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谷水注》所涉渑池、新安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谷水

A1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

《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因崤黾之池以目县焉。亦或谓之彭池,故徐广《史记音义》曰:黾,或作彭,谷水所出处也。

黾池县,即渑池县。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汉书 ·地理志》 黾池[1]

谷水,曾名榖水[2],发源于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全长90公里,经渑池、新安,至洛阳会孝河,东南流注洛河,现与涧河汇为一流。古时的谷水,自王城西北流经千金堨而东注,绕流放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四周,入洛水[3]。另按《辞海》谷水条:即河南渑池县南渑水及其下游涧水,东流至洛阳市西注入洛河。东周王城在谷、洛二水合流处东北岸,《国语》称周灵王时谷、洛斗,将毁王宫,即此。东汉、魏、晋、北魏都洛阳,曾导谷水使东出王城北,合瀍水东注为阳渠,径洛阳城北,东至偃师县东南入洛,故《水经注》称王城西故渎为死谷,时已无水,改以阳渠为谷水下游。隋复故道。近世改称上源为渑水,自渑池县东合涧水以下称涧水,别以新安县西北南流入涧一水为谷水

谷水,曾经的名字叫榖水(图片摘自洛阳晚报副刊精读2019-5-27)

谷阳谷,疑与谷阳山有关。按《民国十七年渑池县志》:东过千崤曰谷城山亦曰谷阳山《元和郡县志》:永宁县有谷阳山,在县北五十里。即今观音堂南,俗名火石山[4]

谷水又东迳秦、赵二城南,世谓之俱利城。耆彦曰:昔秦、赵之会,各据一城。秦王使赵王鼓瑟,蔺相如令秦王击缶处也。冯异又破赤眉于是川矣。司马彪《续汉书》曰:赤眉从黾池,自利阳南欲赴宜阳者也。故光武玺书曰: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矣。

俱利城,今渑池县城西十里有村邾城,又名俱利城(即今池底乡朱成村战国遗址[5]),相传秦王击缶赵王鼓瑟,俱称各有利而得名[6]

△谷水流经的古秦赵会盟台(图片摘自洛阳晚报副刊精读2019-5-27)

谷水又东,迳土崤北,所谓二崤也。谷水又东,左会北溪,溪水北出黾池山,东南流,注于谷,疑即孔安国所谓涧水也。

土崤,《资治通鉴大辞典》认为:崤山有东、西之分,东为土崤,西为石崤,合称二崤,故址在今河南洛宁县北[7]。但此处注文所指显然仅针对土崤北而言,故二崤之内涵当未必如《资治通鉴大辞典》所释。

谷水又东,迳新安县故城,南北夹流,而西接崤黾。昔项羽西入秦,坑降卒二十万于此。国灭身亡,宜矣!

新安县故城,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昌远著《河南古今县探索》中说:“用于表示祥瑞或祈福命名的县,在河南古今县名中为数很多,如洛宁、新安、固始等。”“时新设、祈祥瑞、祝长治久安”之说当为合情合理。新安地处东都洛邑和西京长安之间,在历史上战乱频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新安这块地方,在置县之后曾经多次出现分置、合并的局面,政区划变更、治所迁移、县治更名,分属不同州郡府等情况屡屡发生。据有关考古和史书文献记秦初置县之时,新安故治在渑池县塔泥和义马千秋镇石河村一带[8]

谷水又东,迳千秋亭南,其亭累石为垣,世谓之千秋城也。潘岳《西征赋》曰: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谓是亭也。

千秋亭,又名千秋城,在渑池东10公里,即今义马市千秋镇一带。

又东迳雍谷溪,回岫萦纡,石路阻峡,故亦有峡石之称矣。谷水历侧,左与北川水合。水有二源,并导北山,东南流,合成一水,自乾注巽,入于谷。

雍谷溪,按《民国十七年渑池县志》援引《府志》:雍谷水即头峪沟水[9]

谷水又东,迳缺门山,山阜之不接者里馀,故得是名矣。二壁争高,斗耸相乱。西瞻双阜,右望如砥。谷水自缺门而东,广阳川水注之。水出广阳北山。东南流注于谷,南望微山,云峰相乱。

广阳山渑池广阳山,亦名白石山,在渑池东北二十三里。广阳山东南迤为木兰山,再东为马头崖,又东为方山。方山南八里有山曰凤凰山,亦曰缺门山[10]

缺门山,一作阙门山。在今河南新安县西二十二里[11]

微山,亦名郁山、烂柯山。按《河南府志》:练峪水即《水经注》所谓微山东麓石默溪水也。《新安(县)志》以夹练峪口者为郁山,盖微、郁音转也[12]

谷水又迳白超垒南。戴延之《西征记》云:次至白超垒,去函谷十五里,筑垒当大道,左右有山夹立,相去百馀步,道从中出,此乃故关城,非所谓白超垒也。是垒在缺门东一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治,以经国用,遗迹尚存。

白超垒,白超垒在缺门东十五里,当为今克昌村与南岗村之间附近,石默溪入涧水之滨。

“(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遗迹尚存,此处郦注之遗迹应即今铁门冶铁遗址。经考古工作者鉴定铁门冶铁遗址为三国时期的冶铁遗址,位于云梦山南麓白超垒附近为魏晋时期重要的冶铁遗址[13]

