侧的突起。

13.胫骨粗隆为胫骨前上缘的突起。

14.髌骨为股骨远端前方可活动的骨骼。

15.股骨内上髁为股部远端膝关节内侧的突起。

16.股骨外上髁为股部远端膝关节外侧的突起。

17.腓骨小头为股骨外上髁下方可扪及到的突起。

18.髂前上棘为髂骨前上方的突起。

19.股骨大粗隆为股骨外上方的突起。

20.髂嵴为髂骨最高位置处的突起。

二、四肢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

2.四肢长骨摄影时,肢体的长轴应与暗盒长轴平行。且胞

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    的关节。

3.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侧位像时,应使肢体方向-致。

4.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要求矢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

或移动摄影床来满足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对比。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且选用适当厚度的滤    过板。焦片距取75~ 100cm。

三、上肢常用摄影体位


(一)手

1.手后前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一侧;被检侧手置于暗盒.上,掌面向紧贴暗盒,五指伸直并稍分开,第3掌骨头置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片显示】显示2一5掌、 指骨及腕骨正位影像,拇指呈斜位像,软组织轮廓显示清晰。

2.手后前斜位(掌下斜位)

【体位设计】被检查侧坐于摄影床阴极端;被检侧手掌向下,掌面与暗盒约呈45°角;各手指均匀分开且稍弯曲,并使指尖触及暗盒;第3掌骨头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拇指呈侧位。其他诸骨均呈斜位影像。

  【用途】用于观察第1、2、3掌、指骨及其关节的影像结构。因4、5掌骨部分重叠, 4、5指骨显示为斜位影像,故适于观察各掌指骨的背侧皮质。

 3.拇指正位
  【体位设计】被检查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侧前臂伸直,手及前臂极度内旋,使拇指背侧紧贴暗盒,其余四指伸直。
  【中心线】对准拇指掌指关节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拇指及第1掌骨正位影像。

  【用途】观察拇指及其关节或软组织影像结构。

4.拇指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阴极端;被检侧前臂伸直, 2 ~ 5指弯曲呈半握拳状,手背向上,拇指外侧向下紧贴暗盒。

  【中心线】对准拇指掌指关节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拇指及第1掌骨侧位影像。

(二)腕部

1.腕关节后前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阴极端;被检侧手呈半握拳,掌面向下紧贴暗盒;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腕骨、 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腕桡关节面清晰;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多用于腕部外伤,观察小儿发育情况,需摄取双侧腕部正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阴极端;被检侧手呈半握拳或伸直,腕部尺侧在下靠近暗盒;尺骨茎突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桡骨 下端的侧位影像;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腕部背侧及掌侧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对检查腕骨,尺骨和桡骨下端骨折移位和关节脱位情况很有帮助。


腕部尺偏位(外展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侧手和前臂伸直,手掌面向下并向尺侧偏移;腕部置于远端抬高与床面而呈20°角的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尺、桡骨茎突连线中心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为舟骨长轴展开影像,与其他骨的邻接面显示清晰。

  【用途】此位置可获得舟骨正面投影,并避免与其它骨重叠。

(三)前臂

1.尺、桡骨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阴极端,背侧在下平放于暗盒上;暗盒中线与尺、桡骨长轴平行,并包括其两端或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前臂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尺、桡骨和前臂软组织的正位形态和骨质情况。

 2.尺、桡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侧前臂伸直,肘部弯曲呈90°角,肩关节放低与肘关节相平。前臂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尺骨、桡骨、腕关节或肘关节的侧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不屏气曝光。

  【用途】概括观察尺桡骨及前臂软组织侧位的形态和骨质变化。

四)肘部

1.肘关节前后位

  【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阴极端;被检侧肘关节伸直,尺骨鹰嘴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尺、桡骨近端及肱骨远端,肘关节前后位影像;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肘关节正位投影形态和骨质情况。

 2.肘关节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阴极端;被检侧肘关节屈曲约呈90°角,尺侧在下平放于暗盒上;肱骨内上髁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肱骨外上髁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尺、桡骨.上端及肱骨下端,肘关节侧位影像;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观察肘关节的影像形态及骨质情况。

(五)上臂

1.肱骨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上肢伸直,且外展20° ~ 30°角,背面紧贴暗盒;暗盒包括肱骨两端或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肱骨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肱骨前后位影像;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肱骨骨质结构,关节形态和软组织情况。

 2.肱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上臂稍外展,屈时呈90°角,手内旋置于腹前,肱骨内侧紧贴暗盒;上臂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上臂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肱骨侧位影像;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肱骨侧位形态,骨质结构和软组织影像,与正位同为常规位置。

(六)肩部

1.肩关节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被检查侧上肢稍外旋且与躯干分开,肩部背侧紧贴暗盒,其上缘超出肩部软组织3cm;肩胛骨喙突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肩胛骨喙突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肩关节,肱骨1/3和肩胛骨及临近锁骨的正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用途】观察肩关节诸骨的正位投影形态,特别是肱骨与关节盂的关节间隙。

2.肩锁关节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或站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上臂下垂,两侧肩锁关节对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三胸椎,垂直暗盒射入。

  【准影像显示】肩胛骨、锁骨及肩锁关节前后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概括观察肩锁关节的形态和骨质结构。

(七)锁骨

1.锁骨后前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部转向对侧,被检侧锁骨紧贴暗盒,被检侧_上肢内旋180°角;锁骨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锁骨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锁骨正位影像;肩锁关节及胸锁关节影像显示清晰。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用途】观察锁骨影像结构。

 2.锁骨下,上斜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头转向对侧;暗盒横立于被检侧肩部_上方,略向后倾斜30°角,其内缘紧贴颈部。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与水平面呈20° ~ 30°角,经锁骨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锁骨斜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下肢常用摄影体位(一)

(一)足部

1.足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足向阳极端;被检侧膝关节屈曲,足底部紧贴暗盒;第3跖骨基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为足正位像,显示各趾骨、跖骨和部分跗骨正位影像,其他关节往往显示不清;足部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踝关节以前的大部分足骨。

2.足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足向阳极端;被检侧足外侧缘紧贴暗盒,足底与其垂直;第5跖骨基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舟楔关节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足部各骨侧位影像。跟、距骨侧位,足舟骨显示清晰。趾、跖、楔骨大部分重叠。足底及足背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足的影像结构,用肝检查足畸形或足内异物等。


 3.足内斜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足向阳极端;被检侧膝关节屈曲,足底内侧贴近暗盒,外侧抬高,使足底与暗盒呈30° ~45°角;第3跖骨基底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足部诸骨斜位影像。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观察骰骨及其相邻的关节和第4、5跖骨基底部。

