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及心得

 冷月无声12122 2021-03-0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十五个生字,正确读写含有生字的词语。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3.德育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春节的资料。

2.设计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2.播放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3.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导语: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节,感受独特的民俗民风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赶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自由读文,理清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互相检查。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高醋  饺子   货摊   擦黑   眨眼

通宵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腊八蒜   杂拌儿

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写法:醋是平舌音,眨是翘舌音,右边是四笔。

3.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4.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时 间

风俗习惯

5.交流汇报,师相机板书: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展示了老北京春节的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2.小组研读。

提示: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老北京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俗,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搜集春节来历的资料。

3.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左大括号:  腊八        腊八粥           隆重热闹

腊月二十三  彩排             的节日  

团圆饭 祭祖  守岁 除夕       传统浓郁

北京的春节    正月初一   拜年              的民俗

正月十五 关灯 吃元宵         温馨淳厚

正月十九 残灯末庙            的亲情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老舍先生用质朴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介绍了春节,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针对本课课堂教学的教学实际,我简单地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时,我认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以一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导入新课,儿歌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又蕴含着春节的一些习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接着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学生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的了解不多,因此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节课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把学习主动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给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空间,满足他们自己读文,读中质疑,读中感悟的欲望。

2、让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学生汇报,我相机板书:腊月——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然后,让学生选择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批注。最后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默读课文中描写除夕的部分,让学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一边读文,一边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受,并带感情读课文,在读中深化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能力。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发言,小组内讨论交流,适时批注,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时的热闹、忙乱、喜庆、团圆气氛。

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家乡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引导有序,气氛活跃,效果良好,但我觉得在课堂上应多让学生读课文,这一点做得不是太好,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