“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治……杨宽等认为此处利用水力冶铁当与魏国监冶谒者韩暨所创设的“因长流为水排”有关。魏国监冶谒者(官名)韩暨,把水排推行到整个魏国官营冶铁手工业中……据《三国志,魏志,韩暨传》说:“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杨宽等认为韩暨所推行的水排,应是在之前杜诗在南阳所推广的水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韩暨是南阳人他在汲取杜诗水排技术的基础上对水排进行了改进…..“因长流为水排”即他开始利用大河(即所谓“长流”)作为“水排”的动力,这样就把水排的使用地区大为推广。据《水经·谷水注》说:在缺门山东十五里有地名“白超垒”,白超垒的南面靠着谷水,旁侧有个坞,旧为冶官所居,“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这个谷水旁的“水冶”,既然是“魏晋之日”所创。该就是韩暨所创设的,即所谓“因长流为水排”[14]。清代杨守敬在《水经注疏》里称,魏晋时期,朝廷曾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所谓水冶,就是以水力代替人力,鼓风冶铁。这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不仅解放了人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冶铁效率[15]

坞,就是通常说的坞堡,是一种军事防卫性质的聚落。《水经注》中类似性质的聚落还有“垒、固”,其他文献中还有“防、戍、壁”等同是防卫性的建筑……依据现有文献记录,“坞、垒、固、壁”似乎私人性质、民间性质要强一些,是一种乡村式的聚落。“防、戍”的官方性质要强一些,一般处于重要的地理位置,规模应较大,可能接近城的概念。“坞、垒、固”名称出现较早,而且延续时间较长,“防、戍”相应出现的略晚一些[16]

谷水又东,石默溪水出微山东麓,石默溪东北流,入于谷。谷水又东,宋水北流,注于谷。

石默溪水,《河南府志》:练峪水即《水经注》所谓微山东麓石默溪水也[17]。(《民国廿八年新安县志》)

谷水又东,迳魏将作大匠邱兴墓南,二碑存焉,俭父也。《管辂别传》曰:辂尝随军西征,过其墓而叹,谓士友曰: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果如其言。

毌邱兴墓,杨守敬认为毌邱兴墓在今洛阳新安县北慕容山下。(其墓在今洛阳新安县北慕容山下[18]

毌邱兴墓南二碑,碑石及碑文皆早已亡佚,亦无拓本传世。此碑之年代、碑文及立碑缘由皆不可考,张鹏飞推测可能非道元所亲见。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南有百邱村,其姓多“邱”,即“毌邱”之省,毌邱之族世居于此[19]

毌丘兴是曹魏将作大匠,曾任武威太守,参与平定了西北的羌胡叛乱。他的儿子叫毌丘俭,任过洛阳典农,是曹魏名将。魏明帝在位时,辽东公孙渊曾自称燕王,勾结东吴图谋叛乱。毌丘俭与司马懿前去讨伐,经过一年多苦战,终于平定叛乱,收复辽东。当时,高句丽经常侵扰辽东,毌丘俭经过数年准备,两次出兵讨伐高句丽,最终在丸都之山刻石记功,大胜而还。毌丘俭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魏明帝驾崩后,辅政的曹爽也对他十分器重。公元249年,曹爽在高平陵之变中被杀,司马氏执掌曹魏政权后,毌丘俭的处境变得很尴尬。后来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代父执政,毌丘俭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并将反对自己的夏侯玄等人夷三族。毌丘俭与夏侯玄是至交,时任扬州都督。他不愿坐以待毙,遂与扬州刺史文钦共同起兵,号召天下讨伐逆贼。相传毌丘俭起兵时,曹魏术士管辂()曾从洛阳出发西行,经过谷水旁的毌丘兴墓。他望墓悲叹,对同行的人说:玄武藏头,青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应灭族。管辂的预言一向准得令人害怕,这一次他又说中了。司马师率兵南下,毌丘俭战败身死,被夷三族[20]


[1]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有学者对照《山海经》等古籍,认为谷水的古称应为榖水,榖的部首从。在北宋刻印的《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书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证据。如《资治通鉴》中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李世民在洛阳讨伐王世充,当时移军青城宫,壁垒未立。王世充率众二万,凭故马坊垣堑,临榖水以拒唐兵(摘自:《谷水,穿行在历史深处的河流》,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2019-05-21 09:42

[3]刘典立总编;归宝辰,李铁林,李振刚,马建国等副总编;洛阳市大河文化研究院编纂,洛阳大典上卷,黄河出版社,2008.10,6

[4](民国)陆绍治修;杜建成译注;郭书身,贺笑宜同校,民国十七年渑池县志译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1,78

[5]《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卷

[6]洛阳地区地方志总编室编. 洛阳地区古迹名胜简介[M]. 1983  

[7]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8]刘咏章主编,新安地名故事上册,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02,2

[9](民国)陆绍治修;杜建成译注;郭书身,贺笑宜同校,民国十七年渑池县志 译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1,84

[10]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新安县委员会编;张友仁,赵玉珍主编,新安文史丛编 山川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11,21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2]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新安县委员会编;张友仁,赵玉珍主编,新安文史丛编 山川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11,21

[13]孟庆德主编,中国·洛阳·新安青要山《黄帝天都文献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04,150

[14]杨宽著,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5,104

[15]经典洛阳|历史深处的谷水(2) 洛阳晚报副刊精读2019-6-10

[16]严辉:《伊洛河流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城、古聚落汇考》,《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32

[17]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新安县委员会编;张友仁,赵玉珍主编,新安文史丛编 山川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11,20

[18]《水经注疏》,第1369页。

[19]张鹏飞:《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页75-76

[20]经典洛阳|历史深处的谷水(2) 洛阳晚报副刊精读2019-6-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