 4.跟骨轴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被检侧下肢伸直 ,足尖向上,足背极度屈曲(可用布带牵拉足前部)。跟底皮肤置于暗盒或IP边缘内3cm。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 ~ 45°角,经跟骨中点射入暗盒或IP。







  【标准影像显示】为跟骨轴位影像,跟骨体和跟骨各突起均显示清晰。跟距关节显示清晰。

  【用途】观察跟骨轴位形态及骨质情况。




6.跟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被检侧足部外踝紧贴暗盒,并置其中心。

  【中心线】对准内踝下2cm垂直暗盒射入。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被检侧足部外踝紧贴暗盒,并置其中心。

【中心线】对准内踝下2cm垂直暗盒射入。




(二)踝部

1.踝关节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下肢伸直且稍内旋10°~15°角,足尖向上置于暗盒;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连线中点上1cm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踝关节正位影像;关节间隙显示清晰,踝关节呈倒'U”字形,宽度约0.5cm,中部胫骨后唇与关节间隙有淡的重叠影,胫腓关节稍有重叠。




2.踝关节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被检侧下肢屈膝,外侧在下紧贴暗盒。外踝上1cm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cm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踝关节的侧位影像。关节间隙清晰。软组织影像显示清晰。

【用途】观察踝关节影像结构,与正位片同为常规片。




(三)小腿

1.胫、腓骨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侧小腿伸直平放于暗盒上,足尖向_上且稍内旋。暗盒边缘与小腿长轴平行,其上下缘包括两端关节或邻近病变的关节。被检侧小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胫、腓骨及邻近关节正位影像。

【用途】概括观察胫腓骨、膝关节、踝关节和其周围的软组织。




2.胫腓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或坐于摄影床上;被检侧膝关节稍屈曲,小腿外侧靠近暗盒;小腿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胫、腓骨及邻近关节侧位影像;软组织影像显示清晰。
  【用途】概括观察小腿部骨骼、关节和软组织影像结构,与正位同为常规位置。




(四)膝部

1.膝关节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侧下肢伸直平放于暗盒上,足尖向上且稍内旋;暗盒或边缘与膝关节长轴平行,髌骨下缘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膝关节正位影像;膝关节关节间隙显示清晰;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观察膝关节关节间隙,股骨内、外踝,胫骨内、外踝和髌骨的形态,膝部软组织、骨骺和籽骨等情况。




 2.膝关节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下肢屈膝约120° ~135°角,外侧靠近暗盒;髌骨下后缘与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后缘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膝关节、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和膑骨的侧位影像;股骨内外髁相互重叠。
  【用途】膝关节侧位形态、髌骨、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形态及骨质情况,软组织影像等。




4.髌骨轴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膝部尽量屈曲置于暗盒,对侧下肢伸直;髌骨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经髌骨后缘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髌骨和股骨间关节面轴位影像;髌骨呈扁三角形,位于股骨两髁的下方。

  【用途】观察髌骨轴位影像及骨折后左右分离情况。

      

 (五)股骨

 1.股骨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被检侧下肢伸直且足稍内旋,股骨平放于暗盒;其上下缘包括两端或病变邻近一端的关节。

【中心线】对准股部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股骨及邻近关节正位影像;股部软组织影像显示清晰。

【用途】概括观察股部骨骼关节及软组织情况。




2.股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膝部屈曲约呈135°角,股部外侧靠近暗盒;对侧髋部和膝部屈曲并置于被检侧~下肢的前方;股部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中心线】对准股部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股骨及邻近关节侧位影像;股部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用途】概括观察股骨、膝关节和股部软组织侧位情况。




 (六)髋部


1.髋关节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双下肢伸直,足稍内旋,使两足趾内侧互相接触;被检侧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向外下作垂线2.5cm (股骨头)为髋关节正位摄影的定位点,此点对准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髋关节正位影像,骨质及关节间隙清晰;关节周围应包括髂前_上棘,大、小粗隆,股骨颈及其延续的一段股骨体,小盆内壁,耻骨,坐骨,闭孔。

   



2.髋关节水平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内旋。健侧髋关节及膝关节屈曲外展,避免遮挡X线射入。探测器垂直台面竖放于被检侧髋部外侧,使探测器长轴与股骨颈长轴平行。

【中心线】水平方向,向头侧倾斜,从被检侧股骨内侧向外.上方垂直股骨颈射入探测器。

【标准影像显示】便于检查股骨头后脱位情况。






第三节  胸部摄影胸部体表定位标志



一:胸部体表定位标志


1.胸骨颈静脉切迹位于胸骨上缘的凹陷处,平第2
胸椎下缘高度。
2.胸骨角为胸骨柄体交界处,微向前凸,两侧与第
2肋骨前端连接,平对气管分叉及第4、5胸椎椎体交界处。
3.剑突末端为胸骨最下端,平第11胸椎椎体高度。

4.肋弓构成胸廓下口的前缘部分,肋弓的最低点平
第3腰椎高度。
5.锁骨中线为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6.腋前线为通过腋窝前缘的垂线。

7.腋中线为通过腋窝中点的垂线。

8.腋后线为通过腋窝后缘的垂线。

 二、胸部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认真阅读申请单。
2.胸部主要检查肺脏时, 常规取后前位与侧位;主
要检查心脏时常规取后前位、左侧位、斜位。
3.检查肺部时中心线经第4、5胸椎平面垂直射入
暗盒;检查心脏时,中心线经第6、7胸椎平面垂直射入暗盒。

4.胸部摄影焦片距为:站立后前位检查肺180cm检查心脏200cm ;卧位摄影时一般均用100cm。5.肺部及膈上肋骨应摄取深吸气后屏气像;心脏应摄取平静呼吸下屏气像。

6.胸部摄影的曝光时间,要求使用X线管容量允许
的最短时间。

7.肺部照片主要观察肺纹理和肺实质影像,因肺泡

内充气,吸收X线量少,所需摄影条件较小。

8.膈上肋骨与肺组织重叠,膈下肋骨与腹腔脏器重

叠,两者对X线的吸收差异很大,摄影时应根据膈.上肋骨深吸气、膈下肋骨深呼气的技术选择曝光条件分别进行摄片。

 9.若两侧肺部密度相差悬殊较大或欲观察肋骨、心脏、锁骨等遮盖的肺组织以及纵隔肿瘤等影像,可采用高千伏技术摄影,选用高栅比的滤线栅。

10.胸骨正位摄影时应采用低千伏、小毫安、长时
间、近距离并倾斜中心线的摄影技术,并在均匀浅呼吸的方式下曝光。

11.由于胸廓两侧对称,一般不用侧位摄影,必要时取斜位、切线位摄影。

12 .胶片或IP尺寸:胸部整体片( 14英寸x14英寸)或( 12英寸x15英寸)。

13 .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 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特别注意体位防护的运用。

