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病起书怀》,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qiangk4kzk8us4 2021-02-28

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南下担任事幕僚。四十六岁高龄从军,陆游怀着北伐报国的激情,奋笔疾书万字《平戎策》,大谈北伐的具体作战策略。

不料仅仅八个月之后,南宋朝廷就改变了主意,罢免了他的上司王炎。陆游带着巨大的失落骑驴入川,后来在蜀州担任参议。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八月,陆游在一次阅兵后,写下了《蜀州大阅》,攻击南宋朝廷养兵不用、苟且偷安。第二年,陆游就被南宋朝廷的“主和派”攻击,遭到了罢免。

陆游在被罢官之后,选择了隐居于成都的杜甫草堂附近,自号“放翁”。可是,他的心中却始终放不下收复河山的梦想,所以他也时刻关注着南宋朝局的变化。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夏天,南宋朝中发生了一次“人事变动”。某位被陆游一直暗中关注的人,忽然得到了升迁。但是与此同时,也引来了一些非议。

陆游在得到消息之后,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写下了《病起书怀》这首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虽然这首诗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其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很多人都听过。

一、《病起书怀》赏析

《病起书怀》

南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歌意译:

因为生病,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大概是因为这样吧,我头顶上戴着的纱帽也松动了。我这个孤臣孽子啊,漂泊万里,离群索居在锦江之畔。

身份虽然卑微,但是我一刻也不敢忘记国家的忧患。前方的局势真的稳定下来了吗?对一个人的评价,还是要盖棺才能下结论。

愿天地神灵一同扶持我们的国家社稷,因为在旧都汴梁,在金人铁蹄下生活的老百姓,他们还在盼望着天子的銮驾到来。

诸葛亮写下的《出师表》,虽然已经过了一千年了,但是依然还是有借鉴的价值。于是我半夜起床,挑灯夜读。

陆游是一个宋诗高手,一生“六十年间万首诗”。他写的诗歌,标题中大都带着“病中”或者“枕上”二字。由此可见,他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他在这首诗的一开始就说自己“病骨支离”,看起来他生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为了实践报国的政治理想,他长久地奔走在外,把妻子都留在山阴老家,独自一个人在成都生活。

生了病,身边连一个端茶递水的人都没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把感情寄托在了家国大事上。“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说他自己身份虽然卑微,但是一刻也不敢忘记国家的忧患。

整首诗,把陆游为了国家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颔联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全诗的主旨,让整首诗的思想生辉,成为了光耀千古的名篇。

陆游可谓是生不逢时,他一生下来,就赶上了北宋的亡国之祸。后为等南宋局势稳定,重开科考,他第一次去应试时已经28岁了。虽然他考了第一名,但是却遭到了奸臣秦桧的排挤。

直到三十岁的时候,秦桧病死了,他才有机会入仕当官。后来他又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了皇帝,最后一直只能当通判、参议这样的小官。

颔联中后一句“事定犹须待阖棺”,虽然不知道他到底说的是哪件事。但是联系到后文提及到的《出师表》,推测有可能是与辨别忠奸之事有关。

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劝诫蜀汉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个道理,的确也是“古今通用”的。

二、阖棺定论谁家事?

在宋词的高峰时代,陆游却写了最多的诗。因为诗是言志的作品,便于表达他的个人的理想。陆游的众多的爱国诗篇里,总喜欢写北地的“遗民”,说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和“京华父老望和銮”。

似乎他主张复国,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梦想。而是纯粹地替北地的“遗民”说话,不想看到他们“泪尽胡尘”。

陆游的家族是浙江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家中藏书无算。因此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最正统的儒家教育。这种教育,在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这些原因,陆游从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一边学习作诗,一边熟读兵法了。所以,他事实上是懂一些军事指挥策略的。

