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成亮   叶心清之子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3-01

叶成亮

一、名家简介

叶成亮,教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后入首批北京中医药大学西学中班1962年结业。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临床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正高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培黎大学针灸学院名誉院长、美国纽约国际针灸学院教授以及《中国针灸》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医生》特约审稿人。

二、治学之路

叶成亮教授之父叶心清是著名针灸专家,十分关心中医事业,积极培养后继人才,先后收徒七人,其弟子,如陈绍武、沈绍功、张大荣、叶成亮、叶成鹄、徐承秋等,均为当代知名中医专家。1955年,叶心清由成都调到北京中医研究院执医,并任刘少奇、朱德、贺龙等中央首长保健医生。1958年曾由政府派赴也门为长期患严重的全身性风湿病的也门国王艾哈迈德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王十分满意,赞誉先父为“东方神医”。20世纪60年代,越南抗美战争期间,我国政府先后五次派先父赴越南为其领导人胡志明、范文同、武元甲等治病,取得了良好效果。1964年越南政府为表彰先父功绩,由范文同总理亲自授予他金质“友谊勋章”一枚,并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


先父非常重视肝、脾二脏。他认为肝脾失调是诸病之源,故调肝健脾常常作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方法。如他治妇科经带诸病,多从调肝健脾入手。盖肝为血海,脾主升清又为生化之源,妇科经带之病常有七情之因,首先肝郁不畅,影响脾主升清和健运消谷,导致血海失调,生化乏源,经期紊乱,烦而痛经,或清气不升、浊阴下注而带下不止,秽浊腥臭。

调肝即调血止痛,健脾即升清止带,这是其父治疗妇科经带为病的特殊之处。


对于虚证,先父认为主要在肾亏,其理在阴损,其征在虚热,故理虚大法贵在养阴清热。养阴者必滋肾,知柏地黄丸最适宜,

清热者用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最对证。叶心清用养阴清热法不仅针对典型的阴虚内热见证,就是在哮喘、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风湿热、痹证以及妇科崩漏等诸多病种中,只要见有虚象也屡投此法而奏效。

叶心清临证注意保护胃气。对于温燥伤胃阴之品,如半夏、厚朴等,应用非常谨慎。对于滋腻碍胃之品,如熟地、麦冬等,使用时常配伍砂仁、陈皮。在应用补气养血之品时,常佐木香、山楂、神曲、麦芽等。

清胃火、养胃阴时,尽量少用龙胆草、栀子、苦参之类,而以公英、连翘代替。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祛湿开胃之法。常用保和丸为主方,重用炒麦芽、炒鸡内金、木香、广陈皮、扁豆衣等。同时配合针刺,

以足三里、中脘为主穴,配合点刺右期门或太冲以抑木和胃。

对于痼疾顽症的善后收功,防病复发,

一者可用原方10倍量,加开胃之品如麦芽、鸡内金、蒲公英、木香、陈皮、砂仁等制成膏剂或丸剂,每日坚持服,一般连用2~3料;

二者每日口服香砂六君子丸3~6克,或者用保和丸在午、晚饭时服3克,均能起到保护胃气的作用。


先父叶心清临证治疗非常善于针药并用,对于神经衰弱,眩晕耳鸣,头痛失眠以及胃肠疾病,风湿痹证,正虚痿证,麻木抽搐,癥瘕痛经以及病后调理等都采用针药并举的方法,互相配合而收卓效。叶成亮教授在继承了先父叶心清的临床思想和诊疗特色的同时,在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方面也是颇有建树。为了更好地传承叶氏的诊疗方法,叶成亮教授对先父叶心清的口述内容进行了精心整理,并利用摄像等手段详细记载先师叶心清对于针灸治病的优劣及其发展现状,形成多份文字报告。如:“研究整理学习掌握叶成亮教授敬业精神及特殊定位取穴”,“施针时押手临床作用应用及针刺方向及针刺手法与面神经炎预后的关系”,“应用特定穴预测疾病愈候的临床观察”等。

叶成亮教授从医52年,精通中医理法方药与西医诊断治疗,尤擅针灸,长于针药并用。对针灸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骨关节疾病的研究颇为深入。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中风偏瘫、颈椎病、胃下垂等病有独特功效。

三、学术思想与经验

深得先父心传的叶成亮教授,在诊断方面,长于中西合璧,洋为中用。叶老对中医痹症的诊断,除了运用传统的外邪、内伤的理论解释,还从西医的神经系统入手,重视神经损害对于痹症的影响,强调疾病的诊断要结合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此外,叶成亮教授还擅长用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诊断治疗疾病。