三、胸部常用摄影体位1.胸骨后前斜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身体矢状面与床面长轴垂直;俯身使颈部前伸,胸骨紧贴在垫高约5cm暗盒上,两臂内旋置于身旁;暗盒上缘达胸锁关节上2cm,下缘包括剑突。

【中心线】自背部脊柱右后射至左前方,对准肩胛骨内缘与第4胸胸椎连线中点,经胸骨中点射入暗盒中心。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胸骨正位全貌影像,胸骨柄、胸骨体及剑突边缘锐利,背景模糊,从右后射入时,胸骨左侧部与心脏重叠,右侧与肺野重叠,显示密度不均匀,右侧对比度高于左侧,右侧缘清晰度较高。

【呼吸方式】缓慢连续浅呼吸曝光。




2.胸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下颌颏部略抬起,两臂放于后背,两手相握,肩部尽量向后,胸部前挺;暗盒上缘包括胸锁关节上2cm,下缘包括剑突,前胸壁位于暗盒前中1/3处。

【中心线】水平投射,对准胸骨角距胸前壁后约4cm处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胸骨侧位影像;胸骨柄、胸骨体、剑突骨质及前后缘骨皮质显示清晰,胸锁关节重叠。
  【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观察胸骨前后面骨质情况。




4.膈上肋骨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暗盒并对其中线;上臂上举抱头,肩部内收,避免肩胛骨与肋骨重叠;暗盒上缘超出肩部6cm,下缘超出剑突3cm。

【中心线】经过第7颈椎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膈上肋骨前后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5.膈下肋骨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或站立于摄影架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暗盒,上臂上举置于头旁,髋、膝屈曲,双足踏于床面;暗盒板置于滤线器托盘中,其下缘对肋弓下3cm处,两侧包括胸腹外缘。

【中心线】对准脐,向头侧倾斜10° ~ 15°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第8 ~ 12肋骨正位影像,肋骨纹理清晰可见。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二)呼吸系统常用体位

1.胸部后前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前胸紧贴暗盒立于摄影架前,头稍上仰,暗盒上缘超出两肩峰3cm ;两手背放在髋部,双侧肘部内旋,使两侧肩胛骨拉出肺野。

【中心线】水平投射,经第5- 6胸椎高度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双肺后前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曝光。

【用途】胸部后前位平片是X线检查胸部的疾患的初选位置。


2.胸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两臂上举,交叉抱头,使两肩尽量不与肺部重叠;暗盒或_上缘平第7颈椎,前胸壁及后背部与暗盒边缘等距。

【中心线】水平投射,平第5-6胸椎高度经侧胸壁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常规位置。

【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能观察纵隔、心脏后方和后部横膈_上方的肺部情况,以发现在后前位影像不能显示的病灶。


 3.胸部前弓位(前后方向)


【位设计】被检者立于摄影架前约30cm处,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背放于髋部,肘部屈曲内旋,身体后仰,肩部紧靠暗盒,下胸部向前凸,使胸部冠状面与暗盒呈45°角。暗盒上缘超出锁骨6~ 7cm ,两侧与侧胸壁等距。

 【中心线】水平投射, 经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此位置显示肺部前凸位影像,常用来观察肺尖与锁骨.上或肋骨重叠的病变。

【呼吸方式】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此位置主要显示肺尖部病变,对在前后位被肋骨和锁骨遮蔽的病灶都能清楚显示。


4、心脏、大血管右前斜位(胸部右前斜位)


【体位】病人立位,右前胸转向前,紧贴摄影架面板或暗盒面,使身体冠状面与面板成45° ~55°角。右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内收,左手上举抱头,保持身体稳定。暗盒前缘包括左侧胸壁。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曝光。

【中心线】对准左腋后线经第7胸椎水平方向射入。


 5、心脏、大血管左前斜位(胸部左前斜位)


【体位】病人立位,左前胸转向前,紧贴摄影架面板或暗盒面,使身体冠状面与面板成65°~75°角。左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内收,右手上举抱头保持身体稳定。暗盒前缘包括右侧胸壁。

【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第7胸椎水平方向射入。平静呼吸后屏气曝光。



第四节腹部摄影



一、腹部体表定位标志


      

腹部常用'九分法”来进行划分, .上水平线为经过两侧肋弓下缘最低点的连线,下水平线为经过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为左锁骨中线与左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和右锁骨中线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二、腹部摄影注意事项

1.  除急腹症及孕妇外,摄影前应清洁肠道。
(1)自洁法

(2)灌肠法
2.使用正确的摄影体位,可疑肠梗阻、穿孔、出血时,应尽量采用站立位摄影。
3.先天性肛闭锁者,应在婴儿出生后20小时左右进行摄影。

4.腹部摄影一 般选择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5.除新生儿外,腹部摄影均应使用滤线器技术,焦
-片距为90 ~ 100cm。
6.胶片尺寸:成人全腹部( 12英寸x15英寸)。7.摄影时应注意对被检者性腺器官等进行X线防护,特别注意体位防护的运用。


 三、腹部常用摄影体位

(一)腹部

1.腹部仰卧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上臂上举,下肢伸直;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上缘平剑突上3cm ,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下3cm。

【中心线】经剑突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全腹部正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概括观察腹腔脏器,如诊断泌尿系结石。


2.前后立位腹部平片


【体位设计】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上肢自然下垂稍外展;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

【中心线】经剑突至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全腹部正位影像。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诊断肠梗阻及胃肠道穿孔。


2.腹部倒立正侧位


【体位设计】在患儿肛门处放一金属标记,陪护人员一手持患儿双踝部,另一手托患儿肩部或头部,使患儿臀背部贴近暗盒,边缘超出肛门处皮肤6cm。

【中心线】水平投射对准耻骨联合上缘,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腹部倒立正位影像。显示金属标志到直肠盲端的距离。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检查先天性肛]闭锁。


 (四)膀胱区

1.膀胱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 并对准台合中线。上肢放于身体 两侧,下肢伸直;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中,其.上缘平髂嵴,下缘超过耻骨联合。

【中心线】对准耻骨联合上4cm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膀胱区前后位影像,观察膀胱结石的常规位置。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主要观察膀胱内的阳性结石影像。膀胱造影时多摄取此位。

第五节脊柱摄影

一、脊柱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应详细阅读申请单。

2.摄影前应去除被摄部位体表不透X线的膏药、辅料及可显影的衣物等。

3.摆放摄影体位时,利用调整被检者体位或中心线方向来适应脊柱生理或病理弯曲,使X线与椎间隙平行。

4.脊柱外伤患者摄影时,应嘱其尽量自己移动。

5.脊柱摄影应包括邻近有特殊标志的椎骨,以识别椎序。
6.腰椎摄影宜深呼气后屏气曝光,使腹部组织变薄利于提高影像对比。
7.脊柱摄影管电压较高,需使用滤线器摄影技术并使用适当厚度的过滤板。