史书记载:在秦桧病死以后,陆游出仕当官,因为才华受到了宋孝宗的赏识,进而被赐予了进士出身,并任命他为主管国家军事的枢密院编修。

宋孝宗在刚刚登位的时候,本来也是一个有主战倾向的皇帝。而且他也曾经向自己的大臣提及,早年宋太宗被辽人射中大腿的往事,被他视为奇耻大辱。

陆游一直力主北伐,且通晓军事谋略,所以宋孝宗一开始是非常欣赏他的。可是陆游说话太耿直了,最后因为得罪了宋孝宗,就被赶出了权力中心。

虽然陆游当不成大官,只能当小官,但是他还是一心想要去打金人。所以当他听到张浚要北伐的时候,又很兴奋地跑去谏言。结果没想到张浚由于作战准备不充分,很快就失败了。

后来王炎主政川、陕一带,请陆游去当军师。陆游开心坏了,马上亲自到陕西前线去巡边考察。他发现大散关有一个守将仗着父亲的势力,骄横跋扈,常因小过失而杀人。

于是建议王炎换掉他,王炎不同意,陆游说:这个人将来一旦有了战功就很难受到约束。结果这个守将后来在韩侂胄北伐的时候,果然投降了金国。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陆游其实是具有识人的眼光的。后来王炎被免职了,北伐的事又只能作罢。陆游到蜀州当参议时,有一回参加了阅兵,就写了《蜀州大阅》这首诗。

他在诗中说,自己一大清早穿着戎装检阅了军队,内心充满了惆怅。想当初“五年奔走遍穷边”,图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光复河山嘛。谁料到,南宋小朝廷却要休兵。

休兵也就罢了,既然已经休兵了,那为何还要我来阅兵呢?养兵不用,虚耗财力又是为了什么?这样的做法,对百姓无益,对南宋朝廷无益,对整个国家也无益。

回想当初,跟随王炎在陕西戍边的日子,好比就是旧梦一场。陆游想到在有生之年,只怕是再也没有机会渡江作战了,所以他的内心十分失落和怅然。

由于陆游这一次攻击了南宋朝廷,让皇帝感到非常不舒服,再加上他又与南宋朝中的那些“主和派”矛盾又太深,所以他最后就又被罢了官。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六月,也就是在陆游写下《病起书怀》这首诗的同时。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刚刚因为平定茶商赖文政的叛乱有功,被授予了“秘阁修撰”一职。

当时辛弃疾在南宋朝中的靠山叶衡已经倒台了,但是辛弃疾却没有被罢官。那么,为什么辛弃疾没有被罢官呢?因为他为了抗金的大志向,投靠了一个南宋朝中公认的小人“曾觌”。

那个时候,南宋朝中曾有两大“主战派”的势力,其中一个是以宰相虞允文、周必大为首,而另外一派就是以曾觌、叶衡为首。不过,这两派素来势不两立。

而辛弃疾竟然先投靠虞允文,在虞允文病逝之后,又去投靠了叶衡、曾觌。虽然看起来有点墙头草的意思,但是这件事对于辛弃疾来说,却完全是正大光明的。

因为辛弃疾对于南宋朝廷中那些拉帮结派的内斗是漠不关心的,因为他只想有人能够支持他北伐。但是在他投靠叶衡、曾觌以后,周必大一派就直接把他打成了曾觌的同党。

所以,陆游可能是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了中立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是好是坏,还是得盖棺定论才行。因此他在七十九岁致仕回到山阴之后,辛弃疾还曾去探望他,与他共论国事。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韩侂胄召辛弃疾出山参与北伐,已经八十岁高龄的陆游作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替辛弃疾壮行。在诗中,他大赞辛弃疾才比管仲、萧何。

结语

这场“忠奸之辨”,勾起了陆游对《出师表》的回忆。所以他最后又把《出师表》翻出来读了一遍。千年前的《出师表》,写得真是好!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期望蜀汉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尽量做到把外臣与内臣,一视同仁。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繁荣、安定,长治久安。

假如宋孝宗也能做到这一点,调和好曾觌、辛弃疾与周必大等“主战派”内部的关系,何愁北伐不成呢?那样的话,他这样的忠臣才能够安心地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