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与非画

 老台原创小辑 2021-02-28

烟缸篇目点读

朱军头上的艺术家光环

我养着一渣艺术家

扯,今中国就没有书法家

齐白石门下的叛徒

毕加索的“鸡贼”

民国初年中国有艺术吗?

假如艺术是一支香烟,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民我烟缸里的烟灰烟屁就是艺术体会和心得,这个系列因之得名。其所表,自然是有关艺术的丝缕微末。对行文中的某些夸张、比喻和戏谑性言辞,可怀艺术之心待之。若艺术朋友恐感扎心切肺的,就不劳您阅读了——

 艺术烟缸 (08)

画与非画

文/台双垣
画与非画:“什么是画,什么不是画”,这是个庄严伟大又挺不正经的话题。
“庄严”者,画家都爱装严肃;“伟大”者,画家都曾抱有理想和情怀,“理想和情怀”是一种伟大的人格,而于今再无此种伟大,由是,这话题变得不正经。
本人读书甚少孤陋寡闻,因而为文从不引述,今次破例,因为个别读者好这口儿。
毕加索们一百年前说“打到美”;
吴冠中说“你画的像,但这不是艺术”、“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
陈丹青说“实际上早就不需要绘画了,我操”!
可惜,仍然停留在“审美”的人是不理解“审丑”的。审丑并不能代表高级,只是另一个极端的表象,丑与美不是对立的,中间还有多个层面。几年前,去重庆策划一个艺术区项目时与一个准投资大佬杨总喝茶,谈威尼斯时装展,当时他泡着一位傻白甜模特,我说:“什么时候你也能喜欢一个健硕的厚嘴唇黑姑娘,无论从审美还是生物性上,你便进步了”。杨总的反应是茫然的,但我知道他心里的不屑。
吴冠中为什么说前边那些话,因为大多数画家和杨总对艺术的认识处在同一个段位。

图中雕塑为曾红梅作品(摄于2014年,北京798艺术区)

那么,关于“画与非画”,若用行业术语来说,大众不一定明白;若以通俗大白话来说,则行家和外行都懂,所以采取后者。
A.先说画得“特细特像特漂亮”的那种油画,它叫超写实,功夫绝佳、技术超棒。这就是吴冠中说的那种“不是艺术、不是美”。但我告诉你,它是“画”,它在国内炒得很热卖得很好,即所谓“市场的艺术”。
B.再说画得“挺糙挺帅挺现实”的那种油画,它也是“画”,但观念和手法(相对于国际)都已经落伍了百八十年了。但是,由于它反映了作者在追求所谓科学、理性和个性,因而这里关乎技术的成分仍占较大的比例。
C.还有一种,横竖说不出是什么、怪诞与偶然定格于无常,叫做抽象的东西。它目前离大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是,无论是绘画或其他媒介形式,它们中间的相当部分作品离艺术可能更近些。
上述A、B、C,皆出于专业的人士之手,“理论”上说都是画,同样的规律也可以套用于宣纸水墨的系统。
但是(往往“但是”就是颠覆前说的拐点),换一个逻辑你会发现一切都是反悖的。
举两个“正面的”例子,一个是已故的南京画家朱新建的“情色”水墨画,它从任何规矩都套不上上述“是画”的A、B、C,然而作者是专业人士;另一个是非专业人士老树画的花花草草和没有五官的“礼帽长袍”,它更不A、B、C。这两位的“不是画”作品却反而很“是画”。为什么?因为不少人喜欢,而且和对A、B、C在感觉上产生的是完全不同的趣味。——也许是它们既不漂亮也不庄严伟大罢(所以说“也许”,是因为当然不是)。

左图:朱新建作品,右图:老树作品

于是乎:
似乎当然是画的,其实并不是画。
似乎并不是画的,其实反倒是画。

略说明:
a.“特细特像特漂亮”的那种油画,五百年前伦布朗、达芬奇就那样画,今天有了更好的材料和高像素的的照片,历史的看,伦布朗是艺术,你的是技术。就好比,景德镇的高手,完全用八百年前的手法和工艺做了一件宋代官窑,而宋瓷是文物,您这叫高仿。
我认识好几位真诚的乐于此道的青年和中年画家,以此来挣钱的我觉得挺好,而以万分热情当做艺术理想来追求的,我又实在不忍说破。
b.“挺糙挺帅挺现实”的那种油画,虽然没有古董那么“古”,可至少梵高、莫奈甚至马蒂斯都快一百年了吧?您还在玩儿印象派以前的东西,原因是70年前受俄罗斯美术体系的影响,这是历史原因没办法。苏俄美术在艺术观念上落后世界50年则我们加倍,如今70—90岁的那一代老先生99%跳不出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了。这批人我认识很多,有一位某区美协的前主席家里有一千多幅50x60cm的风景油画,前两年还在画。我理解这是他一辈子的理想和追求,我收了他一幅“作品”,没有鼓励,也没说一辈子白画。其实我很想告诉他,风景油画是“一辈子白画”。因为,南方的山水都一样、北方的山水也都一样,你和别人的画法又都一样,一千个人的画放在一起还是都一样,这还能“画出来”么?除了一个吴冠中和别人不同。
当然,您若是安心于喜欢、画着玩儿,这绝对比搓麻要修心。
c.抽象艺术毫无疑问在中国还不到30年,老家伙几乎无人染指,大批年轻人在探索创作,中坚力量是数得过来的一拨五、六十岁的艺术家。
烟火艺术家蔡国强演讲说:中国的艺术家对世界的当代艺术,一点儿都没有影响。
我和沈敬东(艺术家)、马一鹰(著名策展人)在吃着西红柿鸡蛋面时,没头没尾地聊中国的抽象艺术“现状”(6年前),马一鹰当时的说法是:“作者、观者、市场都不成熟,然而只有当作者有了足够多的作品,好东西才会出来”。在他和其他策展人士一直以来的积极推动之下,中国的抽象艺术渐成气候,同时也拉近着与国际艺术领域的距离。

不过呢,纯艺术、市场的艺术、商品画,这之间有着明确的分野和故意的模糊。须知,市场从来就是被操纵的,行内行外不是隔着一层窗户纸,是隔着高高的一堵墙,而窗户透出来的光则是让你以为你懂得了……
我可以用足够多的论据和字数把上述“于是乎”解释得不清不楚,但是想来还是算了吧,点到即止,有人能看懂。(2021-2-27)

关于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

北京美术家协会、油画学会、作家协会、收藏

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近年写作以京味小

品和艺术随笔为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