8.脊柱摄影用胶片尺寸。

二、脊柱常用摄影体位

(一)颈椎

1.第1、2颈椎张口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并重合于台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颌稍仰,使上颌切牙咬合面与乳突尖连线垂直于床面,上、下切牙连线对暗盒中心;曝光时被检者口尽量张大并发“啊”声,使第1、2颈椎投影于口腔阴影之中。

【中心线】经张大的口腔中心与暗盒垂直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为口腔中寰、枢椎前后位影像,尤其是枢椎的齿突位于寰椎两侧块之间,寰椎横突位于侧块外部,下方枢椎的骨质棘突,椎弓及寰枢关节清晰可见。

【呼吸方式】曝光时使被检者喉部做“啊”声。


2.第3~ 7颈椎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暗盒,并重合其中线,两臂置于身旁;头稍上仰,听鼻线水平面垂直于暗盒;暗盒上缘平耳廓上缘,下缘平胸骨颈静脉切迹。

【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0° ~ 15°角,对准甲状软骨射入暗盒。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显示;颈椎骨质、椎间隙与钩椎关节显示清晰。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4.颈椎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者双手各持-沙袋,使两肩尽量下垂,头稍后仰,使听鼻线水平面与暗盒垂直,暗盒上缘平耳廓上缘,下缘包括第1胸椎。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水平面,颈部前后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全部颈椎侧位影像,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用途】概括观察第1~ 7颈椎的影像结构。


5.颈椎斜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站立于摄

影架前;被检侧颈部近暗盒,冠状面与暗盒呈55-65。角;左后斜位时相反;暗盒上缘平耳廓上缘,下缘包括第--胸椎。

【中心线】经甲状软骨水平面,颈部中点射入暗盒。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颈椎斜位影像。近胶片侧椎间孔、椎弓根显示清楚,右后斜位显示左侧椎间孔,左后斜位显示右侧椎间孔;。

【呼吸方式】静呼吸屏气曝光。

【用途】观察颈椎椎间孔、小关节及椎弓根。一 般同时拍左右两侧,以便对比。


 (二)胸椎

1.胸椎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对准台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或屈髋屈膝,两足平踏床面;暗盒上缘平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体位设计】被检者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对准台中线;两臂置于身旁,下肢伸直或屈髋屈膝,两足平踏床面;暗盒上缘平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垂直暗盒射入。


2.胸椎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两臂上举屈曲,双侧髋、膝屈曲以支撑身体,两膝间放沙袋或棉垫,棘突后缘置于台中线外约5cm处暗盒下缘包括第1腰椎。

【中心线】中心线对准第6或第7胸椎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胸椎的侧位影像,椎间隙显示清楚,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清晰显示。

【呼吸方式】重点观察膈上胸椎时,深吸气后屏气曝光;重点观察下胸椎时,深吸气再呼出后曝光。


(三)腰椎

1.腰椎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髋、膝屈曲,双足踏床面,使腰部贴近床面,暗盒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X线管阴极端置于组织较厚的上部分腰椎。     【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脐上3cm)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腰椎前后位影像,第1~ 5腰椎、腰骶关节、两侧骶髂关节及两侧腰大肌包括在照片中并对称显示;第3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

【呼吸方式】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2.腰椎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髋、膝屈曲支撑身体;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棘突后缘置于暗盒中线外约5cm处。暗盒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部分骶骨。

【中心线】经脐上3cm即第3腰椎平面,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椎体结构及骨纹理、椎间隙清晰显示为第1 ~5腰椎侧位影像。上下关节突重叠,横,突与椎弓重叠,棘突伸向后方,关节间隙较宽而清晰。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曝光。


 3.腰椎前后斜位 


【体位设计】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呈45°角,被检侧髋、膝屈曲,棘突后缘在床面_上的投影位于台中线外约4cm处,暗盒上缘平第12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脐孔_上方3cm处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腰椎附件在斜位片上显示为“小狗 状”  :近片侧横突为 '狗嘴” ,椎弓根为”狗眼“,椎弓峡部为”狗颈”  上关节突为'狗耳”,下关节突为”狗前腿'  “后腿”为下关节突,”狗尾巴”为横突。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屏气曝光。 


4.骶髂关节前后位

【体位设计】摄影体位与腰椎前后位相同;暗盒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向头端倾斜15°或20°角(男性15°、女性20°) ,经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暗盒。

5、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体位】被检者取仰卧位。被检侧的臀部抬高,身体冠状面与台面成25°~30° ,被检侧的髂前上棘内2.5cm处对台面中线。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 ~ 25°对准耻骨联合 上缘水平。

(四)骶、尾椎

1.骶、尾椎前后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两臂置于身旁,双下肢伸直并拢,骶椎摄影时,暗盒上缘平髂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尾椎摄影时,暗盒中心对耻骨联合下3cm处。

【中心线】骶椎摄影时向头端倾斜15° ~ 20角射入暗盒;尾椎摄影时向足端倾斜15°角射入暗盒,入射点均为耻骨联合上方3cm处。

【标准影像显示】骶中嵴及尾椎位于照片正中,骨质结构清晰左右对称。

【呼吸方式】浅缓呼吸或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2、骶、尾椎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双髋、膝屈曲支撑身体,身体冠状面与床面垂直;骶部后缘置床面中线外4cm ;暗盒后缘超出骶部后缘3cm,.上缘平第5腰椎,下缘包括尾椎下缘。

【中心线】经髂后下棘平面与暗盒垂直射入。

03.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标准影像显示】骶、尾椎显示于照片中,边界明确;腰骶关节及骶尾关节间隙清晰可见;骶骨两侧无名线重叠为单一致密线。

【呼吸方式】浅缓呼吸不屏气曝光。如主要观察尾椎时,摄影时所用毫安秒应比腰椎侧位低,否则尾椎显示不清楚。

 第六节骨盆摄影

一、骨盆体表定位标志 

1.骨盆的最高点髂嵴两侧连线为第4腰椎棘突水平。

2.骨盆两侧前上方,最突出的骨为髂前上棘,重要骨性标志之一。

3.耻骨联合与尾骨在同一平面上。

4.尾骨尖端也是骨盆摄影的重要标志。

二、骨盆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应尽量清洁肠道,排空膀胱尿液。

2.骨盆外伤应注意避免因搬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因骨盆结构复杂,中心线入射点对各部投影有较大影响,摄影时应充分利用体表定位标志。

