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出生入死远离死地

 廿氏春秋 2021-02-28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长生篇第四章)
出生入死 远离死地
(原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岁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解】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长寿之人,善始善终的人。
3、死之徒:生命短暂,不得善终的人。
4、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人活着,却徘徊在死亡之地。
5、生生之厚:厚养生命,给生命增加了不能承受之重。
6、摄生者:懂得养护生命的人。
7、兕虎:独角犀牛和老虎,这里泛指野兽。
8、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即长生。

【释义】
这里讲生死大道。能够自然长生的人十之有三,但生命短暂的人也十之有三,还有十分之三的人在生死之间徘徊。为什么这样呢?皆因生命增加了不能承受之重。我知道真正了悟长生之道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猛虎,在战争中不会被战火牵连。因其内在没有受害的意识与信念系统,所以犀牛找不到投角之处,猛虎找不到下爪之地,士兵找不到举刀的机会。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其远离死地。

【释意】
厚德方可以长生。道需要代言人,德是道的化身,厚德之人即为道的代言人。厚德之人身上的能量气息,一没有被伤害之心,二无恐惧之心,因为从来没有给出伤害的能量。这符合宇宙法则:你接收到的都是你给出去的。这一章和“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那一章,有同工之妙。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枯?自然是融入大海。当你的修行可以让自己融入万物且不受伤害、亦不伤人,就可以得到长生之妙。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六章(长生篇第三章)
不为自生 天长地久
(原第7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解】
1、不自生:不为自己而生,并且滋养万物。天地为万物而生,万物为天地而生。
2、后其身而身先:有利时让大家先来。
3、外其身而身存: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有名时置名于度外。
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己。无私不是不要自己、而是极致地做自己,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为名利而做,而是完全循本心而做。这样的品质与天地合,故能像天地一样,天长地久。

【释义】
在人类的认识中,天地是最长久的存在。天地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它滋养万物,万物需要它存在下去,而不是因为它追求“我的存在”而伤害万物。所以圣人,因能甘居人后支持更多的人向前,反而被推向前面。因能把名利置之度外,反而获得更大的名利。并不是圣人需要依靠做这些事证明自己的德行,而这就是圣人本来就享受做的。这世界上最大的私就是活出自己。

【释意】
积德的结果是,你不长久天地都不答应。因为你利益了万物,就会被万物所滋养,同时也创造了万事万物对你的依赖。因此,有道有德,走遍天下都不怕。众人代表了天意,违背了集体意识,就是违背了“天”。你获得了多少集体意识的认可,就获得了多大的“天”。当你超越了对“我”的限制,你就变大了,就越来越接近“道”。如何理解道的“功德”?有形的是功,无形的是德,在天地内在运作。支持宇宙想体验的就是在道中。首先支持的是自己,先活出自己的体验,顺便支持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