在针刺手法方面,叶成亮教授有独特的进针方法——直针法,这是继承了叶氏金针宗先师“民国神针”黄石屏的金针直针法进针(见于黄石屏《针灸诠述》),这种独特的进针方式,现仅有叶氏沿用。叶成亮教授所用金针体长而细韧、针尖钝圆,进针时,以刺手拇、食两指持住针体下端三分之二处,刺手持针与已选定穴位皮肤呈15°~30°夹角,押手拇指紧靠并按压针尖及穴位皮肤,固定已选定穴位皮肤,压穴以聚经气,刺手和押手同时用力将针尖及针体送入穴位内,同时押手在进针过程中,可探知病人的得气之感觉而停止施针手法。此进针法曾有著述将叶氏金针进针称送针法,确切应为直针进针法。在补泻手法方面,叶成亮教授继承了叶氏补泻手法:“缓进疾出、重插轻提为补;疾进缓出、轻插重提为泻;不徐不急为平补平泻”。叶成亮教授还精于点刺,并且应用灵活。点刺法为叶成亮教授针法特色之一。术者持针,以手腕用力,根据需要施力或轻或重,点于穴位或患处,以押手探知患者的得气感觉为度。本刺法适用于小儿不耐受或不配合留针者,或头部,足太阳膀胱经之背俞穴等需大面积刺激的部位。较之梅花针,有操作简便、刺激面积可大可小、力度控制灵活的特点,叶成亮教授临床多用之。既适应金针体长细韧的性状,又可尽量避免进针时患者的痛感。

在针刺“得气”的问题上,叶成亮教授除行针以催气,使气至病所外,临床多留针以候气,这是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呼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主穴一般留针半小时,使神与气相随,增强疗效。叶成亮教授主张不用重手法强求针感,故其针感患者常觉柔和轻松,无生硬不适。

叶成亮教授重视针刺深度对于疗效的重要意义。例如,针刺关元穴时,嘱咐患者排空膀胱后,可向下斜刺2寸;针刺秩边治疗妇科疾患时向内下方斜刺4寸;针刺经验穴“胃上穴”时,在下脘旁开4寸针尖向气海方向斜刺入4寸;针刺翳风直刺1.5寸等。古人云:腹深似海、背薄如纸,对此叶成亮教授指出,第十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处在膈肌以上,内脏居之,针刺不可不慎,进针通常在5~8分,而第十胸椎以下的背俞穴,则相对安全,进针1.5寸无妨。

在治疗方面,叶成亮教授长于透穴,经穴并用,以增加疗效。叶氏金针透穴,可一针双穴,甚至一针多穴:①本经透穴从一个穴位进针,向着同经的穴位或上或下地透刺。如:中脘透下脘——健胃运脾,主治中气下陷、脾胃虚弱;大杼透风门——解表助气,主治外感表症;气海透关元——补气益肾,主治腰痛、久利、痛经、遗尿、阳痿早泄。②异经透穴从一经一穴进针,透刺他经他穴。如:内关透外关——安神定志兼疏风,主治头痛、耳鸣、心痛惊悸;阳陵泉透阴陵泉——利湿强筋,主治中风下肢瘫痪;中脘透天枢——健胃主运化,主治胃肠疾患。③多经透穴从一经一穴进针,透刺多经多穴。如:曲池透尺泽、曲泽、少海、小海——主治肘节疼痛、屈伸不利。尤其在面瘫(西医称面神经炎)的治疗中,叶成亮教授颇有心得。翳风穴,教材上称“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直刺0.5~0.7寸,可灸”。叶成亮教授指出,他在取翳风穴时,稍偏下,由茎突与乳突间的茎乳孔进针,且针刺深度在1.2~1.5寸。他解释说,茎乳孔乃面神经出颅之处,临床上发现,针刺此处治疗面瘫时,效果优于下关、牵正。另外,遇到面瘫病情较重或迁延不愈的患者,叶成亮教授还常常运用“滞提法”的手法针刺颊车透地仓”。具体方法为以4寸针由颊车透刺至地仓,单方向捻转针柄,在其滞针后反复提插。

叶成亮教授认为针灸取穴,如中药之立方,有君、臣、佐、使之分,如此,方可取穴少而效力精专,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灵枢·九针十二原》载:“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灵枢·官能》亦有“先得其道,稀而疏之”。叶成亮教授取穴依病症一般主穴不超过4、5个,留针候气30分钟。出针后,视病情追加辅助穴位,以快针取之。快针,即针刺入穴位后得气即出针,不再留针候气,也称点刺。《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勿复针。”留针与快针相结合,刺押手的配合,突出了针灸的治疗重点,加强了疗效,也最大限度避免了病人不必要的刺痛,减轻了紧张感。这也是叶氏金针深为老幼所接受的原因之一。目前叶成亮教授仍用毫针采用叶氏金针之手法应用于临床。尤其对周围性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中风偏瘫、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及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有独特疗效。

四、学术传承

叶成亮教授是著名针灸专家叶心清之子,叶氏金针传人之一,以其精湛的医术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将“金针”这一技法独特、出众的针灸绝技继承和发展,做到“师古不泥古,发扬不离宗”。古语有曰:稽天下事,可传而可不传,何可胜道者?可传而不传,或为人憾,或人不为憾,何可胜道!叶成亮教授身怀家传绝技。却从不秘而不传。自1987年以来,曾先后十次应邀赴荷兰、德国、泰国、日本、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国及地区访问讲学治疗及针灸指导。52年来,培养国内外进修生近百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三名(一名新加坡籍)。叶教授以其正直的为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引领弟子们将中医学的针灸事业发扬光大,让当代优秀的华佗代代相传,使中医学中针灸这座伟大的宝库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未来。

五、学术成就

主编著作:《新编针灸治疗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叶心清医案选》(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国百年名医中医临床家丛书:叶心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并著有《针灸名医叶心清》。

(供稿人:李 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