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81

 温情海洋 2021-03-01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B    现代汉语 

       真诚得话,不讲究辞藻;讲究辞藻得话,不可信;仁善之事不能够多施,多施之事不是仁善;文化不用来博取名利,博取名利不是文化。圣人不聚集外物,给与他人帮助为仁德,德之所化,给与越多,拥有也越多。自然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利于万物而无害;圣人之道,不积而与人,遵循天道而无争。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信言者,如其实也。不美者,朴且质也。滋美之言者,孳孳之美辞。不信者,饰伪多空虚也。善者,以道修身也。不辩者,不文彩也。辩者,谓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土有玉,掘其山;水有珠,浊其渊;辩口多言者,亡其身也

2王弼注:实在质也。本在朴也。极在一也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

3杜光庭注:自可道可名之始,讫不害不争之终,八十一章配天法地。其此篇美信辩善之理,较华实之可忘,知博有多之词,定文质之可舍,忘言忘象,得玄遣玄,深入兼忘之枢,混融至道之域矣。众妙之门者,上经第一章之词也。言象者,《易□系》云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也。筌蹄者,《易□系》云得兔而忘蹄,得鱼而忘筌也。并具经中已解。若彼毗耶杜口,自昧於真宗,灵山拂席,竟迷於正见。岂若兹文演畅,体用兼明。语之修身理家,则百关和而六亲睦;奠邦御寓,率土静而九有清。弈代宗师,百王规禀者矣。柱下者,老君当周武王之时,居於岐,佐武王为柱下史,即今之御史也。

4陆希声注:信实之言不必美者,以其质也。美好之言不必信者,以其华也。善於心者不必辩,本乎朴也。辩於口者不必善,贵乎言也。知其要者不必博,少则得也。博於事者不必知,多则惑也。圣人唯善是与而无私利,故无所蕴积。尽以善为人,而己得善斯愈有也;尽以利与人,而己得利斯愈多也。

5吕吉甫注:道之为物,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可以默契,不可以情求者也。则信言者,信此而已,安事善?美言者,善此而已,安事辫?知言者,知此而已,安事博?由是观之,则美者不信,辫者不善,博者不知可知已。何则?虽美与辫与博,而不当於道故也。道之为物,未始有物者也。圣人者,与道合体,夫何积之有哉?唯其无积,故万物与我为一。万物与我为一,则至富者也,故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使其有积也,则用之有时而既矣,安能愈有而愈多乎?老子之言也,内观诸心,外观诸物,仰观诸天,俯观诸地,无有不契,是信也。

6苏辙注: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以善为主,则不求办。以辫为主,则未必善有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后知一之为贵也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所以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於终篇复言之。

7时雍注:信言者,希言也,其出口也,淡乎其无味,故不美。美言者,貌言也,其於人也,轻诺必寡信,故不信。天道不言而常善应,故善者不辩。和大怨者,安可以为善?故辩者不善。知道者必达於理,达理则将以反说约也,故知者不博。以博溺心,则闻见愈多,不如其约也,故博者不知。夫不美也,不辩也,不博也,所谓在己无居者也。

8邵若愚注:信实之言,其文不美於俗。美言华瀚,理不信实。善道者在行不在辩,说殢於辩者,则不为善。《论语》云: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知者明心识本,不在多闻广博。务广博者,有所大不知。孔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9王夫之注: 以所“有”“为人”,则人“有”而己损;以“多”“与人”,则人“多”而己贫。孰能知无所为者之“为人”邪?无所与者之“与人”邪?道散于天下,天下广矣,故“不积”。道积于已,于是而有“美”,有“辩”,有“博”。既“美”且“辩”,益之以“博”,未有“不争”者也。

10林虞斋注:真实之言,则无华采;有华采者,非真实之言也。庄子曰:言隐于荣华。即此意也。善,纯也。纯德之人则无所容言,又何辫乎?好辫则非纯德者矣。知道之知,不以博物为能,以博物为夸,非知道者也。圣人之道,虚一而已,何所积乎?未尝不为人也,而在己者愈有;未尝不与人也,而在己者愈多。其犹天道然,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为人、与人,言以道化物也。天之道虽有美利,而不言所利,则但见有利而无害。才有利之之名,则害亦见矣。

D本注

1本篇为为总论篇之六,阐明人类社会大道所在,思想文化为根本,有思想文化者,可以做到礼,信,仁,然后为德。所以知礼,明信,达仁,是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从而实现给人,做人的社会大道之本,常人皆可为圣。

 2 真诚得话,不讲究辞藻;讲究辞藻得话,不可信;仁善之事不能够多施,多施之事不是仁善;文化不用来博取名利,博取名利不是文化。

       美,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肥壮得羊才是美味,本义美味;《说文》美,甘也。信,会意,从人从言,本义真心诚意,《说文》信,诚也。善,会意,从言从羊,羊是吉祥得象征,本义吉祥;《说文》善,吉也。博,形声,从十尃声,十字有四方中央齐备之义,尃字有分布之义,本义大;《说文》博,大通也,引申为博取。

    积,形声,从禾责声,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堆积谷物;《说文》积,聚也;《周礼》积,掌邦之委积,三十里言委,五十里言积。

  3自然大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利于万物而不争;圣人之道,不积而与人,遵循天道而无为。有思想文化者为水德,无形而常形,以天下最柔弱胜天下最坚强;阴阳五行所化,阴阳,上下,高低,柔弱刚强,卑下尊高,成功失败,自然之常理,社会之常理,认知之常理。水为天下之低,以最低之身,动至最高处所,是以低卑为常态;尊高之位,虽有爵禄美服,一刻之间安,又不知落入谁家,所以欲高则低,欲低就高,顺应天道而为,则常损有余,虽无裨益,则无危害,取其不足,故能以柔弱之姿,行于社会,谁又知何时能坚强,与人之微薄,而积为人之丰厚,圣人亦不过如此。   

        圣人不聚集外物,给与他人帮助为仁德,德之所化,给与越多,拥有也越多。给与为有形外物,他人有难而获得帮助,为仁,善,德之本,拥有为无形之物,非有形可比。二者不同,常人以有形而论,圣人以无形而言,则道路迥异;以有形物取则以主观意念为本,以无形物取则以事物本身为本,有思想文化认知与无思想文化认知,差别也因于此,所以圣人不取有形物,而取无形物,与事物本身一脉,固守道一也。

      人之教育,莫过于礼,信,仁,德,而分上中下。人以胸纳万物,而具备水德为本,以做事做人,循客观事物规范为用,教育之大道,中国文化之本原,智慧出乎其内;成者,下者及身家,中者及乡邻,上者及社会,道家之用也;儒家讲于礼仪信仁孝悌廉耻,修身,齐家,治天下,更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能事,出经学博文之士,求一经而排他,囿于一室之短见,道与儒有别,行用不同,方向迥然,孔子学于老子之教,而后世学人不识而曲解孔子之学,为定论焉,故历史为儒学一家之历史,非中国文化之历史。有礼乃智之起,愚之始,观于此,则明文化之本原,上下之相左,人与裸虫之别,社会大道之渊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