4.盆腔组织密度高、厚度大,摄影时应采用滤线器摄影技术。

5.骨盆摄影,呼吸方式为平静呼吸时曝光。

6.胶片尺寸:骨盆整体片( 12英寸x15 ) ,特别注意体位防护的运用。

三、骨盆摄影常用体位

骨盆前后位

04.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下肢伸直,足尖向上,两拇趾内侧相互接触;暗盒_上缘超出髂嵴2cm下缘包括坐骨。

【中心线】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射入。

05.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标准影像显示】两侧髂骨翼与其他诸骨密度均匀,骨结构清晰可见;髋关节骨头位于骨盆两侧下1/4处。

【呼吸方式】浅呼吸中曝光。可因盆腔内脏器移动模糊而使骨骼影像较。

第七节头颅摄影

一,头颅解剖定位标志

1.听眶线  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2.听眦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间的连线。与同 侧听眶线约呈12°角。

3.听鼻线为外耳孔与同侧鼻翼下缘间的连线。与

同侧听眶线约呈13°角。

4.听口线为外耳孔与同侧口角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23角。

5.听眉线为外耳孔与眉间的连线。与同侧听眶线约呈10°角。

6.瞳间线为两瞳孔间的连线。

二、头颅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应了解被检者病情、检查目的、 选择合

适的摄影体位和摄影条件。

2.摄影时要让被检者体位舒适,以避免曝光时可

能产生位置移动。

3.摄影前应去掉被检者头部的发卡、饰物、活动

假牙等物品。

4.头颅解剖结构复杂,摆放摄影体位时应充分利

用头颅的一-些标准平面和体表定位标志线。

5.摄影时要明确X线的投射方向以及中心线的入射点和出射点。

6.头颅摄影呼吸方式为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前应做好呼吸训练。

7.正确使用滤线器设备,确定适当的照射野,焦-片距取90 ~ 100cm。

8.某些结构对称的部位,需摄 双侧影像进行对比时两侧的摄影条件必须一致。

9.摄影时必须对被检者进行有效的X线防护。

三、头颅摄影常用体位:

(一)头颅

1.头颅后前位

03.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下颌内收,额部及鼻尖紧贴床面,听眦线垂直于床面;暗盒上缘超出颅顶约3cm。

【中心线】自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暗盒射入。

04.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标准影像显示】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两眼眶影像对称;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

2.头颅侧位

05.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对侧上肢屈肘握拳放于颏下,下肢屈曲以支撑身体;瞳间线与床面垂直,头颅摆成完全侧位;暗盒其上缘超出颅顶3cm。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 . 5cm处垂直暗盒射入。

06.

Home

135editor

Pic from www.135editor.com

【标准影像显示】照片的上缘包括顶骨,前缘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蝶鞍影像居中,鞍底呈单边显示;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影显示清晰。

 4.颅骨切线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通常取卧位,根据病变部位安
置头颅方向;转动被检者头部,使病变区颅骨的边缘与暗盒呈垂直关系。

   【中心线】与病变处颅骨相切,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标准影像显示】为头颅某局部切线影像。凹陷骨折者,可见骨皮质断裂和骨片凹陷情况。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用途】用于检查颅骨任一局部的凹陷、凸出,骨皮质的异常改变。

5.汤氏位(头颅前后半轴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仰卧,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
并与台中线重合;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片盒上缘平颅顶。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 30°角,对准眉间上方
处,经枕外隆凸射入暗盒;或向足侧倾斜30° ~40°角,经两外耳孔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处射入暗盒。

【标准影像显示】显示头颅半轴位影像;枕骨及枕骨大孔影像显示清楚;颞骨岩部位于枕骨大孔影两侧,其内可见内听道影。
   【用途】观察枕骨及顶骨后部、颞骨岩部、枕骨大孔及鞍背床突。

(二)副鼻窦
1.瓦氏位(water'S)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下颌骨颏部置于床面上,头稍后仰,听眦线与床面呈37°角;暗盒置于滤线器托盘上,其长轴与台中线平行;鼻根部对准暗盒中心。

【中心线】经鼻根部垂直暗盒射入。


  【标准影像显示】两侧上颌窦对称显示于眼眶之下,呈倒置的三角形;后组筛窦及额窦显示良好。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用途】观察上颌窦、额窦、前及后组筛窦。

2.柯氏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额部及鼻尖置于床面上,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床面;鼻根对准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3角,对准枕外隆凸上方3 cm处,经鼻根射至暗盒。


【标准影像显示】额窦投影于眼眶的内上方;前组筛窦显示于两眼眶影之间,下鼻甲显示清晰鼻腔中内纵形线影为鼻中隔。

【呼吸方式】平靜呼吸下屏气曝光

【用途】观察额窦、筛窦、眼眶、眶上裂等。


(三)鼻部

1.鼻骨侧位
   【用途】观察鼻骨外伤者骨折情况。
   【体位设计】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头部侧转,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暗盒置于床面上;鼻根下1cm处对准暗盒中心。
   【中心线】经鼻根下1cm处射入暗盒。

【标准影像显示】为鼻骨侧位影像。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

(五)下颌骨

1.下颌骨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侧~下颌骨置于下端垫高15°的暗盒上;调整头颅使被检下颌体部与暗盒平行;下颌仰起,使下颌骨体部与暗盒下缘平行。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角,经被检侧下颌骨拟检部位射入暗盒。


  【标准影像显示】为下颌骨支部侧位、体部或体颏部侧位影像,各部形态及牙排列与解剖形态近似。
  【呼吸方式】平静呼吸不屏气曝光。
  【用途】观察下颌骨骨支、体部骨质。

2、下颌骨后前位


【体位】俯卧位在检查床上摄影。头颅呈后前位前额和鼻尖靠探测器嘴唇对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对准两下颌角连线中点。

3.颞颌关节侧位
   【体位设计】被检者体位与头颅侧位相同;被检侧颞下颌关节对特制的四分格换片器曝光区中心上1 cm处;先摄闭口位片,保持头部不动,再摄张口位片;摄完一侧再摄另- -侧颞下颌关节闭口位片及张口位片。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角,对准对侧颞颌关节上方约5cm处,经被检侧颞下颌关节垂直射入暗盒。

 一.X线头影测量的概念

X线头影测量(Cephalometrics),主要是测量X线头颅定位照像所得的影像,对牙颌、颅面各标志点描绘出一定的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了解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使对牙颌、颅面的检查、诊断由表面形态深入到内部的骨骼结构中去。几十年来X线头影测量一直成为口腔正畸及口腔外科等学科的临床诊断、治疗设计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X线头影测量于60年代初开始在口腔正畸的科研及临床工作中应用。70年代末,电子计算机X线头影测量亦开始应用于我国口腔正畸临床及科研工作上。

