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交所换帅,香港如何才能拥抱全球科技?

 全球风口 2021-03-01

⬆︎ 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在2021年初,香港受到的关注度大大提升。

刚过完春节的那几天,港股表现出色,从开年以来到2月17日,港股涨幅超过了10%。但是在2月24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将提交法案调整股票印花税税率,由现时的0.1%提高至0.13%,引发了港股的大幅波动。

另外随着SPAC上市在美国的火爆,有消息传出香港交易所正在研究SPAC上市的相关机制,并已经开始询问一些券商的意见。

不过,另一个没受到人们太多关注的新闻,才是对香港、乃至对中国都可能有重大影响的。

这个新闻就是春节前夕的2月9日,港交所正式宣布,委任欧冠升自5月24日起出任行政总裁,为期三年。

现年52岁的欧冠升,有着三十余年的国际投行经验,1990年至今均在摩根大通任职,在摩根大通不同业务及地域出任多个领导职务,目前为摩根大通私人银行国际市场首席执行官。

新总裁最大的特点是,他是港交所有史以来第一个非华裔总裁。他在全球市场有丰富经验,而且据说是过去几年港交所国际化的直接推动者之一。

港交所董事会也表示,欧冠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助于继续推进港交所立足中国、连接全球、拥抱科技的三大战略。

港交所转型的努力

2019年的香港动乱,其实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的失落和无所适从。过去,香港曾经是制造基地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但这些地位都逐渐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很大程度上被替代了:制造要看珠三角、长三角,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都在被上海、深圳替代,这种替代使得港交所压力巨大。

不过,港交所也一直在谋求改变。在过去,港交所长期坚持的“同股同权”上市规则,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与新经济接轨的最大障碍。2014年,阿里巴巴转投美股,随后港股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上市制度改革。

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生效,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和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被允许在港股上市。2018年7月,小米集团成为港股第一家双重股权架构的上市公司。

今年我们也能注意到港交所的改变,比如对于今年2月的SPAC事件,港交所回应说:"我们不时研究加强或改革上市制度的各个方案,致力提高香港新股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港交所转型的努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总裁。第一位由大陆人士出任港交所总裁的李小加干了十年,为港交所找到了大陆企业对接国际化资本市场的需求。在李小加的任期内,大批中资企业赴港上市,大批中资金融公司成了香港资本市场的主力。

港交所的独特价值

但是,这种高度依赖大陆的做法也有其局限性:港交所还没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给大陆提供的实际价值不足。

中资企业确实需要国际化,但真正想要国际化,最终会选择欧美市场。如果只是解决融资需求,随着大陆上市门槛的降低,还不如选择在大陆上市。另外,中资企业国际化还会造成大陆资本市场的安全隐患,大陆并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

所以,港交所、乃至香港未来的繁荣,除了继续依托大陆,还势必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也要为大陆贡献更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在强调的,要对接中国与全球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吸引全球科技企业到香港上市。

因为国外科技企业赴港上市,和大陆的关系就会更紧密,等于帮大陆锁定了和国外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而香港完善的金融治理环境也可以让国外科技企业放心享受中国对科技企业的高溢价,并可以随时资本变现。

在这个大背景下看新总裁的上任,就会对港交所的发展有更多了解。

不过这件事情并非没有挑战:

一是需要新总裁要有更加广阔的视野,不只是盯着国外企业赴港上市,而是和大陆联动,形成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环。新总裁对大陆的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了解未必充分,能否密切配合值得关注;

二是美国也在金融创新,港交所的金融创新需要加速,例如允许不盈利就上市迄今还只是在生物医药领域,没有扩大到其他科技产业领域;

三是金融创新必须要和大陆的金融监管达成一致,不能只帮助中资企业国际化,不能成为大陆金融系统的漏洞,而是同时要在吸引美国乃至全球大资本方面帮到大陆。

总结一下,港交所换帅,意味着港交所帮助中资企业国际化的阶段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下面要重点帮助外资企业在资本上登陆香港、在业务上登陆大陆了。

但新总裁能否充分了解全球创新的格局和中国的战略定位,真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生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才真正决定了港交所、乃至香港未来的命运,也会对中国的科技产业整体的国际化进程产生影响,值得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