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8-1)

 经义工坊 2021-03-02

本篇共21章,其中不少著名文句广为流传,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整篇主要包括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对有关问题的见解。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注释】
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dǎn父的长子。
三:虚数,非实指,多次、屡次的意思。
无得:没有合适的言辞。
称:称赞,赞扬。

【译文】
孔子说:“泰伯,可以称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屡次把天下大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了。”

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殷(商)朝末年,文王的祖父所在的国是一个小诸侯国,位于陜西邠州,国君叫古公亶父。当时因受异族狄人侵犯,迁居到陕西凤翔岐山之下,改国号为周。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也叫王季。根据古代礼法,长子为君位继承者,所以应该传泰伯。但是古公希望把王位传给第三子季历,因为他看到季历的儿子姬昌将来能够兴周,君位先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

泰伯作为长子,了解到古公的心愿,于是便想办法成全父亲。一次,古公生病,他便托辞到南方采药。二弟仲雍明白兄长的意思,也跟随兄长一道辞别父亲出去采药,到了江南吴地。吴地当时被称为南蛮之地,兄弟俩到了吴地,便断发文身,融入吴地而变成当地人。三弟季历在家侍父直到古公临终,古公临终时候留下遗嘱,让他向两位兄长报丧。古公去世后,季历依照遗嘱把两位兄长接回。丧事完毕后,泰伯和仲雍决定按照父亲的意愿,把君位让给季历,可季历他不接受。泰伯说我们二人已经断发文身,已经成为吴人,不能够再继承君位,又带着二弟一起出行到吴国而不再回来。季历没有办法,只好自己继承君位,后传位给儿子姬昌即商朝的西伯侯。后来,姬昌的儿子姬发起义师伐纣成功,建立周朝即为周武王。周武王称帝以后,追尊父亲为文王、曾祖父为太王。

泰伯和仲雍二人是文王的伯父、武王的伯祖。泰伯预知文王之德,以国事为重,多次以天下让,而兄弟三人全无私心,孝悌都做到了极处,可见全家都是圣人。圣人并非天生,而是需要培养。太姜是圣母,所生三子泰伯、仲雍、季历都是圣人。季历娶夫人太任,太任怀文王时就非常注重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母亲心地纯净纯善,孩子的先天根基优良,出世之后再受到良好教育,养之以正,自成圣人。

假如没有泰伯以天下让,历史就会改写。泰伯一让,让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辉煌,才有后来者孔子、孟子等圣人出世。孔子最羡慕、最崇敬的是周公,一生极力推行周公之治。孔子对泰伯极为赞叹,认为他的德行至高无上,百姓也不知道如何来称颂他的“至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