二.X线头影测量的主要应用

1.研究颅面生长发育:X线头影测量是研究颅面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对各年龄阶段个体作X线头影测量分析,从横向研究颅面生长发育,同时也可用于对个体不同时期的测量分析,而作颅面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由于X线头颅照像是严格定位的,因而系列的X线头颅片具有可靠的可比性

2.牙颌、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颅面畸形的个体进行测量分析,可了解畸形的机制、主要性质及部位,是骨骼性畸形抑或牙 合性畸形,使对畸形能作出正确的诊断,而这种诊断的依据,来源于明确了颅面软硬组织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而对于牙颌、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基础,又首先必须通过X头影测量对正常合人颅面结构进行分析,得出正常合人各项测量的参考标准,并应用到对畸形的诊断分析中去。

3.确定错合畸形的矫治设计:从X线头影测量分析研究中得出正常 合关系可存在于各种不同的颅面骨骼结构关系中,而一些牙齿的位置能在一定的颌面结构下得到稳定,因而当通过测量分析牙颌、颅面结构后,根据错合的机制,可确定颌位及牙齿矫治的理想位置,从而制定出正确可行的矫治方案。

4.研究矫治过程中及矫治后的牙颌、颅面形态结构变化:X线头影测量亦常用作评定矫治过程中,牙颌、颅面形态结构发生的变化,从而了解矫正器的作用机制和矫治后的稳定及复发情况。如关于口外支抗唇弓矫正器及下颌颏兜矫正器等对牙颌、颅面结构的作用及变化,都是在使用X线头影测量以后才得以明确和澄清的。

5.外科正畸的诊断和矫治设计:通过X线头影测量对需进行外科正畸的严重颅面畸形患者进行颅面软硬组织的分析,得出畸形的主要机制,以确定手术的部位、方法及所需移动或切除颌骨的数量,同时应用X线头影图迹进行剪裁,模拟拼对手术后牙颌位置,得出术后牙颌、颅面关系的面型图,为外科正畸提供了充分的根据,从而提高了其诊断及矫治水平。

6.下颌功能分析:X线头影测量还可以用来研究下颌运动,语言发音时的腭功能以及息止合间隙等方面的功能分析。也有用于下颌由息止位至咬合时髁突、颌位等位置运动轨迹的功能研究。

3.头颅定位X线照像和头影图的描绘

    3.1头颅定位X线照像

(1)头颅定位仪:

用作头影测量的X线头颅像,必须要在头颅定位仪(cephalometer)的严格定位下拍摄。因为只有完全排除了因头位不正而造成的误差后,各测量结果才有分析比较的价值。头颅定位仪正是保证这一要求的仪器。自1931年Broadbent使用第一架头颅定位仪以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头颅定位仪,其种类虽多,但定位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只是近年来的产品,其结构更趋精密、准确。 

头颅定位仪的定位,关键在于通过定位仪上的左右耳塞与眶点指针,三者构成一与地面平行的恒定平面的原理。在X线摄像时,先使头颅定位仪的两耳塞,进入头部左右外耳道,然后上下调整头部位置,使眶点指针抵于眶点,此时头部便固定在眼耳平面与地面平行的位置上。

每次照像时,头位均恒定于此不变。头颅定位仪的顶盘一般具有刻度并能旋转,当需投照后前位或一定角度时,只需转动90°或一定角度即可。 

(2)X线照像

1)投照距离:X线由球管射出时,呈辐射状,使投照物体的影像放大,而产生模糊的半影。X线球管至胶片的距离越大,则射出的X线越接近平行,所造成的半影也越小。在X线头颅摄影时要求有较大的投照距离,一般应不小于150cm。投照物体与胶片间距离,也是影响X线影像清晰和真实的重要因素,物片距越小,则X线影像的放大和失真越小。因而在投照时,应尽量使投照物体与胶片盒紧贴,以减小其放大误差。通过加大球管至胶片距离也可减小由物片距所造成的放大误差。每次照像时使头位、X线球管及胶片三者之间的关系维持恒定,这样所得的X线片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及不同个体或不同时期分别测量所得结果的可比性。

2)X线头影像的放大误差:由于X线头颅摄影时,X线不能达到平行的要求,而头部正中矢状平面与胶片间又有距离存在,因而,X线头影像必然有一定的放大误差,但由于摄影时,头部固定位置一致,故各片的放大误差基本一致,不会引起相互之间的差异。

放大误差的计算公式为r=(〖SX(〗D〖〗D-d〖SX)〗-1)×100。

r为放大误差率,D为X线球管焦点至胶片距离,d为头部正中矢状面至胶片距离。

    3.2头影图的描绘

X线头影测量不能在X线头影像上直接进行,而需在描绘的头影图上进行,故描绘的头影图必须精确地与头影像上的形态完全一致。描图可于具有良好光源的X线看片灯下或专用的描图桌上进行。描图及测量时需要准备透明胶片、硫酸描图纸、精确的毫米尺、半圆仪、细尖钢笔及硬质尖锐铅笔等。将X线头影描于硫酸纸上 ,再在描图纸上进行测量分析。描绘图的点线必须细小精确,以减少误差。在X线头影图像上,有因头颅本身厚度或个体两侧结构不完全对称而出现的部分左右影像不完全重合(头颅定位不准亦有此弊,应尽量避免),此时,则按其平均中点来作描绘。

 五.常用X线头影测量的标志点及平面

 4.1头影测量标志点

标志点是用来构成一些平面及测量内容的点。理想的标志点应该是易于定位的解剖标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相对稳定。但并不是常用的标志点均能符合这一要求,不少标志点的确定是由各学者提出的不同测量方法而定,而标志点的可靠性还取决于头颅X线片的质量以及描图者的经验

头影测量标志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解剖的,这一类标志点是真正代表颅骨的一些解剖结构;另一类是引伸的,这一类标志点是通过头影图上解剖标志点的引伸而得,如两个测量平面相交的一个标志点。

(1)颅部标志点

蝶鞍点(S.sella):蝶鞍影像的中心。这是常用的一个颅部标志点,在头颅侧位片上较容易确定。

鼻根点(N.nasion):鼻额缝的最前点。这是前颅部的标志点,代表面部与颅部的结合处。有些X线片上,此点显示不太清楚,是因为其形态不规则骨缝形成角度之故。

耳点(P.porion):外耳道之最上点。头影测量上常以定位仪耳塞影像之最上点为代表,称为机械耳点。但也有少数学者使用外耳道影像之最上点来代表,则为解剖耳点。

颅底点(Ba.basion):枕骨大孔前缘之中点。一般此点较易确定,常作为后颅底的标志。

Bolton点:枕骨髁突后切迹的最凹点

(2)上颌标志点

眶点(O.orbitale:)眶下缘之最低点。当病人两侧对称及在完好的定位下,左右眶点

才于同一水平,但实际上难以达到。一般X线片上可显示左右两个眶点的影像故常选用两点之间的点作为眶点,这样可减小其误差。

翼上颌裂点(Ptm.pterygomaxillary fissure):翼上颌裂轮廓之最下点。翼上颌裂之前界为上颌窦后壁,后界为蝶骨翼突板之前缘,此标志点提供了确定了上颌骨的后界和磨牙的近远中向间隙及位置的标志。

