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鹫峰、阳台山、妙峰山三峰连穿路书

 古磨盘州人 2021-02-28

世间事,谁也说不清其中的因果关系。

若干年前,当我的脚步踏上鹫峰的古香道上时,我的心里有开始蔓延了一个疑惑,古人如何通过鹫峰到达妙峰山烧香的,印象中,妙峰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所在。 

种子种下了,原本没期待发芽,可没想到,同事的一条朋友圈信息,激发了种子的成长。

虽然是冬春之交的季节,我的心已经开始萌动。

正月初四,我就决定初五去完成三峰连穿计划。无奈天公不作美,初四晚上,突然刮起5、6级的大风,导致我一晚上都在床上辗转反侧,初五早晨决定放弃穿越计划。

上午十点多,在家呆着实在无聊,于是决定出门走走,最后意外地完成了小半程的探试,具体的内容可见2月17日的公众号文字。

2月21日,是新年后的第一个休息日,我又想去试试,无奈腿肚子没有完全恢复,加上晚上还有别的安排,只好把计划安排在2月27日。 

经过一个星期的兴奋期,我终于等到了兑现计划的日子了。 

早晨原本按照平时上班的点起床,可心里有事的时候,总是悬着心,半夜两点多醒了,很长时间睡不着,稀里糊涂睡去后,我也不担心睡眠质量。记得那次五台山朝台,我紧张的一晚上没睡,第二天照样上路了。早晨不到六点就醒了,也没想赖床等闹钟,立即起床。

洗漱吃早饭,带上装备,7点钟准时往大觉寺进发。将车停在大觉寺停车场后,随即向鹫峰进发。

上次通过的那个豁口被封上了,好在前面有人引路,我从桥洞里爬进去的,尽管桥洞里也堆了一些树枝什么的,感觉公园也是煞费苦心,可这条路以前就是古香道,他们也没有资格堵啊。

闲话少说,直接说路书吧。当然,在说路书之前,我还是要把走路的人的大致情况说一下。

男主人公刚刚过知天命的年纪,“三高”中有两高,吃药后得到控制,膝盖前几天打球受伤,现在基本恢复,不过还是不能承受强度太大的冲击,每次下山都有滑倒的记录。

去年国庆买了登山包,今年刚买了跑团专有的马甲式背包。原本想用马甲式的,考虑到现在气温还比较低,且路途长,吃喝要准备充足,衣服有御寒和收纳的。最后,我还是带了登山包。

因为有了几次野外经验,所以吃喝带够、手机充电宝、手电筒、纸巾(干湿)、创可贴等,估计能用上的都带了。当然还有口罩、身份证和少量现金。

手机是必须的,且手机里下载了“两步路”户外软件。

车子停稳的时间是7点40,交完停车费,背起登山包,点开软件,就出发了。

我先说一下结果吧:

1、顺利完成。早7点40分从大觉寺门口往北出发,穿越三峰后,晚上6点余回到大觉寺南边, 整个行程是20.26公里,用时近10个小时,累计爬升1656米,最高海拔1276米。

之所以先说结果,主要是想给有志于走条线路的驴友以信心,以我的条件都走下来了,您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完成这个旅行绝对不是问题。

在没去之前我打听了一下,这条线路的大致完成时间分布:运动员级,不到三个小时完成全程;跑团级别的,不到五个小时完成,我的同事就是四个半小时完成;业余驴友,年纪在40岁左右的女性,7-8个小时完成。像我这样平时不运动的,差不多就是10个小时以内完成。去户外之前,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大致把握一下自己所处的能力区间。

2、8:36,到达鹫峰近顶峰的消防守护棚。身边一队队的户外团队,连续地超越我,我的自尊心很受伤。即使抓住队伍里看似老弱病残的,结果也是被人甩得见不到影子。

3、9:23,到达望京亭,这个亭子其实就是消防护林员的宿舍。团队聚齐的,大多在这儿合影留念,不过,大多数团队到这儿已经成了一字长蛇阵,队员的战线拉得很长。

4、9:46,到了初五我的折返点,假如体力不支,可以在这儿下到虎头崖,经鹫峰南边古香道下去,我初五就是这样走的。

5、10:28,到东大坨。说心里话,最难的就是从原点到东大坨那一段,因为一直是高海拔的攀升,整个行程要爬近千米海拔,几乎没有倒气的工夫。虽然后面还有好几个上坡,毕竟那些都有下坡或者平路先给它垫着。

6、10:45到达萝芭地北尖,很多人都会从边上绕开,因此我是第一次,所以还是硬着头皮上了,海拔1138米。

7、10:56,下萝芭地北尖到公路上,见到第一个补给站,这个应该是阳台山公园里面的游客服务中心,现在主要服务这些户外驴友了,我听到说,可乐十块一瓶。

8、12:00,到达阳台山顶,海拔1276米。那里有个地标性的物件——一个大的尼玛堆,我在的时候,一个韩国人爬到顶上,搬动顶上的那块石头,还很自得的样子。我非常不客气地问他,你知道那是什么吗?你不给别人加持,还在那捣乱,你还是个人吗?

