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体书法—中山王篆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甘泉书屋i30tsw 2021-02-28

百体书法—中山王篆的产生、发展与现状

                  郭甘泉

中山篆,又称中山王篆,说它古老,是因为它起源于春秋战国。说它新颖,因为它被当代发现和使用只有四十多年。是因当代考古的发现而产生的一种新篆书。


  

(中山王鼎拓片)

1977年,考古界河北平山县发掘了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及玉器,其中有铭文之器50余件,而尤以镌刻着长篇铭文的中山王方壶、大鼎、圆壶等所谓“中山三器”最为人注目。三器铭文共1123字,其中大鼎铭文469字,方壶铭文450字,圆壶铭文200余字。三器铭文其书体相同,所有字距与行距都平均分布,字形修长,各字都极为齐整,造型取所谓“背势”,即两边竖划都向中间靠近,又不失“圆顺”。竖划较长,起笔锐利,收笔用悬针法迅速提笔拔起。细看则竖笔露锋挺拔爽利无一丝颤抖;横笔平正力度恰当;弧形笔画婉转圆畅、收放自如、一气呵成,转折处不留丝毫衔接痕迹;字形结构严整对称均匀,章法布局完美,既外柔内刚健美秀劲,又宽厚自如潇洒飘逸。这种书法风格至今尚未见过,且字数之多、刻工之精令人叹服!

此次发掘引起了历史、考古、古文字学界浓厚兴趣,迄今已发表论文近百篇。中山器铭文字体作为战国文字之一种,可归属于“钟鼎文”、“金文”、广义的“大篆”与广义的“古文”等古文字范畴。


  (徐无闻中山王篆书法作品)

1981年,著名古文字学家徐无闻对中山王篆进行了最早的探索,创作了一些中山王篆作品。1985年,陕西学者马可仲、马歌东父子也开始着力研究,他们坚持了21年的探索,将505个(不重复的)古老文字引经据典地创补出一套约有5000个书法用字的体系,而进一步命名为“马氏中山篆”。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马氏中山篆书谱》、《马氏中山篆作品集》。2012年,马氏父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馆,举行“金石新韵——马歌东马氏中山篆书法作品展”。


  (马歌东中山王篆书法作品)

同时,河北学者张守中、程雪莉、米勤练,广西书家王茁,四川书家杨代欣,江苏南京学者邱世鸿,山东书家魏之文、范海刚,江苏海门书家黄继革等也进行了类似的书法创作实践。2002年左右,魏之文曾出版过一本《临战国中山王器铭文》,2005年又出版了《东周中山王国器铭集成》增补本。2014年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之后,王茁继续在中山王篆研究上努力,又相继出版《王茁中山王篆书心经》和《王茁中山王篆书孝经》,成为研究中山王篆人群中的佼佼者。杨代欣、邱世鸿也创作了《中山王篆心经》长卷引起了市场青睐。


 

2017年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组织了“中山篆书法篆刻邀请展”大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日本(大浦舟人)的328位书法篆刻家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展览共展出书法作品123幅,篆刻212方,参展作品还有青铜、木雕、刺绣等多种表现形式。


  (郭谦中山王篆书法作品)

“中山王篆”书体的开拓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将中山古国的出土文字引入书法领域,为我国书法天地增添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极富美感的新书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