前鼻棘(ANS.anterior nasal spine):前鼻棘之尖。前鼻棘点常作为确定腭平面的两标志点之一,但此标志点的清晰与否与X线片的投照条件有关。一般不作近远中长度测量所用。后鼻棘(PNS.posterior nasal spine):硬腭后部骨棘之尖。

上齿槽座点(A.subspinale):前鼻棘与上齿槽缘点间之骨部最凹点。此点仅作为前后向测量所用。

上齿槽缘点(SPr.superior prosthion):上齿槽突之最前下点。此点常在上中切牙之牙釉质-牙骨质界处。

上中切牙点(UI.upper incisor):上中切牙切缘之最前点。一般上中切牙的测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此点与根尖相连作为中上切牙牙长轴来作为角度测量的一个平面,另一种是测量此点与其他结构间的距离。

(3)下颌标志点

髁顶点(Co.condylion):髁突的最上点。

关节点(Ar.articulare):颅底下缘与下颌髁突颈后缘之交点。关节点常在髁顶点不易确定时而代替髁顶点。

下颌角点(Go.gonion):下颌角的后下点。可通过下颌支平面和下颌平面交角之分角线与下颌角之相交点来确定。

下齿槽座点(B.supramental):下齿槽突缘点与颏前点间之骨部最凹点。

下齿槽缘点(Id.infradentale):下齿槽突之最前上点。此点常在下中切牙之牙釉质-牙骨质界处。

下切牙点(Li.lower incisor):下中切牙切缘之最前点。

颏前点(P.pogonion):颏部之最突点。

颏下点(Me.menton):颏部之最下点。

颏顶点(Gn.gnathion):颏前点与颏下点之中点。

D点:下颌体骨性联合部之中心点。

这些标志点中,有些是在正中矢状面上,是单个的点。如鼻根点、蝶鞍点等。而有些则是双侧的点,如下颌角点,关节点等。若由于面部不对称而使两侧之点不重叠时,则取二点间的中点作为校正的位置。

(4)软组织侧面标志点

额点(G.glbella):额部之最前点。

软组织鼻根点(NS nasion of soft tissue):软组织侧面上相应的鼻根点。

眼点(E.eye):睑裂之眦点。

鼻下点(Sn.subnasale):鼻小柱与上唇之连接点。

唇缘点(vermilion borders):

上唇缘点(UL′):上唇粘膜与皮肤之连接点。

下唇缘点(LL′):下唇粘膜与皮肤之连接点。

上唇突点(UL):上唇之最突点。

下唇突点(LL):下唇之最突点。

软组织之颏前点(Pos.pogonion of soft tissue):软组织颏之最前点。

软组织颏下点(Mes.menton of soft tissue):软组织颏之最下点。

咽点:软组织颈部与咽部之连接点。

 4.2头影测量平面

(1)基准平面:基准平面是在头影测量中作为相对稳定的平面。由此平面与各测量标志点及其他测量平面间构成角度、线距、比例等8个测量项目。目前最常用的基准平面为前颅底平面、眼耳平面和Bolton平面。 

前颅底平面(SN.SN plane):由蝶鞍点与鼻根点之连线组成,在颅部的矢状平面上,代表前颅底的前后范围。由于这一平面在生长发育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常作为面部结构对颅底关系的定位平面。

眼耳平面(FH.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由耳点与眶点连线组成。大部分个体在正常头位时,眼耳平面与地面平行。

Bolton平面:由Bolton点与鼻根点连接线组成。此平面多用作重叠头影图的基准平面。

2)测量平面:

腭平面(ANS-PNS.paltal plane):后鼻棘与前鼻棘的连线。

全颅底平面(Ba-N):颅底点与鼻根点之连线。

合平面(OP.occlusal plane):合平面一般有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以第一恒磨牙的咬合中点与上下中切牙间的中点(覆合或开合的1/2处)的连线。另一种是自然的或称功能的合平面,由均分后牙合接触点而得,常使用第一恒磨牙及第一乳磨牙或第一双尖牙的合接触点,这种方法形成的合平面不使用切牙的任何标志点。

下颌平面(MP.mandibular plane):下颌平面的确定方法有3种:

(A)通过颏下点与下颌角下缘相切的线。

(B)下颌下缘最低部的切线。

(C)下颌角点与下颌颏顶点间的连线(Go-Gn)。

下颌支平面(RP.ramal plane):下颌升支及髁突后缘的切线。

面平面(N-Po.facial plane):由鼻根点与颏前点之连线组成。

Y轴(Y axis):蝶鞍中心与颏顶点之连线。

五.常用硬组织测量项目

X线头影测量常用于临床对错合畸形的机制分析,以明确诊断及作出治疗设计、错 合畸形可以是牙源性的也可以是骨源性的也可以是两者均存,主要是牙齿、牙弓、颌骨、颅面间的关系不调。通过头颅侧位X片的头影测量是反映颅面结构深度和高度的二维空间关系。可测量上颌、下颌各自的形态、大小、位置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以及牙齿的位置或牙轴倾斜。从测量方法及单位来看,可分为角度测量、线距测量及线距比例。

每一测量项目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说明相应结构的特征或生长变化趋势。但是,孤立地评价一项指标常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为头颅是牙颌、颅面各部分结构组成的复合体。其正常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指标:而取决于各部分间的配合。在一定变异范围内,只要牙颌、颅面有协调的关系及相互补偿,就会产生正常的颅面形态。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牙颌畸形正是由于牙颌、颅面各部间的不调所致。因此在评价畸形特征,及其机制时,必须综合评价各项测量指标,然后才能明确畸形机制,作出正确的诊断。

  5.1 上下颌骨的常用测量项目。

常用测量上、下颌骨相对颅部及其它结构位置关系的项目很多。通常所用的基准平面前颅底平面S-N和眼耳平面FH。

(1)SNA角: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映上颌相对于颅部的前后位置关系。当此角过大时,上颌前突、面部侧貌可呈凸面型,反之上颌后缩面部呈凹面型。

(2)SNB角:蝶鞍中心、鼻根点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反映下颌相对于颅部的位置关系。此角过大时,下颌呈前突,反之下颌呈后缩。