韩国人羞愧地下来了,还有穿着红衣服的女人,摆着pose,以尼玛堆为背景照相,我就没好意思说她了。我将滚落在边上的几块石头,放到了尼玛堆上。

在阳台山顶,我最想看的还有一个“三界碑”,那是一个三角形的石碑,碑身三面,分别刻着海淀、昌平、门头沟,看网上材料说,那个碑在阳台山上,木头栈道上也确实有指示牌,转了几圈没找着,后来还是知情的驴友告诉我,三界碑已经移到西北面的一个山坡上,2015年,国务院认定的。现在阳台山顶的指示牌都是错误的。

9、12:20,见到三界碑,海拔1236米。

10、12:40,到达“白宫”,其实那只是过去茶歇点的断垣残壁,网友给了个诗意的名字。在到达白宫之前,其实有两条往下的路,往右的直接迎着白宫就下去了,正好遇到一个女学生模样的人,她告诉我往左,我信了她。那段下坡路非常难走,虽然我小心加小心,结果还是摔了一跤,杵断了我的手杖,当时心里感觉非常不爽,因为回去下坡还得指望这根手杖呢。

11、13:10,到达天池。就是偌大的一个水泥池子,里面常年空空余也,好在水池的沿,也成了山路的一部分。站在天池边,看妙高峰还是挺吓人的,这是今天最后一块硬骨头,爬山对我来说,始终是最接受不了的。

12、13:57,到达玉皇顶。过天池后爬了一个特别陡的坡,差不多把妙高峰爬了一半,往前行进时,见到有驴友的指示牌:玉皇顶、妙高峰。到这个时候,几乎没有人还敢去爬妙高峰,差不多都直奔玉皇顶了。

玉皇顶后面围的还是很结实,可有资深驴友知道,侧面的护栏可以翻进去,参观了玉皇顶、财神庙、娘娘庙。

妙峰山娘娘庙过去很受北京天津河北人民笃信,娘娘庙是用来拴娃娃的,婚后不育或者盼男孩的夫妻,可以去妙峰山拴娃娃。妙峰山的财神庙是很有特色的,财神门类齐全,你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财神,妙峰山都供着,假如请财神,妙峰山还是值得去的。

关于妙峰山,因此我有单独的文章介绍,在此不赘述了,感兴趣的客官可以查拙作《秋游妙峰山》《去妙峰山拴娃娃》,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妙峰山用午餐、喝水,下午2:30离开妙峰山。

13、14:50,到达山半腰的“灵官殿”,估计这是妙峰山的“老物件”。

14、15:12,到达涧沟村,这里下午4点有发往苹果园地铁站的班车,假如不返回大觉寺的,可以从涧沟村坐车进城。

15、15:53,到达萝芭地。其实这就是一片松树林,也看不出什么特点,萝芭地瞭望塔高高在上。

16、16:30,准备从冷风口下撤。那条路很多驴友把它称为“好汉坡”。之所以说它是“好汉”,确实名副其实,因为累了8个小时,现在还有面临看着都恐高的下坡路,真的让人胆战心惊,有恐高症的,绝对不能下这个坡。

17、17:34,到达古茶棚遗址,因为这是一条到妙峰山的古香道,以前是人来人往的,现在还有当地的老人,在大觉寺和涧沟村之间玩穿越。

18、18:00余,到达大觉寺门口。之所以不写准确时间,那是因为,最后的一段,路上几个人有点得意忘形,竟然走错了2公里左右,这最后的两公里真的是要命的,尤其是打击人的信心和勇气。

说心里话,我也是够拼的,好多次打了退堂鼓,后来还是靠意志战胜了怯懦和畏难。

当我坐上停在大觉寺车场的车,我不再想明天身体会如何“报答”我,自己心里先偷着乐一通,毕竟我做成了自己想做的事。其他的事,交给明天了。

(本文仅仅是时间和路程记录,明天准备给路书复盘,敬请期待。)

两步路上的截图。

早晨7点40分,大觉寺门口的路上有很多驴友开始汇聚。

爬了一小段,看山下雾气蒙蒙。

鹫峰中断的护林棚。

望京楼。

松树林里有点阴。

途中翻越碎石路。

东大坨

萝芭地北尖上的尼玛堆

阳台山的游客服务中心,行程中的第一个补给站。

三界碑,一脚跨三区。

从这个位置看白宫,有点不清楚。

可怜我的登山杖,只用了两次,就被杵断了。

天池

玉皇顶

娘娘庙

灵官殿

萝芭地。

涧沟村

冷风口,号称“好汉坡”,一般人真的不敢下。

茶棚遗址

回归到大觉寺。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