(3)ANB角: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此角亦即SNA角与SNB角之差。此角反映上下颌骨对颅部的相互位置关系。当SNA大于SNB时ANB角为正值,反之ANB角为负值。

(4)NP-FH(面角):面平面NP与眼耳平面FH相交之后下角。此角反映下颌的突缩呈度。此角越大表示下颌越前突,反之则表示下颌后缩。

(5)Y轴角:蝶鞍中心与颏顶点联线(SGn)与眼耳平面(FH)相交之下前角,此角亦反映颏部的突缩,此角越小则表示颏部越突,反之则表示颏部越缩。Y轴同时代表面部的生长发育方向。

(6)NA-PA(颌凸角):由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NA),与颏前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PA)延长线之角,此角反映面部的上颌部分相对与整个侧面的关系。当PA延长线在NA前方时,此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此角越大表示上颌的相对突度越大,反之表示上颌相对后缩。

(7)MP-FH(下颌平面角):由下颌平面(MP)与眼耳平面(FH)的交角。此角代表下颌体的陡度,下颌角的大小,也反映面部的高度。

此外也由依下颌平面(MP)与前颅底平面(SN)交角来代表下颌平面角的,其意义同与FH所成的下颌平面角。

(8)ANS-Ptm(上颌长):翼上颌裂点与前鼻棘点在FH平面上垂足间之距离。代表上颌的长度。

(9)S-Ptm(上颌位置):翼上颌裂点与蝶鞍中心点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表明上颌后界与蝶鞍中心点间的位置关系,亦反映上颌骨的前后位置关系。

(10)Co-Po(下颌长):髁突后缘切线与颏前点切线在下颌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代表下颌骨的综合长度。

(11)S-Co(下颌位置):髁突后切线与蝶鞍中心在FH平面上垂足间的距离。代表下颌髁突后界与蝶鞍中心间的位置关系,同样也代表下颌骨的前后位置关系。

5.2 上下前牙的常用测量项目

(1)1〖TXX-〗-SN角: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反映上切牙对于前颅底的相对倾斜度。此角过大表示上中切牙唇倾,反之为舌倾。

(2)1〖TX-〗-MP角: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之上内角。反映下中切牙对于下颌平面的倾斜度。此角过大表示下中切牙唇倾,此角过小表示下中切牙舌倾。

(3)1〖TXX-〗-NA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一上齿槽座点连线(NA)交角,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4)1〖TXX-〗-NA距: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以上两项测量相互结合就可以精确的确定上切牙的倾突程度。

(5)1〖TX-〗-NB角:下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代表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6)1〖TX-〗-NB距: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亦代表上中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

以上两项测量相互结合就可精确的确定下切牙的倾突程度。

(7)上下中切牙角:上中切牙长轴与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反映上下中切牙特别是上下前部牙弓的突度:此角越小突度越大,反之突度越小。

   5.3 面部高度的常用测量项目

(1)全面高(N-Me):从鼻根点至颏下点的距离。

(2)上面高(N-ANS):从鼻根点至前鼻棘点的距离。

(3)下面高(ANS-Me):从前鼻棘至颏下点的距离。

(4)上面高与全面高之此:N-ANS/N-Me×100%。

(5)下面高与全面高之此:Ars-Me/N-Me×100%。

六.电子计算机化的X线头影测量

电子计算机化的X线头影测量也称为数值化的X线头影测量,其基本原理是将在头颅图迹上所确定的各测量标志点转换成座标值,由电子计算机算出各测量项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6.1 电子计算机化的X线头影测量特点

(1)增加测量的精确性:由于将标志点转换成座标值进行运算,使测量精确度提高,避免预测时容易造成的误差,并且可以计算出放大误差。

(2)提高效率:电子计算机化的X线头影测量可大大缩短测量时间,一般几十项测量项目仅需2~3分钟即可得出结果。因而可以在头影图迹上确定大数量标志点进行大数量测量项目的测量。如Walker于头颅侧位图迹上定出177个标点进行测量分析,Burstone确定52个点包括对颅面软硬组织的测量分析。

(3)大样本分析:电子计算机化的X线头影测量,有可能对大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建立数据库,而应用于临床患者的矫治设计或颅面生长发育的预测。

6.2 电子计算机化X线头影测量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

电子计算机化X线头影测量系统由计算机主机及图形数值化仪、打印机、显示器、绘图仪、存储器(软、硬磁盘)等设备组成,同时需有根据不同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内容而编制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程序

6.3 数学模型的建立

电子计算机化X线头影测量的工作过程,即是将测量分析所要解决的问

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点间形成线,线间形成角,而测量距离及角度。整个过程中将要建立数字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有以下几个步骤:

(1)标志点的确定:根据所需测量的项目在头影图迹上标出标志点。北京医科大学医院正畸科定出23个标志点为电子计算机化X线头影测量所用,而得出常用的Downs、Steiner、Wylie、Tweed、Reidel、Ricktts、Wits等7种分析法的51项测量内容。

(2)进入直角座标系:头影图迹置于直角座标系中,各标志点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即固定,有其X、Y值。在其位置的确定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定位,即每一图迹虽对其本身的各测量值是固定的,但在不同测量图迹间则无固定关系。另一种是确定原点及X轴,这样得出的每张图迹间的测量是有联系的,如以S点为原点,SN平面为X轴,这对于同一患者治疗前后,或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重叠分析时则有意义。

(3)从点座标到测量值:从点座标到测量值有求角、距离、投影距等不同形式。

(4)数据的输入——图形数值化仪:在头影图迹上确定了标志点后,通过图形数字化仪,将图形输入计算机。图形是一种连续变化的量为模拟量,通过图形数值化仪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即将图形上的标志点以座标值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图形数值化仪的工作原理是由内部构成的一个平面直角座标系,通过台面上的可动键盘及游标与主机相连,工作时将头影图迹固定在台面上,经可动键盘上的游标十字中心对准标志点,按下读数键,则此点的X和Y的座标值就记录到主机上,通过运算得出测量结果。可通过打印机直接记录各测量结果,或经绘图仪绘出(按预定程序)颅面结构模式图。

近年来数据的输入也可通过对头颅侧位X片的直接扫描而输入计算机,而由显示器上的头颅侧位X片图象上直接定点输入,而不再需要先描头颅侧位图及通过图形数字化仪输入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化的X线头影测量将X线头影测量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此项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正从目前的二维空间的测量(长和高或宽或高)系统开始向三维空间(长宽高)及主体摄影相结合的系统发展,这无疑对错合的诊断矫治设计,特别是外科正畸的诊断设计上引起一个新的飞跃。

来源:MIT研讨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